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类高校毕业生择业行为影响因素与风险应对

2017-08-07安琳

关键词:艺术类效能毕业生

安琳

(辽宁大学艺术学院,辽宁沈阳110136)

艺术类高校毕业生择业行为影响因素与风险应对

安琳

(辽宁大学艺术学院,辽宁沈阳110136)

虽然艺术生考试(艺考)持续火爆,但近几年艺术类专业招生率不高,艺术人才市场饱和,艺术类毕业生失业问题显著。为求有针对性地解决艺术类高校毕业生择业难题,文章选择三大影响择业行为的因素:择业自我效能感、职业价值观、择业风险偏好进行理性分析,并采取问卷调查研究的方法对辽宁省部分高校即将步入工作岗位的艺术类毕业生进行调研,通过将艺术类毕业生择业取向进行合理分类,从中找到规律与问题所在,最后针对艺术生特点与行业特殊性提出应对择业风险的解决措施。

艺术类大学生;择业行为;职业价值观;择业风险偏好;自我效能感

虽然无法断定哪一项因素直接决定职业选择,但影响因素有很多。经大量研究表明,关键影响因素集中在三方面:其中,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Bandura.1977)提出的概念,指个人对自我从事的专业领域中操控能力、对职业理解能力等方面的主观判断与评估;择业效能感由N E Betz和G Hackett根据自我效能感理论提出〔1〕,是指个体对自我是否具备实现与择业相关任务所需能力的自我判断,是自我效能感在择业中的体现。关于职业价值观,目前在国外得到广泛认同的是SA的内在、外在、社会和威望四维考量模型〔2〕。本文运用的测量方法理论源于美国心理学家舒伯于1970年编制的WVI职业价值观测试。关于择业风险偏好方面的研究,在我国主要集中在心理学领域,而在经济学领域还未出现重大突破〔3〕。本文将三大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和整合分析,试图从中找到导致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影响因素,从而缓解或解决相应的难题。

一、艺术类毕业生择业行为影响因素

(一)择业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属于特定领域的概念,原因在于自我效能感是反映在特定领域中的工作活动所能完成多少的自我评估,而不是对于自身能力的评估。即人们在进行某项工作任务时,不因掌握相关技能的数量,而是源于个体在运用相关技能完成工作内容时的自信程度。回归到择业领域,自我效能感则是决定了大学生在身处不同职业环境或进入新的工作环境时是否能迎接挑战并且可以完成多少的自信心。因此,择业效能感对于艺术类毕业生择业显得至关重要。

1.择业效能感四大决定因素。(1)自我评价。自我评价因素包括了在选择职业时对于解决矛盾、冲突的自我能力评价、专业技能熟练程度的评价、个人综合素质的评价等。根据我国当前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形势,近些年兴起的“艺考热”使艺术类毕业生数量呈暴增态势,而职场中的从事艺术类的人才需求情况则是缓慢或暂时处于饱和状态;再加上艺术类毕业生对地域有特定要求,致使发达地区和城市中艺术类人才已成饱和状态,即工作供求矛盾陡增。但不少艺术类学生(包括毕业生家长)的择业思维,或还没有改变或对孩子前途无法提供实际建议,只是为了所谓的学历而随意为孩子报考专业,或对自身期望值过高,最后导致在寻求工作阶段遇到困难时,不懂得自我调整情绪,更易在脆弱、敏感的心理上造成消极影响。消极的自我评价导致择业效能感降低。(2)社会定位。首先,艺术生是高校各专业大学生中特性十足的群体,大都穿着时尚前卫、行事开放大胆,长期以来形成不愿循规蹈矩的性格,对新兴事物感兴趣,具有超前、开放的就业观念,不看重工作的稳定性。其次,受大众媒体传播影响,艺术类专业毕业生确实出现收入高出大众专业毕业生十倍甚至更多,例如演员、歌手、主持人等职业。这导致艺术类毕业生对就业前景过于乐观与盲目模仿现象。社会定位过高导致实际就业市场艰难而造成心理出现极大的落差。(3)信息动态。从目前出现在绝大多数专业就业问题中,大学生就业信息不通畅,各种就业动态、信息、指标不能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学生、学校。(4)目标设定。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目标设定较高,大多愿意选择高工资、专业性强、有创造性、时间弹性大的工作,避免工资低、工作重复单调的工作。而往往用人单位又注重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经验是否丰富,对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生的待遇普遍不高,因此,有些艺术类毕业生的个人职业期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矛盾很大。

2.择业效能感对职业决策的影响。职业选择和决策是职业行为的关键。自我效能感在个体职业选择行为中占重要地位。从狭义上,择业效能感比实际专业技能更为重要。择业效能感的高低直接或者间接地左右着个人择业是否与自身实际状况匹配。个体的低择业效能感阻碍毕业生进一步探索职业行为和积极提升职业技能,使得具有低择业效能感的人做出的职业行为与真实个人择业需求不相符合。个体的高择业效能感诱发积极的职业行为探索欲望,主动寻求有挑战性有发展前景的工作,提高职业选择的合理性。

(二)职业价值观判定

职业价值观是指在个人择业行为中包含人生价值取向,也就是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理想、信念、世界观对于职业的影响,集中体现在职业价值观上。

1.职业价值观构成因素。由美国心理学家舒伯于1970年编制的WVI职业价值观测试,总共分为三大维度:一是内在价值观,即与职业本身性质有关的因素;二是外在价值观,即与职业性质有关的外部因素;三是外在报酬。对应于研究对象艺术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构成,内在价值观即与艺术类工作性质密切联系的影响因素,如智力激发、创新能力、艺术天赋等;外在价值观相对应即为外部影响因素,如社会交际、社会地位、人际交往等;外在报酬是当今职业价值观最直观表面的影响因素,如行业市场、经济报酬、潜能空间等。运用WVI职业价值观测试对艺术类毕业生择业中职业价值观的选择倾向进行测评,其中将根据艺术类大学生具体情况进行微调。

2.建立职业价值体系。建立一套完整、均衡、实际且具有前瞻性的适合个人职业发展的职业价值体系,是进行正确择业行为的重要核心支撑点。建立职业价值体系本身应本着尊重个体差异性为前提,例如《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手段与目的》一文〔4〕经研究得出如下结论:“职业价值领域内的目的对手段的影响,重视家庭和地位追求取向的毕业生都倾向于选择工作性质稳定且工作量不繁重的职业”,即确定职业价值目标后,会因受到前文所提出的三大维度的各不相同的因素影响而构建出截然不同的职业价值体系。虽然个体差异性无法避免,但个体进行职业价值体系构建时应从实际出发,在职场锻炼中自觉地调整行动,从而为其职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达到职业规划目标。否则,将出现很多大学生将选择职业的最终目的定位于金钱的获得,而原始的目的已经被同化或抵消。

(三)风险偏好

风险偏好指的是投资者看待风险的看法,也可以看作在面临某项事情时,当事人对其中的风险所能接受的程度。据此,常常将个体划为三种类型:风险厌恶者、风险中性者和风险喜好者。在决策时,个体面对风险所产生的心理变化非常不简单,有许多因素影响了大家的最终决定。众多研究表明,风险偏好水平对个人面对择业中出现的风险如何处理有重要影响。

大学生进行择业的风险偏好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并且直接影响职业方案的整体基调。这里引入职业方案概念〔5〕,即学生在进入职场之前对未来职业发展路线制定方案,大致分为冒险方案、折中方案、保守方案。有研究指出,个体对风险的态度同其求职计划相互影响,那些愿意承受较高风险的大学生,在找工作时,更愿意选择一些风险高的职业,而不太愿意承受风险的大学生则更愿意选择风险低的稳定工作。即风险偏好对职业方案的制定起到正相关作用〔6〕。职业计划和风险偏好一起影响着大学生的求职决定,并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其实,这种情况很接近大家平时的想象,也不难理解。在看待风险上,人们往往有着极大的个体差别,因此,大多以“风险偏好”这个词来描述人们在决策时对风险所持的看法。那些具有高风险偏好的人,因为其防范危险的观念不强,更乐意去冒险,追求那些不稳定有挑战的工作;相反,那些具有较低风险偏好的人,因为其防范危险的观念较强,往往在选择职业时态度保守,求职计划也较严谨、慎重,以追求安稳的职业为目标。当然,由于挑战性不强,其个人的潜质无法激发出来。这里尤其要提醒的是,对于学艺术的毕业者而言,他们常常富有激情,但大多没有经过社会及生活磨炼,他们在面临职业决定时,无法恰当地进行自我评价,总是个人感觉良好,信心爆满。不巧的是,这个专业属于小众专业,与那些普通专业相比,其求职途径比较狭窄。风险偏好对于艺术生择业是否成功显得尤为重要。

二、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接下来,通过自制的艺术毕业生就业调查问卷,将择业的三大影响因素与就业实际结合起来分析大学生的择业行为。

(一)被试

本研究在辽宁大学、沈阳师范大学等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艺术学院不同专业与性别的本科生230名参加问卷调查。有效问卷217份。其中,男生63名,占29%,女生154名,占71%;来自农村21人,占10%,城市196人,占90%。大三本科生154人,大四本科生61人,研究生2人。

(二)数据描述与变量设定

问卷分为四个部分:毕业生的基本情况、择业效能感测试、职业价值观和职业风险偏好等共计64个问题。为了研究的需要,从问卷中选择了体现艺术类大学生对于进行择业行为时的自我效能感、职业价值观、择业偏好皆有相关性的几个问题加以统计分析,并以百分数的形式呈现在列表中。从上文的理论阐述可知,大学生在择业时会受很多因素影响,其中这三类因素影响因子最大且相互作用。因此需要把三种影响因素有机地统一起来。为此,我们选择了若干变量从三个维度来探讨影响艺术类大学生择业行为的最重要、次重要、较重要影响因素。

(三)影响因素指标选取

1.职业价值判断标准。在假定个体是理性的这一前提下,若大家衡量职业价值的因素之间有很大的离散性,那么就说明有许多因素在左右着大家对于职业价值的判断。如果有个因素在其中所产生的作用相对较小,则其带给大家的风险也就相对较低;反过来,大家在对职业进行价值判断时,其指标就会非常接近。这表明影响职业价值的因素比较集中,而且影响程度大。在大学生就业问卷中,借助美国心理学家舒伯于1970年编制的《WVI职业价值观测试》并在此基础上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特点进行改进,将艺术类毕业生职业价值的判断标准B分为三个维度(内在价值观B1、外在价值观B2、外在报酬B3),共计9个因素(艺术天赋B1-1、智力刺激B1-2、变异性或追求创新B1-3、行业市场或特性B2-1、潜能空间B2-2、社会交际B2-3、经济报酬B3-1、社会地位B3-2、人际关系B3-3)。每个因素各选择了三个测试问题。通过被试学生对这些测试问题选择的概率可以看出艺术类大学毕业生的职业价值标准及其离散程度。在层次模型基础上,将九个因素两对比较,经过了层次分析软件(AHP)统计,具体的操作如下:

表1 B1、B2、B3相对重要性值的两两比较及权重结果

表2 B1-1、B1-2、B1-3相对重要性值的两两比较及权重结果

表3 B2-1、B2-2、B2-3相对重要性值的两两比较及权重结果

表4 B3-1、B3-2、B3-3相对重要性值的两两比较及权重结果

本文所构建的4个判断矩阵CR均小于0.1,说明艺术类毕业生职业价值判断标准的所有判断矩阵符合满意的一致性标准,均通过了层次单排序一致性检验。故最终确定的各指标权重如表5所示。

表5 艺术类毕业生职业价值判断标准最终权重表

通过表5,我们可以看出艺术类毕业生职业价值判断标准的各指标权重从高到低排序:(1)一级指标为外在报酬>内在价值>外在价值观;(2)二级指标为经济报酬>社会地位>变异性或追求创新>社会交际>人际关系>艺术天赋>行业市场或特性>智力刺激>潜能空间。

2.职业风险偏好判断标准。针对职业风险偏好判断标准设置了8个测试问题,其中包括艺术类毕业生对于薪酬水平、就业形势、职场竞争等问题的风险偏好选择,各选项评价借助Likert式五点量表为从高到低五个等级(非常同意5分、基本同意4分、小部分同意3分、基本不同意2分、完全不同意1分),采用个别施测计算风险偏好指数(risk preference index,RPI)。经过理性判断,计算总分后RPI值越大表明越喜好冒险,总分在1-30分属于择业保守偏好,31-40分属于择业冒险偏好。

3.择业自我效能感判断标准。此部分采用自编问卷,问卷包括自我评价、行业信息收集、职业目标规划三个主要维度,共25个问题,各选项评价借助Likert式五点量表为从高到低五个等级(完全符合5分、基本符合4分、小部分符合3分、基本不符合2分、完全不符合1分)。经过理性判断,计算总分后分值在25-64分为自我效能感低、64-104分为自我效能感中等、105-125分为自我效能感高。

4.测试结果分析

表6 就业状况受自我效能感影响

表7 就业状况受职业风险偏好影响

由表7可看出就业状况受职业风险偏好的影响,就业状况由好到差的排序是:职业风险偏好低至正常<高风险。

(1)在调查问卷关于择业效能感的部分中,统计结果表明:14%的学生总分显示自我效能感低,表现出自我评价相对较低、对未来就业前景缺乏信心、对未来工作缺少明确目标及详细规划。并且值得注意的是,自我效能感低的艺术类毕业生对"父母与我的择业决定想法一致"选项评分较低,这表明这一部分艺术类学生缺乏家庭支持,有一些艺术生起初由于成绩不高才选择报考艺术类专业,学生自身及家长对于艺术行业甚至自己所学习的专业皆缺乏了解。这一部分学生只有22%有工作经历或已经找到工作,但无任何工作经历的占78%。自我效能感中等的学生高达67%,他们在择业行为选择上考虑更加全面,故有过工作经历或已经找到工作的毕业生人数高出自我效能感低的8%,但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艺术类大三、大四学生缺乏工作经历但由于专业特殊性正需要大量的工作经历。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占19%,其中有过工作经历或已经找到工作的人数高达94%,这一类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自我认知大多自信并且有明确的职业规划与目标,但需要谨慎对自己估计过高等情况。

图1 不同性别的效能感分布表

从上述图表中可看出整体上的效能感中的人比较多,不同性别之间的效能感是有差别的,女性的效能感低于男性。

(2)职业价值观部分中,首先纵观全局可以分析得出,艺术类毕业生职业价值从高到低排序:外在价值观>内在价值观>外在报酬。并且在外在价值观中,艺术天赋>变异性或创新能力>智力刺激,内在价值观当中,潜能空间>行业特性>社会交际,而在赋予重视度最低的外在报酬因素中,人际关系>经济报酬>社会地位,这样的排序正好验证艺术生的专业特性以及行业特点。再者,将职业价值判断指标与择业效能感结合起来分析得出,自我效能感低的群体职业价值最高三项分别为人际关系、艺术天赋、变异性(或追求创新),最低三项分别为智力刺激、经济报酬、社会地位;与之对比,自我效能感高的群体职业价值,最高三项分别为艺术天赋、潜能空间、人际关系,最低三项分别为智力刺激、社会地位、社会交际。观察后得出结论,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更重视职业是否具有上升空间并非只顾眼前利益,更多地考虑到职业的个人发展前景。

(3)职业风险偏好部分中,职业风险偏好较高人数占27%,其中有78%的艺术类学生择业效能感较高,这与职业价值函数的内涵相吻合。值得注意的是,职业风险偏好较高在“相较于竞争压力大的大城市,你更愿意在竞争力小的中小城市进行专业相关的工作”与“假若就业形势不佳,你相较于找工作更倾向于继续学习”中,绝大部分人选择了“完全不赞同”。这表明职业风险偏好较高的学生群体择业行为更容易冒险,虽然有机会获得心仪的工作,但在就业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容易暂时找不到工作。与之相比,职业风险偏好相对较低的艺术生群体,在“专业对口”方面要求不高,更容易在就业形势紧张时寻得工作机会。

图2 不同性别的职业风险偏好分布

从上述图表中可看出不管男女,整体上的职业偏好都处于低至正常的较多,但不同性别之间的职业风险偏好也是有差别的,男性的职业风险偏好高于女性。

三、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择业风险及产生原因

随着市场化发展及高校的扩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我国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制,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方面有自主决策、自主选择的权利,相应地也就要承担做出选择后所出现的各种情况,即由于社会客观环境的不确定以及对于自身的认知的不准确判断而产生的择业风险。

(一)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一个经济学理论,指的是由于某些局中人拥有其他局中人不具有的信息,由此导致的不对称信息下交易关系和契约安排的经济理论。在毕业生就业层面上来说,信息不对称一方面指的是高校对于热门专业的把控不准确,招生时热门的专业,在学生毕业时可能就已经趋于饱和,这就会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指的是毕业生在求职找工作时,不能完全了解到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单位的招聘情况,而且对于所要从事工作的具体情况也很难了解清楚,因为有时用人单位会有一定隐瞒。值得一提的是,根据麦克思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动画专业已连续三年居于就业红牌警告专业榜首;麦克思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红牌专业包括美术学。红牌专业指的是失业量较大、就业率低且薪资较低的专业。美术类专业连续5年上榜红牌专业,足以说明某些艺术类学生在报考专业时对于信息的了解相当匮乏,这就加剧了其毕业时的择业风险。

(二)培养方式不完善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各大高校广泛扩招学生,大学毕业生也从稀有变得普遍,这使大学生不再成为社会的稀缺资源,而大大增加了其就业难度。高校的培养方式也多是书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多以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大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缺少实践的锻炼和检验。学生的生活学习基本都局限于大学校园,缺少与社会必要的接触与了解,也会导致毕业择业时对于社会的工作情况不够清楚。选择艺术类专业进行学习的学生大多数在高考时属于艺术特长生,也就是说这类学生在高中时艺术专业的学习时间要多于文化课,并且此类专业在录取时的文化课分数线也比其他专业要低。进入高校学习后,艺术类专业学生更加专注于专业的学习。因此,艺术类学生往往呈现一种“术业有专攻”的状态,对其他知识不甚了解,这就使得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择业面狭窄,寻得工作概率减小。

(三)自我认知存在偏差

人的认识总是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毕业生长期处于校园环境中,自我认知虽然也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但是具有较大局限性。因为大部分学生的圈子有限,对于外界的认识不充分,因此非常容易在自我认知问题上出现偏差。艺术类毕业生在此其中更是处于一个特殊位置,不管是音乐舞蹈类、表演艺术类还是美术类毕业生,其价值的大小或者说在择业时的选择度都取决于其才华度。如果某艺术类毕业生自我认知过于良好,在择业时眼光就放得较高,对工作的地域、待遇与职位总有较高要求,但是自身能力又与所要求职位存在差距,那么此时就会出现择业失败现象。另一方面,某艺术类毕业生对于自身缺乏信心,选择一些较低职位进行就业,此时就会导致人才的浪费、资源的浪费,毕业生本人也很难从工作中获得满足感〔7〕。

(四)行业特殊性

各行业皆有行业特性,有着其自身的运作模式和运行规律。艺术类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是文化产业相关的行业,包括演艺传媒公司、艺术设计公司以及艺术培训公司等,这些公司大多为私营或民营,用人方式十分灵活,并且大多数不能为毕业生提供一些基本的社会保障。根据麦克斯2010年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摄影摄像技术专业和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学生的供给呈现供求饱和的状态,动漫设计与制作、影视动画和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的就业呈现于一种供大于求的状态〔8〕。以上均可说明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由于其自身所要从事行业的不稳定与波动性,在择业时往往要承担很大风险。

四、艺术类高校毕业生择业风险的应对

艺术类高校毕业生要想应对择业风险,既需要自身发挥主观能动性,强化自身能力,积极主动地面对风险,也需要政府、所在院校和社会力量共同指导和帮助艺术类高校毕业生解决相应困难。

(一)增强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个人综合能力

在大学学习期间,加强对于艺术类学生综合知识的培养,开设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使学生发掘自己的潜力,选修一门或者几门与本专业互补的课程,帮助学生形成网络状的知识结构,增强个人素质,提高毕业生的择业成功率。如学习服装设计的学生同时选修市场营销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在择业时更成功地推销自己的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实用性知识的学习,开设实践课程,增强学生的择业能力。如学习舞蹈的艺术类学生参与教学小朋友舞蹈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强化自身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体验到舞蹈教师这份职业与自身的契合度。强化师资力量,全面提高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指导教师进行课程改革,使教学内容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高校教师把握所教专业与所对应职业当前的社会需求,教学内容力求新颖实用,提高艺术类毕业生的择业能力,降低择业风险。注重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比如人际交往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处理与顾客关系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切实增强艺术类毕业生应对择业风险的能力。

(二)重视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职业规划学习

在大一时就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将就业教育穿插于大学四年学习始终,切实加强学生的择业能力。帮助学生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使艺术类学生对所学专业可能的就业有全面了解,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并且为之进行各方面的锻炼。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外,还有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等的培养。同时,也需要加强树立学生的多元择业观,鼓励学生先就业再择业,切不可为了等待一个理想职位而选择待业。基于艺术类学生的就业行业本身特殊性,毕业生要合理把握这种灵活性的有利方面,抓住可以增加经验的机会。定期举行择业相关的讲座,邀请权威人士对每年的相关文化产业的就业状况进行分析与预测,使学生对于就业大环境有充分的了解。

(三)拓宽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择业信息渠道

政府、所在院校和社会力量共同努力拓宽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择业信息渠道。政府切实安排就业市场的合理配置,拓宽艺术生的就业范围,为艺术类毕业生的职业选择提供广阔空间。政府加强对文化产业相关行业的监管力度,鼓励其公开发布人才招聘信息,吸引毕业生前往竞争,用人单位也得到更多的选择机会,公正、透明地进行人才招聘,形成一种良性竞争环境。所在院校应设置专门的就业办,及时为毕业生提供来源广泛的招聘信息,并积极向用人单位推介本院校毕业生。值得注意的是,在努力增加校园招聘的合作企业的数量的同时,也要为学生慎重甄别信息是否可靠。高校还可以借助知名或成功校友的力量拓宽就业信息渠道。用人单位应积极通过多种渠道,广泛且公平的发布招聘信息,向广大毕业生真实地介绍需求职位的特点以及发展情况。

(四)引导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加强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个体积极主动地对自身进行教育的活动,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把控和自我评估等。外部环境和外部力量的促进固然重要,但最终决定事情成败的往往在于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对于高校提供的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以及教师的实用课堂,艺术类学生需努力学习将其转化为自身能力。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将政府、高校和社会力量提供的各项帮助转化为自身前进发展的力量,方可成功应对择业风险。

〔1〕Nancy E Betz,G Hackett,The relationship of career related self-efficacy expectations to perceived career options in college women and men〔J〕.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1981,28.

〔2〕Schwartz R M,Surkis SA,Basic S.Individual Values,Work Value,and The Meaning of work〔J〕.Applied Psychology:An International Review,1999,48(1):49-71.

〔3〕曲艳萍.风险态度对高校毕业生择业行为的影响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4(8).

〔4〕金盛华,李雪.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手段与目的〔J〕.心理学报,2005(5).

〔5〕陈世平,张艳.风险偏好与框架效应对大学生职业决策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9(3).

〔6〕赵宏斌,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风险与大学生择业行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7〕吴海燕.大学艺体生择业效能感特点研究综述〔J〕.青年文学家,2012(35).

〔8〕麦可思研究院.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Art College Graduates Job-Hunting Acts and the Hand ling of Risks

AN Lin
(School of Art,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136,China)

Art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has been attracting a lot of attention,but in recent years the admission rate of art colleges is not very high.Nowadays,themarket for art graduates is saturated,and the unemployment of art graduates has become amajor problem.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this paper firstanalyzes the threemajor influence factors of job-hunting act: self-efficiency,professional values and the risk preference in job-hunting;then it conducts a survey among the prospective art graduates in some universities of Liaoning provinces,and concludes the rules and problems by classifying their employment orientations.Finally,as to art student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profession,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measures in handling job-hunting risks.

art students;job-hunting acts;professional values;the risk preference in job-hunting;self-efficiency

G640

A

1002-3291(2017)04-0172-08

【责任编辑 至 仁】

2016-12-09

安琳,女,辽宁沈阳人,管理学硕士,辽宁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艺术类效能毕业生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伤心的毕业生
少先队文学艺术类阵地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2019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艺术类专访心得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