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齐长城沿线孟姜女哭长城传说及其特性*

2017-08-07宣兆琦

理论学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沂水孟姜女长城

王 雁,宣兆琦

(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淄博 255049;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山东 淄博 255049)

齐长城沿线孟姜女哭长城传说及其特性*

王 雁,宣兆琦

(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淄博 255049;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山东 淄博 255049)

通过对齐长城沿线孟姜女哭长城的总共11种传说进行梳理和分析,可以发现它们与国内其他地区流传的相关传说有着诸多的不同。齐长城沿线的孟姜女哭长城传说具有原始性、交互性、地域性等特性,而这些特性由以形成的原因主要在于齐鲁文化的深刻影响。

齐长城;孟姜女哭长城传说;特性

齐长城修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长城。它始于济南长清,终于青岛黄岛,经行长清、肥城、岱岳、泰山、历城、章丘、莱城、博山、淄川、沂源、临朐、沂水、安丘、莒县、诸城、五莲、胶南、黄岛凡18个县(市、区),全长近620公里*王雁:《齐长城遗产廊道构建初探》,《理论学刊》2015年第11期。。在齐长城沿线,不仅保留着丰富的物质文化遗存,而且流传着许多美丽的民间传说,其中以孟姜女哭长城传说种类最丰富、传播最广泛、情节最动人。早在2006年,齐长城沿线的淄博市申报的《孟姜女传说》就已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笔者通过广泛调查和搜集,获取了齐长城沿线所流传的总共11种孟姜女哭长城传说。本文拟就孟姜女哭长城传说的发展演变及齐长城沿线孟姜女哭长城传说的特性加以剖析。

孟姜女传说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在全国各地流传十分广泛。根据以顾颉刚先生为代表的多位学者的研究,孟姜女传说的起源地为齐长城沿线,孟姜女的原型即《左传》所记的“杞梁之妻”。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记载:齐侯攻打莒国,杞梁(杞殖)作先锋,结果被打死。“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齐侯吊诸其室”。可见,《左传》中的“杞梁之妻”还只是一个拒绝“郊吊”的谨守礼法的妇人。

到战国中期,《礼记·檀弓下》记载了同一件事,不过增加了“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一语。顾颉刚先生指出:“这是很重要的一变,古今无数孟姜女的故事都是在这‘哭之哀’的三个字上转出来的。”*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的转变》,《孟姜女故事论文集》,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8页。稍后,《孟子·告子下》记载了淳于髡的话:“杞梁之妻善哭而变国俗。”意思是说杞梁之妻的哭调成了一时的风气,竟然改变了齐国的国俗。齐国人喜欢学杞梁之妻的哭调,这是孟姜女故事能够流传的一个重要原因。

西汉后期,刘向在《说苑》和《列女传》中分别记载了此事,其中《列女传》卷4《贞顺传》写道:杞梁战死后,杞梁之妻“既无所归,乃就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内诚感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而城为之崩。既葬曰:‘吾何归矣!夫妇人必有所倚者也:父在则倚父,夫在则倚夫,子在则倚子。今吾上则无父,中则无夫,下则无子,内无所依以见吾诚,外无所依以立吾节,吾岂能更二哉!亦死而已!’遂赴淄水而死”。可见此时的杞梁之妻,仍是一个“贞而知礼”的女性。但从此时起,故事的中心由“哀哭”变为“崩城”。

到了唐代,杞梁之妻的故事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同贤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杞良,秦始皇时北筑长城,避苦逃走,因入孟超后园树上。超女仲姿浴于池中,仰见杞良而唤之。问曰:‘君是何人,因何在此?’对曰:‘吾姓杞名良,是燕人也,但以从役而筑长城,不堪辛苦,遂逃于此。’仲姿曰:‘请为君妻!’良曰:‘娘子生于长者,处在深宫,容貌艳丽,焉为役人之匹!’仲姿曰:‘女人之体不得再见丈夫,君勿辞也!’遂以状陈父而父许之。夫妇礼毕,良往所作。主典怒其逃走,乃打煞之,并筑城内。超不知死,遣仆欲往代之,闻良已死,并筑城中。仲姿既知,悲咽而往,向城号哭。其城当面一时崩倒;死人白骨交横,莫知孰是。仲姿乃刺指血以滴白骨,云:‘若是杞良骨者,血可流入。’即沥血,果至良骸,血径流入,使将归葬之也。”这段记载,不仅发展了脉络,而且增加了细节,“向来被认为孟姜女故事趋向完型的记录”*张紫晨:《孟姜女与秦始皇》,《孟姜女故事论文集》,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126页。。女主人公由恪守礼教的“杞梁之妻”变为敢于挑战礼教、大胆追求爱情的“孟仲姿”。另外,男主人公“杞梁”的名字也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杞良”,后来范喜良、范杞良、万杞良、万喜良等名字,都是在此基础上衍变出来的。与此同时,故事也离开了它的起源地齐国和齐长城,而与秦长城结了缘。 敦煌石室中发现的唐至宋初所写的藏书里有一首小曲《捣练子》,其中写道:“孟姜女,杞良妻,一去烟山更不归。造得寒衣无人送,不免自家送征衣。”在这里,“杞梁妻”终于和“孟姜女”挂上了钩,而且增加了送寒衣的情节。

《乐府诗集》卷73所载唐末诗僧贯休的《杞梁妻》诗这样记载:“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得孤。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从这时起,“故事的中心就从哭夫崩城变而为‘旷妇怀征夫’”*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的转变》,《孟姜女故事论文集》,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20页。。

由上可知,到唐末,孟姜女传说中男女主人公的姓名、故事发生的时间及地点、主要故事情节等已基本定型,从而进入了故事传播的成熟时代。而到宋代,孟姜女的名字始见于经典,民间出现了孟姜女庙。到了元代,孟姜女故事开始进入戏曲。

从明朝中叶到末叶,全国各地都兴起了为孟姜女立庙的运动。随着这个运动的发展,孟姜女传说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全国各地传播开来,传说的内容进一步丰富,情节进一步完善。至清代,孟姜女传说已非常成熟。

从唐朝开始,民间讲述者大多已相信孟姜女传说发生于秦朝时期,孟姜女(杞梁妻)哭崩的是秦长城。但学者却总爱刨根问底,认为杞梁妻既然是春秋时期齐国人,那么无论从时间上讲还是从地域上讲,她哭崩秦长城是万万不可能的。东汉王充所作《论衡》和西晋崔豹所作《古今注》等认为杞梁妻哭崩的是杞都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卷26“沭水”条认为杞梁妻哭崩的是莒城。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卷25“杞梁妻”条写道:“《左传》‘遇于郊’,《檀弓》‘迎柩于郊’,《说苑》‘闻之而哭’,则城是齐之城。”《职方典》卷63等多类志书均有类似“所谓长城,乃泰山之下长城,非辽东之长城”的记载。对此,顾颉刚先生认为:“齐城,杞城,莒城,固然不同,但总在山东的东部,没有离开这件故事的原始路线”,并强调杞梁妻哭倒齐长城是学者的审定*顾颉刚:《杞梁妻哭崩的城》,《孟姜女故事论文集》,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36页。。魏建功先生也认为:“照《列女传》‘赴淄而薨’说来,定是靠近淄水的城池。”再结合“郊吊”的事件,齐郊的城正是齐长城,因此他认为杞梁妻哭倒的是齐长城*魏建功:《杞梁姓名的递变与哭崩之城的递变》,《孟姜女故事论文集》,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42~43页。。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孟姜女传说始发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再进一步说,是发生在齐长城附近。

就全国范围来看,一个成熟、完整的孟姜女传说主要包含如下10个情节:一是葫芦(或南瓜等)降生;二是洗澡时遇见万喜良(或万杞良、范喜良、范杞良等);三是与万喜良(或万杞良、范喜良、范杞良等)结婚;四是新婚之际丈夫被抓去修长城;五是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六是听说丈夫被累死(或饿死、冻死等),尸体被垒进长城里;七是孟姜女哭塌了长城;八是孟姜女滴血认骨;九是秦始皇欲纳孟姜女为妃,遭其戏弄;十是孟姜女投河(或投海、撞石等)而死。但从齐长城沿线来看,同时具备这10个情节的孟姜女传说很少。这里流传的孟姜女传说,虽然情节相对比较简单,但是种类却十分丰富,基本上从每一地搜集到的传说都各不相同,具体情况见表1。

通过对表1中所列11种传说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齐长城沿线孟姜女哭长城传说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1.孟姜女出生在传说发生的本地或附近地区

长清传说(即流传在长清的传说,其他地区同)(一)*闫平:《济南民间传说》,济南:济南出版社,2010年版,第76~78页。、长清传说(三)*李良森:《长清民间文学集成资料本》第1册,济南:长清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8年版,第98~99页。都认为孟姜女出生在本地长城村(又叫长城铺村),莱芜传说*左玉倩、李郑实:《齐长城黄石关的“孟姜女纪铭碑”》,《山东档案》2010年第1期。认为孟姜女出生在附近的孟家峪村,淄川传说*袁爱琴:《淄川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卷》,济南:齐鲁书社,2013年版,第9~12页。认为孟姜女出生在本地城子村,沂水传说(一)*郭庆文:《风景这边独好——山东沂水旅游景点传说》,济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2年版,第112~115页。、沂水传说(二)*王成君、刘勤:《临沂故事卷》,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198~203页。都认为孟姜女出生在附近的莒县,安丘传说*谭锷、高星云、邢云龙:《潍坊地名故事》,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年版,第87~89页。认为孟姜女出生在离本地“疙瘩汤旺”不远的地方,胶南传说*薛建国:《黄岛民间故事集》,青岛:黄岛区文化局、黄岛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1996版,第15~16页。认为孟姜女出生在齐国。总之,这11种传说中有8种明确指出孟姜女出生在本地或附近地区。这与国内其他地区的孟姜女传说有相似之处。其他地区的孟姜女传说在流传过程中也出现了“在地化”的现象,如在江苏流传的孟姜女传说认为孟姜女出生在松江,在湖南流传的孟姜女传说认为孟姜女出生在澧州,而在陕西流传的孟姜女传说多认为孟姜女是同官人。不过,像齐长城沿线孟姜女传说这样每一个小范围的区域内都认为孟姜女出生在本地,这一现象并不多见。

2.孟姜女的丈夫在离家较近的地方修长城

长清传说(二)*张华松:《齐长城》,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29~131页。认为孟姜女丈夫修的是秦始皇长城,莱芜传说认为修的是幽州秦长城,莒县传说*郑玉霞:《遗韵采撷——日照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专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版,第222~223页。则认为修的是边地长城。另外3种传说语焉不详。除此之外,有5种传说很明确地显示出孟姜女丈夫修的是齐长城。从中可以看出,齐长城沿线孟姜女传说倾向于认为,孟姜女丈夫修的是离本地较近的齐长城,这与国内其他地区大多认为孟姜女丈夫修的是秦长城形成鲜明对比。正因为齐长城距离传说发生地较近,因此在南方传说中极尽渲染的孟姜女千里(万里)送寒衣的情节,在齐长城沿线并不多见。尽管有6种传说提到了孟姜女为丈夫送寒衣,但除了沂水传说(二)对这一情节描述得较为生动详细之外,其他传说大都寥寥数语一带而过,并无曲折情节。

表1 齐长城沿线孟姜女哭长城传说情节与流传地

3.孟姜女哭倒的是齐长城

上文已说明有5种传说明确显示孟姜女丈夫修的是齐长城,因而这5种传说中孟姜女哭倒的自然是齐长城。此外,在长清传说(三)中,虽然没有孟姜女丈夫修长城的情节,但讲述了孟姜女丈夫杞梁是齐国大将,他战死后尸体埋于齐长城下,因而孟姜女哭倒的也是齐长城。可见,这11种传说中有6种确切认为孟姜女哭倒的是齐长城,只有2种传说明确说明孟姜女哭倒的是秦长城,这与国内其他地区的孟姜女传说绝大多数认为孟姜女哭倒的是秦长城形成鲜明对比。

4.孟姜女死于(或葬于)本地或附近地区

这11种传说不仅多数认为孟姜女出生在本地或附近地区,而且也倾向于认为孟姜女死于(或葬于)本地或附近地区。长清传说(一)明确说孟姜女是投长城村的红水河而死,正是孟姜女之死把河水及两岸的岩石都染成了红色;长清传说(三)指出孟姜女哭倒的是本地长城村附近的齐长城,那么她投河自尽的地方一定离此地不远;淄川传说明确说孟姜女是投本地的淄河而死,后来人们把孟姜女投水的地方叫做“寻夫处”;安丘传说明确说孟姜女撞死在本地的齐长城边,那个地方后来因孟姜女挑的疙瘩汤洒了一地并变成了石头而叫做“疙瘩汤旺”;胶南传说认为孟姜女是在附近的齐长城入海处投海而死,直到现在每当晚上涨大潮、起大雾的时候,在海边还能听到孟姜女思夫的哭声;莱芜传说虽然认为孟姜女丈夫修的是幽州秦长城,但又说孟姜女哭倒长城后返回故乡郁郁而终;沂水传说(一)明确说孟姜女是在黄岛的琅琊台投海,被救后住在龙宫。总之,这11种传说中有7种认为孟姜女死在(或葬在)本地或附近地区,这与国内其他地区的传说中孟姜女客死他乡(多数认为死在山海关,少数认为死在潼关或长安)有很大区别。

5.孟姜女与秦始皇的纠葛较少

如上所述,齐长城沿线孟姜女传说多侧重于孟姜女与齐长城的关系,自然与秦长城以及秦始皇的关系较为疏远。在这11种传说中,只有长清传说(二)、莱芜传说和沂水传说(二)讲述了孟姜女哭倒长城后秦始皇欲纳她为妃,孟姜女誓死不从或智斗秦始皇的情节,其他传说中则未曾涉及秦始皇其人。耐人寻味的是,在沂水传说(一)中,秦始皇的角色被齐宣王替代:齐宣王欲纳孟姜女为妃,遭到孟姜女戏弄。这进一步增强了孟姜女传说的“在地性”,并与国内其他地区的孟姜女传说大多绘声绘色地讲述孟姜女与秦始皇的关系形成鲜明对比。

6.孟姜女哭夫是传说的中心

在笔者搜集到的这11个传说中,只有一个情节是这些传说所共同具有的,那就是“孟姜女哭倒长城”。“孟姜女哭倒长城”重在强调孟姜女是为死去的丈夫而哭,因此,“孟姜女哭夫”是齐长城沿线孟姜女哭长城传说的中心情节。从这些传说的展开情况来看,这一情节大多叙述得比较曲折、生动,着墨相对较多,而这又与其他地区的孟姜女传说形成显明对比。从全国范围来看,“孟姜女千里送寒衣”、“孟姜女智斗秦始皇”是传说讲述者最为津津乐道的两个情节,特别是在长江流域,以“孟姜女寻夫”为其显著特色*黄永林:《孟姜女传说在湖北》,《汉江论坛》1986年第10期。。以齐长城沿线为代表的北方地区所形成的“孟姜女哭夫”的特色,至迟当追溯到战国时代,当时的《孟子》一书就强调“杞梁之妻善哭而变国俗”。长久以来,齐国一带一直盛行哭调,直到现在,时属齐国的博山、淄川一带还流传着《哭长城》小调,这大概是“哭夫”情节形成特色的一个重要原因。

7.传说情节相对比较简单

从全国范围来看,完整、成熟的孟姜女哭长城传说包含从孟姜女出生到死去共10个主要情节,但在齐长城沿线搜集到的孟姜女哭长城传说,完全涵盖这10个情节的很少,多数情节都比较简单,有的只包含其中4至5个情节,如沂源传说*路宗元:《齐长城》,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9年版,第298页。只有简单的4个情节。所有这11个传说中,共同包含的情节只有两个,这就是“孟姜女丈夫死去,尸体被填进长城”和“孟姜女哭塌长城”,这两个情节是构成孟姜女哭长城传说的最基本情节,减去其中的任何一个情节,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将不能成立。由此也可以看出,齐长城沿线的孟姜女哭长城传说,在保持基本情节相同的前提下,各地又进行了各有侧重的想象和发挥,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各自的差异性。但也有特例,沂水传说(二)中不仅完全包含了孟姜女哭长城的10个主要情节,而且对于孟姜女千里送寒衣和孟姜女投海赴死两个情节还有进一步的拓展;在沂水传说(一)中,除了秦始皇的角色变成了齐宣王外,其他情节与沂水传说(二)大同小异。通过对比,我们发现这两个传说有着较深的外来传说影响的痕迹。

在具体分析了齐长城沿线孟姜女哭长城传说的特点之后,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抽象出这一带孟姜女传说的本质属性:

1.原始性

如前所述,孟姜女传说起源于齐长城沿线,从《左传》中的拒绝“郊吊”到《礼记》中的“哭之哀”,从《孟子》中的“善哭而变国俗”到《列女传》中的“城为之崩,……赴淄水而死”,“在这件故事的初期七百余年之中,它的根据地全没有离开过山东的中部”*② 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孟姜女故事论文集》,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65页。。故事在最初流传的过程中,基本遵循着历史的叙事,而在沿着时间和空间两个纬度延展的过程中,逐渐添枝加叶,情节益愈丰满。但是故事在达到成熟、丰满之时,却也早已离开它的“根据地”山东中部或曰齐长城沿线,因此,在齐长城沿线流传的孟姜女故事,除了受到外来传说较为有限的影响之外,仍以较为原始的形态流传着,直至今天。从齐长城沿线的11种传说来看,除了沂水(一)和沂水(二)两种传说外,其他传说基本上都没有达到唐代《同贤记》中所载故事的丰满程度。齐长城沿线孟姜女传说,从形式上看具有很强的原始性或曰史传性,从内容上看也是如此。综观这11种传说,可以看出它们塑造的基本上都是一个谨遵父母之命而又对丈夫忠贞不渝的节烈女性的形象,与史传中所推崇的道德标准有很高的契合度,而缺少了其他地区流传的孟姜女传说那种跳出正史约束、恣意想象、极尽渲染的风格。

2.交互性

山东中部地区或曰齐长城沿线是孟姜女传说最早的流传中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孟姜女传说逐渐走出山东、走向全国,并先后在多个地区形成了新的流传中心。这些流传中心的孟姜女传说各具特色并且相互影响。山东地区齐长城沿线的孟姜女传说虽然大体上沿着较为原始的路径和自己的特色向前发展,但也不是完全封闭的,而是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其他地区特别是江苏、河南、河北等地区的影响②。如长清传说(二)、淄川传说、沂水传说(一)、沂水传说(二)、安丘传说讲述的孟姜女从葫芦(南瓜)里降生,长清传说(二)、莱芜传说、沂水传说(一)、沂水传说(二)讲述的秦始皇(齐宣王)欲纳孟姜女为妃而反遭孟姜女戏弄等情节,都是早期史传中所不曾有的,也不具备齐长城沿线独有的风物特征,显然是受了国内其他地区的影响。特别是沂水(一)、沂水(二)两个传说,具备了成熟的孟姜女传说的所有情节,显然是其他地区孟姜女传说在此地的翻版。尤其值得玩味的是,沂水传说(一)在其他情节都与成熟的孟姜女传说相一致的情况下,惟独将秦始皇的角色换成了齐宣王,这说明孟姜女传说在从国内其他地区向沂水“逆传播”的过程中实现了“在地化”。由此可见,孟姜女传说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传播过程中,既存在从齐长城沿线向外的传播,又存在从外地向齐长城沿线的传播,实际上是一个双向交互传播的过程。

3.地域性

综观齐长城沿线的总共11种孟姜女哭长城传说,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具有明显的“在地”色彩。有的说孟姜女出生在本地或附近地区,有的说孟姜女死于本地或附近地区,有的说孟姜女丈夫修的是齐长城,有的说孟姜女哭倒的是齐长城,有的以孟姜女和齐宣王的纠葛间接而巧妙地指出故事发生的地域范围。这种“在地”色彩并不仅仅体现于故事的表层叙事,在故事的深层意蕴中也处处体现了齐鲁文化的特点,比如这一带传说中的孟姜女对父母唯命是从、对公婆小心侍奉、对丈夫贤惠忠贞、对坏人疾恶如仇,以及不放任张扬、不自作主张、忠孝节烈等无不具备,是典型的山东“好女子”形象。所有这些,都使齐长城沿线的孟姜女传说与当地的风尚、民俗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具有了浓厚的地域特色,且这些打着鲜明地域烙印的孟姜女传说始终局限在山东境内,而没有扩大至国内其他地区。这个传说一出山东,孟姜女的出生地变成了松江、澧州、同官等地之后,孟姜女丈夫所修的长城变成了秦长城,孟姜女哭倒的自然也是秦长城,孟姜女的性格特征随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尽管山东地区是孟姜女传说的最早发源地,但具有强烈山东色彩的孟姜女传说并未形成全国性的影响。

通过分析齐长城沿线孟姜女哭长城传说的若干特性,可以看出这一带孟姜女传说受到齐鲁文化影响的明显痕迹,进而可以窥见齐鲁文化的若干特点。

1.刻骨铭心的乡土观念

前文已经提到,齐长城沿线的孟姜女哭长城传说,多数认为孟姜女生于或死于本地,孟姜女哭倒的是齐长城,并且千方百计将传说与本地风物扯上关系,如长清传说(一)指出孟姜女生于本地长城铺村,莱芜传说指出孟姜女生于附近孟家峪村;淄川传说讲述孟姜女送寒衣到淄河边,沂水传说(一)讲述孟姜女送寒衣到穆陵关;长清传说(一)指称孟姜女是投本地的红水河而死,淄川传说指称孟姜女是投本地的淄河而死,胶南传说则指称孟姜女是在齐长城入海处投海自杀;沂水传说(一)更是改头换面地将秦始皇的故事安到齐宣王这个“老乡”头上。凡此无不说明,传说的讲述者总是想方设法拉近本地跟孟姜女这个贞洁贤良的正面女子形象的距离,以显示自己居于该地的某种自豪感。

由此可以看出齐鲁文化中深刻的乡土观念。在传统的齐鲁社会,农耕经济占绝对优势地位,在这种经济形式的影响下,人们世世代代守护着属于自己的土地,并对这片土地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们安土重迁、知足快乐,认为自己的家乡是最好的,守护家乡是天经地义的,而背井离乡则是不足称道的。为了强化“家乡好”的观念,他们以有限的知识,千方百计将或美好或神奇的人物或事物与自己家乡扯上关系,再将家乡的人物山水以传说的方式加以美化或神化,从而强化这一方水土与这一方人的关系,为他们世代固守乡土寻找合理的依据。

2.根深蒂固的礼教观念

与国内其他地区的孟姜女传说相比,齐长城沿线孟姜女哭长城传说较少渲染孟姜女在洗澡时遇见万喜良(或范喜良、范杞良等)以及孟姜女自愿嫁给万喜良(或范喜良、范杞良等)。在这总共11种传说中,有7种传说完全缺失孟姜女与丈夫相遇这一情节,只有淄川传说、沂水传说(一)、沂水传说(二)提及洗澡艳遇,胶南传说则认为孟姜女是在后花园玩耍时遇到了万喜良。关于孟姜女与丈夫结婚,也只有淄川传说、沂水传说(一)、沂水传说(二)这三种涉及到洗澡艳遇情节的认为孟姜女是在自愿的前提下请求父母允许她嫁给万喜良(或范喜良、范杞良等),其他8种传说除了沂源传说没有提及之外,关于孟姜女与丈夫结婚这一情节一律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由此可以看出,齐鲁文化具有较为浓重的“保守”色彩。由于地处孔孟之乡,齐鲁文化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其他地区更为深刻,而儒家思想特别强调女子要遵循“三从四德”,不能自作主张;要从一而终,生为夫家人,死为夫家鬼;要保持贞节,生为贤妻,死为烈女。因此,齐长城沿线的孟姜女哭长城传说也就少了很多浪漫色彩,多了不少“相夫孝亲”的风格。如在11种传说中,有9种传说提及孟姜女给丈夫送寒衣或送饭或去寻找丈夫。长清传说(一)特别提及孟姜女是在为公婆送终后才投红水河自尽;莱芜传说则特别提及孟姜女死后“葬于范田”,圆“同穴之梦”。相比于江浙、湘楚等南方地区刻画的那个不受礼教约束、对自由和爱情大胆追求的孟姜女来说,齐长城沿线的孟姜女形象则拘谨了很多。

3.重实际乏想象的实用主义观念

如前所述,齐长城沿线孟姜女哭长城传说大都比较简单,缺少国内其他地区多见的对某些情节着意铺陈、极尽渲染的风格。这固然与这一带的孟姜女传说流传较早因而较为原始有关,但也显示出齐鲁文化的某些特质。受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齐鲁文化“重实际而黜玄想”,崇尚“大人不华,君子务实”,不轻易认可在现实中不存在或不可能的事情,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起了实用—经验理性。

因此,这一带的孟姜女传说大都不相信孟姜女一个柔弱女子能够千里送寒衣,而宁愿相信孟姜女丈夫修的是离家不远的齐长城,而她只是到不太远的地方为丈夫送寒衣或送饭;也不相信孟姜女会去戏弄天下至尊的秦始皇,因为这种戏弄跟齐鲁文化中信守的君尊臣卑、男尊女卑的观念相去甚远。

4.敬而远之的神道观念

在国内其他地区的孟姜女传说中,多有她死后成圣成神、受到万世景仰的结局。如在湖南一带的讲述中,孟姜女死后或成为河堤神、庄稼神,或成为祈蚕神、送子神,人们为她建祠塑像,对她顶礼膜拜。在湖北一带的讲述中,孟姜女死后升天成仙,然后再下凡间除暴安良,因而被当地人奉为驱鬼灭妖的“傩神”,受到万民崇拜。时至今日,这一信仰仍存活于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中。但在齐长城沿线采集到的11种传说中,多数传说都是随着孟姜女的死去而完结,只有沂水传说(一)、沂水传说(二)提及孟姜女投海被救后住进了龙宫,但没有任何宗教迷信色彩。在长清传说(三)中,只是轻描淡写地提及孟姜女死后人们为了纪念她,就在长城铺村修了座姜女祠,仅此而已,并没有人们烧香祈愿、供奉祭祀的叙述。而对于这座姜女祠,顾炎武在《山东考古录》中是这样记载的:“余过长清县之长城铺,见有杞梁妻祠,乃列圣母娘娘诸像不下十数,而人尚呼之为孟姜女。”也就是说,早在清朝初年,这里的姜女祠已经名实不符,被圣母娘娘等“鸠占鹊巢”,而祠主孟姜女在人们眼中仍旧是那位与常人无异的杞梁妻。

行文至此,似有必要再赘言几句。本文梳理、分析的11种孟姜女哭长城传说全部来自文献记录,而文献记录则有可能根据官方的需要进行某些加工。2009年4月,山东大学民俗研究所和山东艺术学院的14名师生曾在淄博市淄川区淄河镇7个村庄进行过为期5天的调查,共采集到22则与孟姜女相关的口头传说。在这些口头传说中,有10则涉及孟姜女与秦始皇的纠葛,不过只有1则认为孟姜女哭的是秦长城*刁统菊、郭海红:《孟姜女传说“在地化”后的传承特征分析——以山东淄河镇的孟姜女传说为例》,《民俗研究》2009年第4期。,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当地一些老百姓把他们附近的齐长城误以为就是秦始皇修的秦长城。然而,在笔者搜集的11种文献记载的孟姜女哭长城传说中,却不曾出现这样的情况。如此看来,文献记载中的齐长城沿线孟姜女哭长城传说,或许是多了一点文人气息而少了一些民间活性。

[责任编辑:裴传永]

*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齐长城沿线民间传说”(项目编号:16CKPJ05)、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山东省齐文化资源与产业调查研究”(项目编号:13CDYJ12)的阶段性成果。

王 雁,女,历史学博士,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历史文化;宣兆琦,男,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

K207;I277.3

A

1002-3909(2017)04-0161-08

猜你喜欢

沂水孟姜女长城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下)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上)
孟姜女哭长城?
缩写《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不姓孟而姓姜
守护长城
暮春郊游
沂水殡改,沉疴需猛药更需调理
沂水公路“一心为公 一路当先”
山东沂水纪王崮春秋墓葬 齐鲁大地诸侯小国大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