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心目中的好的语文课

2017-08-07孙立权

关键词:孔乙己语文课吉林省

孙立权

(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名家说

我心目中的好的语文课

孙立权

(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孙立权简介

孙立权,东北师大附中首席教师,语文特级教师,吉林省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吉林省语文学科带头人,吉林省首届“长白山教学名师”,吉林省教育科研型名师,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语文教育专业研究生导师,吉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写作学会副会长,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从教20多年来,在全国各地执教公开课上百节,为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教师做专题报告上百场。他从1999年开始探索的“语文教育民族化”教改实验(主要包括“两年教背古诗词300篇”“批注式阅读”“读整本的书”“启迪灵性的札记体作文”等)影响广远。他提出的“语文的言语/文化观”,语文教育发展的“三阶段说”,“表现性教学”与“再现性教学”“教学性备课”与“非教学性备课”以及“深度语文”的概念,“自养为主,外铄为辅”的教师发展理念,“让理性以感性呈现”的教学主张,“从游式教研”的理论,均切中肯綮,富有创见。

我把语文课分为四等,由高到低是:好看且有用、不好看但有用、好看但没用、不好看又没用。好看且有用的语文课又分低中高三等境界。第三等境界的语文课如盆景,模仿自然而成,很雅致,不凡俗,但太小。第二等境界的语文课如园林,虽亦模仿自然,但比盆景大。缺点是匠气太重。第一等境界的语文课是山水,真的自然山水,完全自然,大气,有活力,是盆景、园林比不了的。我追求第一等境界,虽不能至,但向往之。

那么,好语文课有哪些标准呢?

首先,好的语文课是目中有人的语文课。

这里的“人”首先指学生,要以学定教。语文教学犹须尊重学生的“原初格局”。学习新知须在原有的基础上,不能凭空而得。小孩子和天文学家对天的印象储备是很不同的。拿跟天文学家讲的话跟小孩子讲,是不行的,因为小孩子不懂。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里海中的老祖母给小人鱼公主讲陆地上人类的故事时是这样讲的:人们看到的在树间游来游去的鱼儿会唱得那么清脆动听,叫人非常愉快。其实,老祖母所说的“鱼”是小鸟。如果老祖母不去这样说,小人鱼公主就听不懂这个故事,因为她不知道小鸟是什么。老祖母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她是在小人鱼公主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施教,这就叫尊重“原初格局”。

这里的“人”除了学生,还应包括古人、作者、作品中的人物,甚至还包括教者自己。讲古代诗文,要回到古人的生活世界,做一番知识考古、情感考古、文化考古,这样做,学生才能深入理解作品。比如讲《鸿门宴》:“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这里描绘了一幅完整的尊卑位次图。古代在室内、军营里以坐西朝东(东向)的位置为最尊,其次是坐北朝南(南向),再次是坐南朝北(北向),最后是坐东朝西(西向)。司马迁写项羽自己坐在尊位,是在表现项羽的性格,他根本没把刘邦放在眼里。把方位文化讲清楚了,学生才能更好地认识到项羽的性格,才懂得司马迁不惜笔墨写座次的用意。

还要回到作者的生活世界。鲁迅的散文诗《秋夜》写道:“院子里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如果换成“院子里有两株枣树”多简练哪,但味儿就没了。鲁迅先生故意借助冗长的笔墨,传达单调、无聊、乏味之感,而这正是先生思想苦闷的真实写照。

还要回到作品中人物的生活世界。在小说《孔乙己》中孔乙己说:“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一般人认为:这是孔乙己在偷书被抓狡辩时的“经典语录”。这只是孔乙己的苍白辩解而已,实际上窃书当然算偷的一种。“窃书不算偷”只是孔乙己对自己的辩护,是自我安慰,希望以此来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目的就是为了把自己和贼划清界限。其实,窃就是偷,一个“窃”字成不了遮羞布,更无法把自己和窃贼划清界限。如此迂腐、可笑的怪论,只能贻笑大方,给后人留下笑柄。

但孔乙己毕竟读过书,有文化,他的辩解就一点儿道理没有吗?《说文解字》说:“盗自中出曰窃。”又说:“偷,苟且也。”“偷”一作“媮”。偷东西叫“窃”,偷情叫“偷”。孔乙己说,我拿人家书,这和搞破鞋能混为一谈吗?当我们走进孔乙己的生活世界,我们发现,他的辩解不是毫无道理。懂得这一点,我们会对孔乙己报以更深刻的同情。

也要回到语文老师自己的生活世界。教别人的作品要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去教。福州一中语文特级教师陈日亮先生说“我即语文”,我深为赞同。人和课合一,你是怎样的人,你就能上出怎样的课。好的语文课需要老师人生阅历的积淀。语文上的许多事情是要等到教学多年以后才能悟到的。比如《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教了许多回,但这两句话中的“学”和“思”却是在教书、读书多年后才忽有所悟的:“学”说的是“是什么”和“如何做”,即“what”和“how”,而“思”说的是“为什么”,即“why”。这两句话是说:整天在那里死记硬背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人家怎么说,你就盲目地跟着做,不用长在自己肩上的属于自己的头脑思考,孔子认为这样会“罔”,即被欺骗;而整天苦苦思索“为什么”,却不去记“是什么”,不去跟别人学,不去行动,孔子认为这样会“殆”,即有危险,走火入魔。只有把“学”和“思”结合,把客观考察与主观冥想结合,把实践与理论结合,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正有所得。

其次,好的语文课是富有深度的语文课。

如果课堂上只有笑声和掌声,只有音乐和画面,就是没有深度,是虚假繁荣,是不值得提倡的。深度语文课堂才是具有持久魅力的课堂。我曾听到一个高三的学生说:“现在的语文课我从来不听,因为他(指他的语文老师)讲的我都会,我不会的他也不会。”从这个侧面可以看出,我们的语文课堂缺乏深度。

什么叫有深度?除了指教授的知识深,更应指教授的问题在思想认识、思维方法、审美判断上有启迪作用。比如古诗词中一般都说“西楼”,如“无言独上西楼”“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基本不说“东楼”,为什么?因为“西楼”是思念者所居之地,日月都是东升西落,“西”有走向落寞、走向尽头、走向悲伤、走向生命的黄昏之意。这就给人以启发。讲《归去来兮辞》的自我实现、精神还乡,这就叫有深度;讲《赤壁赋》表现出的自我救赎,这就叫有深度;讲《老人与海》表现出的重压之下的优雅风度、现代人自我角色价值不能实现的困境,这就叫有深度。

讲深度语文,有的老师担心,学生接受不了怎么办?我给出的方法是:让理性以感性呈现。这是语文教学(其实也是一切学科教学)的奥妙所在。理性是语文的一翼,感性则是语文不可或缺的另一翼,而且要让理性以感性的方式呈现出来。比如只说“一清二白”,使人知而未见,属理性;如曰“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则令人如见。“小葱拌豆腐”即是感性,让“一清二白”以“小葱拌豆腐”的方式呈现,这就是让理性以感性的方式呈现。《易·系辞上》说“立象以尽意”,就是说当“言不尽意”,即一般言辞无法充分表达深邃的思想时,就使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来展示思想。比如在古文中遇到学生不认识的“圹”字,如果直接告诉学生这个字读“kuàng”,“墓穴”的意思,学生印象不深,记不牢。我是这样教的:我小的时候,邻家有老人死去,大人们拿着铁锹、镐头去挖墓穴,他们说是去“打圹子”。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把“圹”的知识嵌在里边了,这就是让理性以感性的方式呈现。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策略。

再次,好的语文课是富有美感的语文课。

在语文教学科学化理念的指导下,一些老师讲课文时重视科学分析,但是忽视了审美沉醉。如果以纯粹的科学方法来分析文学课文,就会使优美的文学作品带上工厂熔炉的烟火气,会煞风景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白璧德曾担心对科学的过度崇拜会损害人文学科。同理,对教学科学化的过度崇拜也会戕害语文教学的。语文教学科学化必须辅之以艺术化才能富有生命。看来,语文教学应该回归审美了,语文教学应该“回娘家”了,审美是语文最亲切的“娘家”。回归审美,是对当下语文教学的一种矫正。

回归审美,首先要求语文老师的教学语言要舞蹈起来。语文老师是用自己的语言影响学生的语言,所以语文老师的教学语言除了准确、规范、深刻以外,还应该富有美感、幽默感。什么样的教学语言是富有美感的语言?我在讲《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在易水畔唱的两句悲歌时,是这样总结的:“这两句诗穿越了时空,表现了人类普遍的情感。大家想一想,虽然你不是壮士,但是假如你置身于寒冷的水边,置身在瑟瑟的秋风中,你也必有壮士的情怀。所以这两句诗不仅属于荆轲,它还属于我们每一个人,它表达了人类永久的、普遍的情感。这也是‘易水送别’能够在历史上那么有名,成为千古一别的重要原因。”这种教学语言,体现了一种理性之美的追求。

最后,回归审美,还要重视课文的艺术性。

课文不只是哲学和科学的容器,不总是意识形态的载体,课文作为语言的艺术品,自有其伟大之处,自有其不可小觑的艺术性。所以,课文的艺术问题是课文教学的重要问题,绝不比课文的文化内容分量轻。对课文文化内容的过度关注会转移对课文美学判断的注意力。如果只顾挖掘课文的认识价值而忽视作者形式上的努力,那就枉费了作者的巧思妙构。告诉学生课文的认识价值,只是在向学生灌输观点,而告诉学生作品好在哪里,尤其是引导学生领略作品更幽深处的风景,则是在培养学生的艺术感觉。作品的社会价值或许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会因为任何价值的消失而变得没有意义,但审美价值却是永恒的。所以,课文教学既要追求作品的思想深度,更要追求其审美形式。课文的艺术性,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追求。

责任编辑:惠春鹏

猜你喜欢

孔乙己语文课吉林省
吉林省教育厅新年贺词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可怕的语文课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
孔乙己(下)
孔乙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