高中历史“生动课堂”的构建与反思
2017-08-07福建省福鼎市第一中学陈德康
福建省福鼎市第一中学 陈德康
高中历史“生动课堂”的构建与反思
福建省福鼎市第一中学 陈德康
何谓“生动课堂”?人们见仁见智。笔者认为“生动课堂”中的“生”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动”强调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强调课堂上生动活泼、探究学习。这是一种“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也是“信息化在高中历史教学运用”的创新模式。高中历史“生动课堂”是笔者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逐步形成的,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提问式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学教做互动”教学模式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等,反映了信息化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的逐步形成。下面以《追求生命的起源》一课为例,谈谈几点实践认识。
一、“生动”源于“心动”
“心动”强调的是,要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心理契约”是“生动课堂”有效实施的心理基础。“心理契约”(Psyehologieal Contraet)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E.H.Schein)教授正式提出的。施恩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的一种配合”。①施恩:《职业的有效管理》,仇海清译,三联书店,1992年,第81页。根据“心理契约”理论,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存在心理契约,那就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之间存在着责任和义务的期望。通常师生之间“心理契约”表现为互相之间的一种心理意向和期望,教师对学生有期望,同样学生对教师也有期望。例如:教师希望学生尊敬老师,学习努力,成绩优异;学生希望教师幽默风趣,关心自己,教学有方。师生之间的“心理契约”具有内隐性、主观性、互惠性和动态性等特点。当师生之间能够做到相互关心并尊重,彼此“心理契约”得到满足,就能够在教学中起到激励的效果。
“心理契约”理论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一是“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信任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二是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师生的有效对话,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思维,完成学习目标。
案例1:利用有效信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历史形象思维能力。
在“导入新课”中先播放视频《人类的进化历程》,后提问:从视频中,你认为生命起源于哪里?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并指出:起源于地球自身的演化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有效的多媒体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这样就拉近了师生心理之间的距离,接下来的教学就有了一个较好的心理起点。
案例2:利用有效对话,打动学生心扉,培养学生历史逻辑思维能力。
在“问题探究1”中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引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25页”)(省略)
设问1:“是谁创造了万物”,从古到今人类是怎样认识的?
设问2: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认识?
设问3:你认为哪一种观点正确?为什么?
设问4:对不同的认识,我们应该持什么态度?
[设计意图](1)创设情境,切入话题。通过挖掘有价值、有趣味的话题,形成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的心理起点。(2)递进设问,引向深入。“问题”是有效对话的载体,通过设问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和深度,给学生一个思维的抓手,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认知;教师适时给学生思考的提示,抓住学生的思维兴趣点,即时地给予评价和鼓励,这样“心理契约”的良好作用能极大地调动学生与教师对话的热情,实现师生思维同步和认知共鸣。
[教学反思](1)高中历史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我们在关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形象思维的培养。形象思维是学生认识历史的前提条件,它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在教学中应加强信息化与历史学科教学的融合。(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观点认识和知识掌握等)进行评价和指导,多采取即时评价,即时评价以口头表扬和鼓励为主,这样就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励了学生。通过评价和指导,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个正确认识。(3)在有效对话中,要做到平等和尊重,做到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在教学对话中,教师的目的是使每个人的认知活动都参与到这个真实的对话中,教师几乎轮流和每个学生交流。当学生对这种学习方法更熟悉时,我们希望他们之间的交流更多些,与教师的交流少一些。”①阿妮塔·伍德沃克:《教育心理学(第八版)》,陈卫兵、张春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401页。
二、“课堂”重新“建构”
“生动课堂”的教学模式是什么?什么样的课堂能称得上“生动”?建构主义是“生动课堂”模式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它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根据自己先前的经验,与他人协商、会话、沟通,在交互质疑的过程中,建构知识的意义”。②高文、徐斌艳、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6页。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多,但其核心思想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学会个性化学习,学会自主建构,学会自我教育。但是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并不意味教师放弃指导的责任”。③阿妮塔·伍德沃克:《教育心理学(第八版)》,第388页。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与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在建构主义看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促进学生讨论和探究,而不是直接将准备好的答案告诉学生。”④钟启泉主编:《教育哲学指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11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索最优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之中。教学中要做到:思路清晰,目标明确,问题设计恰当有效,过程流畅自然,教法应用恰如其分,课堂生动活泼,课堂教学效果好。
“生动课堂”是一种“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也是信息化与高中历史教学深度融合的一种方式。“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是在新时代——信息时代和新环境——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切入点。”⑤杜芳:《新理念历史教学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81页。这是构建信息化条件下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有效指导,学生主动实践的课堂教学新模式。要求做到“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学教互动,做中反馈”,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时间的有效运用,达到教学质量的最优化。“高中历史生动课堂”模式,主要包括三个主要环节,即课前学习、课堂内化和课后反馈。
环节一:课前学习。通过课前预习帮助学生把握新课的重难点,增强听课的针对性,提高学习效果。引导学生利用学校“慕课网”,学习相关微课内容;利用微信平台,实现随时学习和互动;利用“导学案”,以文本形式帮助那些因没有条件实现信息化课前学习的学生。
环节二:课堂内化。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将知识转化成为人内在素质的一部分。“生动课堂”强调探究学习要深刻,使得学生能够积极地融入知识的形成和内化。如何实现课堂内化?可以采取“五环八步”方式。“五环”指导学、展示、精讲、训练和小结等五个教学环节;“八步”指导入新课、学习指导、自主学习、小组交流、班级展示、教师精讲、课堂小测和课堂小结等八个步骤。其中,小组交流、班级展示和教师精讲,充分体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通过互动“吸收内化”,这是整个课堂活动中核心的内容。“小组交流”,是通过4-6人学习小组,交流课前预习成果和困惑,教师要加强巡视和记录;“班级展示”,是展示各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或独到见解,教师尽量不直接解答,引导和鼓励学生发表自己见解,多给学生以积极的评价和肯定。“教师精讲”,是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适时引导、适当点拨、及时总结,重点解决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暴露的问题,促进学生全面掌握本课教学目标。
环节三:课后反馈。教学评价担负着一种特殊的反馈机制,通过评价反馈,查找问题,对症下药,克服教学活动对目标的偏差,是教学活动保持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学评价是互动评价,是多元评价。
[教学反思](1)课前预习不够落实。由于学生课后学习任务重,家长对“互联网+学习”认识不到位等原因,影响了课前预习效果。为此,只有通过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改善网络学习环境,实现学生网络学习人人通,才能达到预习效果。(2)课堂内化不够充分。课堂上由于学生所提的问题多,教学时间紧,教学压力大,教学活动的多元化不足,个性化学习有待于加强。为此,教师要坚定课改信心,结合学情,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激发起学生“内化”的兴趣,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3)课后反馈比较单一。领导和家长偏重于量化评价,对形成性评价认识不足。为此,我们要丰富评价手段和内涵,使评价能够尊重差异,更富有人性化,更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问史”在于“悟道”
“生动课堂”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悟道”强调的是,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内化感悟做人的道理,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核心素养是“问史悟道”的理论依据。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核心素养就是要求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①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54/201404/167226.html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生的成长规律,把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关要求细化,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1.唯物史观素养的培养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唯物史观素养的培养体现了历史学科特有的学科育人功能,历史学科在全面贯彻落实“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上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历史教材的编写和考试命题,都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进行。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唯物史观运用于教学设计,并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主要表现在:第一,明确课程目标,即“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分析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第二,明确重难点,“重点”是进化论确立的历史条件、主要观点和影响;“难点”是分析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第三,通过学习和探究,引导学生以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去感受和认识人类对生命起源和生命发展规律认识加深的过程。
2.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
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将“追寻生命的起源”放在特定时间及空间加以描述和概括,进行观察和分析,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及其意义。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上的安排,包括“千年话题——谁创造了万物”“近代生命科学的成果”“达尔文和进化论”“造物主的落寞”等四个重要问题,了解人类对生命起源认识的基本历程,人类认识不断提高是科学进步的结果和表现。
3.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分析和比较,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用史料对所探究问题加以论述。
例如:在“问题探究2”中,我们引用了三则材料,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是恩格斯和列宁对达尔文的评述;材料三是引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材中的一段有关严复“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引用到社会领域中来”史料。
要求学生回答二个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进化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观点是什么?进化论是怎样传入中国的?产生了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1)按照资料的表现形式,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向学生介绍史料,一要可靠,二要典型,三要相对全面。教材中的史料可信度高,教学中要加以运用。(2)教师应重视史料教学,指导学生阅读史料,认真思考回答相关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扩展和深化其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3)运用史料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唯物主义观点。
4.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通过“问题探究”,引导学生在独立探究历史问题时,能够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尝试验证以往的假说或提出新的解释。
例如:在“问题探究3”中,我们引用了“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中有关“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后,宗教势力对进化论进行攻击和抵制”史料。
要求学生回答:该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对此,你有何看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评析和价值判断。
5.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历史学习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家国情怀不仅表现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贡献的伟大情怀,也应包含为全人类社会进步作出自己贡献的伟大使命。
例如:在“问题探究4”中,我们引用了二则材料,材料一摘自迈克尔·舍默《打破达尔文的神话》,反映作者沿着“达尔文足迹再走一遍”;材料二摘自刘明轩《世界名人知道点》,反映达尔文在美洲科学考察情况。
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达尔文能够提出进化论的主要因素。
[设计意图]在世界史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传统。通过达尔文的事迹,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奥秘,培养崇尚科学的精神,为科学进步奉献自己的精力和智慧。
[教学反思](1)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首先理应具备较高的核心素养。除了具备为人师表的基本素养之外,学科专业素养也要加强,否则一切都是空谈。为此,核心素养的培养要做到“教学相长”。(2)“填鸭式”“满堂灌”是难以培育出核心素养的,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改进教学方法。为此,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和合作学习。
(责任编辑:李月琴)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立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FJJKXB16-085)阶段性研究成果。
陈德康,福建省福鼎市第一中学特级教师(邮编35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