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恰当运用历史学习方法,有效达成学科核心素养之培育
——以《商周文化的瑰宝》一课为例

2017-08-07上海兰田中学

历史教学问题 2017年3期
关键词:青铜器青铜历史

上海兰田中学 黄 燕

恰当运用历史学习方法,有效达成学科核心素养之培育
——以《商周文化的瑰宝》一课为例

上海兰田中学 黄 燕

近两年的教育界热点不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等关键词出现的频率极高。“核心素养强调的是运用所学的知识、观念、思想、方法,解决真实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和优秀品格。如何把知识转化为智慧,把知识转化为方法,把知识转化为人格,这是教育的新命题。”①袁振国:《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上海教育》2016年第1期,第73页。历史学科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在提升学生人格素养和思维品质,树立健康向上的理想信念等立德树人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如何培育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让学生了解了历史学习与研究的方法,让学生找到打开历史殿堂之门的钥匙,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才能真正落实。按照上海市课程标准,初中阶段学生应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是:一、能围绕主题,多渠道、有目的地搜集各类史料。二、从图片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三、对所获取的历史材料进行归类,明确归类的标准,进而能初步判断不同历史材料的价值。四、依据材料对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发表自己的看法。②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编:《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试行稿)调整意见》,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年。四点学史方法,言简意赅地诠释了学生如何获取历史、解读历史、认识历史、理解历史、评价历史、感悟历史,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打开便捷之门”。下面,我结合《商周文化的瑰宝》一课,③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改革委员会编:《历史·七年级第一学期(试用)》,华东师大出版社,2011年。发表自己一点见解。

一、知晓史实,把握规范,培养学生学史方法

1.巧设问题,构成悬念,学会思考,理解概念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赞可夫说:“如果教材和教学方法使得学生面前没有出现应当克服的障碍,那么儿童的发展就会萎靡无力。”④赞可夫:《教学与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在本课的教学导入上,设置了一个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小问题:“为什么我们把做买卖的人称‘商人’,把从事买卖活动的行业称为‘商业’?”看似简单的问题,让很多学生一时还不能回答。我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开始了这节课的教学。首先,让学生在结合前后课文自习的基础上,从建立的背景、时间、建立者、定都、统治方式等角度,回答商周两朝的基本史实概况。然后引出主题:持续1000多年的商周王朝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给后世留下了无数“文化的瑰宝”,其中的青铜器与甲骨文就是商周高度文明的代表。那么什么是青铜器?什么是青铜时代?什么是青铜文化?怎样进行青铜冶炼?连续的问题,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兴趣。在教学中,我给学生一定时间让他们独自思考,耐心倾听学生发表各自观点,通过概念的分析、文字的提炼、观点的交锋、智慧的碰撞、教师的点评等环节后,学生对“青铜器”系列的史实概念有了一点的掌握,对“青铜器”的综合知识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为后面更高层次的学习与探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2.数据说史,统计分析,精密研究,领会内涵

我在课堂中运用了最基本的统计法,在讲授到“青铜器的种类”时当场统计去博物馆参观的人数,告知学生参观、调查、考察等都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博物馆是实物史料集中的地方,实物是解释历史的一个重要载体,它以最直观的形式展示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参观让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在青色光影交错的瞬间,感受非同一般的文化熏陶。同时利用有学生去博物馆参观时获得的资料(见下表),当场让学生把这些有生僻字的青铜器名称通读一遍。结合教材中的“动手动脑”栏目,让学生更客观地了解到:商周时期青铜器的种类繁多,用途广泛,主要为王室和贵族所拥有,既用于生产、军事,更多用于日常生活。青铜器上刻有文字,工艺复杂,纹饰华丽,因此,它们既具有实用价值,也具有艺术价值。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文明灿烂辉煌、渊源流长,感知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非凡的创造力。

学生展示的青铜器图表(学生搜集于上海博物馆青铜馆的资料)

本课教学中另一处运用“数据说史”方法的是关于“司母戊鼎”的计算。“司母戊”三字,说明此鼎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鼎高133厘米,重833公斤,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为世界青铜文化史上所罕见。请同学们算一算“浇铸此鼎,如果以每一坩埚一次熔铜12.7公斤,浇铸833公斤的铜液,需要多少个坩埚同时进行?以每个坩埚需要4人,共需多少人共同协作,才能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另外如何才能保证这么多个坩埚同时进行熔化(温度相同)?工匠们是如何将坩埚中的铜液浇铸到陶范中的?通过这些数据,你对商代青铜铸造业的发展水平可以得出什么样的认识?”学生针对问题一一进行计算,回答道:65.6个,约合66个坩埚;需要264人。很多同学立马发表看法:在当时的条件下,没有计算机控温,就靠人工操作,66个坩埚与264人在浇筑时间上不能有先后,必须一气呵成!学生从数字中感悟、惊叹商代青铜铸造的工艺水平精湛、生产规模巨大、生产组织有序、管理水平高超。“通过数据分析使原来不够确定的历史问题得到了可靠数据的证明,能够揭示历史发展的特征动因和发展趋势及规律,使历史研究向科学化精确化发展,扩大了新的研究领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法。”①杨德志:《计量史学在新高考试题中的体现及基本对策》,《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14年第1期。经常使用这种计量史学的方法,学生不仅获得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的模仿最后习得历史学习的方法,提高了学科素养。

二、集证辨据,解释评价,培养学生历史思维

1.根据主题,运用史料,学会分析,作出诠释

针对我所教的学生情况,本课教学重点的设计是青铜器的特点、甲骨文的意义,难点是理解青铜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结合主题与重难点,给学生提供了简短精悍的史料,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讨论、比较、概括、总结。“制造青铜器这么复杂,古人为什么还要造这些青铜器呢?请结合下列材料分析青铜器有哪些功能。”

材料一:“入鼎资过熟,加餐愁欲无。”——杜甫《槐叶冷淘》

材料二:何休注曰:“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公羊传·恒公二年》

材料三:“桀有昏德,鼎迁于商,祭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左传·宣公三年》

在老师对材料解释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讨论逐一解释了青铜器的功能。材料一指“食器”。材料二说明当时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礼器上显示出“等级的标识功能”。材料三说明是“政治权力的象征”。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京(河南商丘);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陕西西安)。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Lewis Henry Morgan)在《古代社会》中说:“文字的使用是文明的伊始的一个最准确的标志,没有文字记载,就没有历史也没有文明。”讲授“甲骨文的意义”时,出示了一块龟甲上的甲骨文:“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设问:(1)这篇卜辞信息真实吗?(2)从这篇卜辞中,你能汲取哪些历史信息?学生在结合书本与阅读史料的基础上能作出这样的解答与评价:真实的。商代的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文字,因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而得名。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和解读以及河南安阳殷墟等一系列考古资料的发掘,商朝已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这篇卜辞是人们迫切地祈雨心态。教师进一步补充:甲骨文真实地纪录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为我们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卜辞反映了农业是当时主要的经济部门;古代社会中人们生产力水平低下,依赖自然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卜辞中反映了天文历法有一定研究,已经使用天干地支纪年方法等信息。

2.综合比较,多元视角,拓宽思维,作出评价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还对内容作了一定的拓展,训练学生综合比较的能力。在让学生阅读“令人惊叹的三星堆青铜艺术”后出示了以下三则材料,设计了三个问题:

材料一:1986年7-9月,三星堆两大祭祀坑的发现及其中上千件国宝重器的轰然显世,震惊了世界,被定性为“古文化、古城、古国遗址”。三星堆被人们赞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不仅填补了中国考古学、青铜文化、青铜艺术史上的诸多空白,更向人们展示了早在3000-4000年前蜀族的物质文化遗存。

材料二:1986年考古学家在三星堆发现的青铜文明,似乎与晚商时期青铜文化之间既没有共同的艺术传统,也没有相同的宗教信仰。据考证显示,三星堆古国大约在三千年前曾经相当发达、繁荣,并形成了一条连接波斯、埃及等国的信道。有人认为,这条对外信道,既迎来了朝圣者,也迎来了世界各地的商人,孕育了灿烂而又独特的三星堆文明。

材料三:名扬四海——三星堆在海外的影响

1995年12月,三星堆部分文物在德国慕尼黑海伯基金艺术馆展出,观众蜂拥而至……

1996年4月,三星堆部分文物再度驾临瑞士,在苏黎世艺术之家展厅中,观众络绎不绝……

1996年9月,三星堆部分文物渡过英吉利海峡,伦敦不列颠博物馆刹时万头攒动……

1997年2月,三星堆部分文物从英伦三岛回到欧洲大陆,丹麦路易斯安娜博物馆顿时人流如潮……

需要大家探讨的问题为:

问题一:请结合中原地区与三星堆的青铜器图片,比较中原地区与三星堆青铜器的大致区别有哪些?

问题二:要解开三星堆青铜器的秘密,有待于进一步收集证据。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方法?

问题三:针对上述三段材料,谈谈你的感想。

问题一的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教材及拓展史料,运用分析、比较、综合的方法,在已有的历史知识基础上,对有关史料及问题进行梳理、解读和提炼。学生一边观赏图片一边窃窃私语,他们能从表象中分析出:中原的青铜文明以动物和人像为题材的造型较少,尤其是独立人像的青铜制品,几乎不见。而三星堆文明则大量出土人像、人头像、人面具以及神树造型的青铜制品。除此之外,他们之间还有哪些不同呢?他们之间有联系吗?学生迫不及待想解开这样的疑惑。这正是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强调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的最初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所谓‘内部动机’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使学习本身对学生产生‘诱惑力’,学生能通过完成学习任务本身获得满足和愉快”。①范小平:《古蜀王国的艺术星空——三星堆青铜文化的研究》,巴蜀书社出版社,2003年,第42-58页。

问题二的设计意图重在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面对这道历史学习方法问题,学生们先对三星堆青铜器特征进行了总结归纳,对三星堆青铜器与中原青铜器不同之处再进行比较梳理;掌握这些基本史实后学生间进行了合作探讨,师生间进行互动解答交流,此时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想到的方法是多样的。综合大家的见解,得出如下答案:可以查找《诗经》、《尚书》、《史记》等相关文献资料,对青铜器进行年代鉴定;其次,研究相同时期其他文明的青铜器艺术,进行比较辨别;再次,要了解古代文明进程中的真实面貌,应当关注最新的考古收获。人们对新的考古发现充满好奇,因为它往往可以补充和修正以往历史学和考古学的认识。最后,对青铜器的成分进行化学鉴定,看看它的成分比例是什么,再确定它与哪个区域文明有着直接的联系。从学生们对此题多角度分析、比较、概括历史史实的思维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他们对历史学习方法的掌握,更重大的意义在于:“我现在发现具有重要意义的东西,就是对于未来、对于我那些未来的行动,以及对于社会走向未来的进步过程来说卓有成效的东西。”②威廉·狄尔泰:《历史中的意义》,艾彦、逸飞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

问题三的设计意图:重在关注学生内在情感的培养,即“以史为鉴、修身养德”核心素养的培育。经过学生们的七嘴八舌,积极发言,教师请一位学生代表归纳总结出如下几点:(1)虽然三星堆的许多奥秘至今仍未破解,但至少说明早在3000年以前,远离中原的蜀地的青铜工艺已经达到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2)这些与中原地区平行发展的青铜文化,表明我国青铜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可以证明中华文明的满天星斗,八方雄起。从学生的表述中,我们能看出他们真切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悠久,中华民族的高度智慧,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辉煌,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重情感’既是用历史史实让学生对历史过往、历史人物怀有敬畏、包容、感恩之情,也是让学生对未来充满责任、自信、奋斗之识。”③李峻:《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走心”》,《中学历史教学》2016年第4期,第9页。

一切史学学习方法都要铭记“寻史知真,真为前提”。中学历史课程要以求真为基点,在认识历史的过程中,重视历史实物、文本、口传等不同类型的史料在探寻历史真相中的价值;沟通史料与证据、史料与史实、史料与史论间的内在关联,确立“集证辨据诠释评价”的基本意识,最终达到“以史为鉴 修身厚德”。正如吴伟先生所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构成和综合反映;其所表现出来的,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④吴伟:《历史学科能力与历史素养》,《历史教学》2012年第21期。

(责任编辑:李月琴)

黄燕,上海兰田中学一级教师(邮编200062)。

猜你喜欢

青铜器青铜历史
青铜之光
后母戊鼎:沉淀在岁月里的青铜器
崛起·一场青铜资源掠夺战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探索青铜爵的秘密“柱”
历史上的4月
苦难,使我们更坚强——读《青铜葵花》有感
认识“晋式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