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拓展与延伸”的策略
2017-02-16纪文凤
纪文凤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水东小学)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拓展与延伸”的策略
纪文凤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水东小学)
新课标改革背景下,阅读教学逐步打破封闭的格局,走向学生现实生活和内心世界。开放的阅读教学,必然注重课堂与文本的拓展和延伸艺术。拓展和延伸有不同的形式,只有充分了解,才能在课堂中把拓展延伸运用得恰到好处,淋漓尽致地发挥它的作用,体现新课程“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理念。
开放性 阅读 拓展 延伸
拓展与延伸是对课堂学习资源的挖掘与丰富,基于文本特点和学情在教学中适时、适度、适量地拓展主题相同、内容相关的知识背景、短文片段(其中包括文字、音乐、图片、影像等媒介),或延伸与文本关系密切的课外知识、课外阅读等,将文本置于更广阔、更开放的知识体系之中,这样能使学生接触更多的阅读材料,开展阅读实践,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感悟和建构。
一、拓展与延伸在语文教学中的现实意义
新课程所提出的“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理念,体现的正是课内外沟通,生活与教学融合。因此教学必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儿童的心灵世界,在解读文本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介入学生的生活世界,这样,教学才不至于停留在简单的文字和工具之上,才不至于让学生对其感到枯燥乏味,从而更广泛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并把语文学习视为一种生活与生命的需要。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认识到文本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同时也要把学生的知识背景纳入教学视野。要把学生已识得的知识经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将文本与自己的内心世界、现实生活相联系,在教师丰富多样教学形式的运用下,调动多种感官,以自己的感悟、想象、表达,参与并完成对文本的再创造。因此教师要有“用教材教”的观念,充分利用文本可利用的资源,如文本作者、写作背景、内容空白处、规律性的语言以及文本题材、文体、表现手法等,进行多层面、多维度的拓展与延伸,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鉴于以上认识,我主张在阅读教学中适时施以“拓展延伸术”。引导学生既要入于书中,又能出于书外,调动已有的知识背景或教师提供必要的知识背景,使学生带着各自的生活、情感体验走入课堂,与文本产生对话,更好地理解文本,达到对文本的再创造,且将课堂的阅读兴趣延伸到课外,使之热爱阅读、热爱学习、热爱生活。
二、拓展与延伸的几种有效策略
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实施拓展延伸有哪些值得借鉴的方式、方法呢?从一些精彩的课例中,我们可以找寻到某些规律。
1.在教学阅读初始时,拓展必要的知识背景,走近文本
阅读的本质,不是单向输入,而是一种对话。试想,如果学生在阅读之前,缺乏与文本相适应的知识背景与情感体验,对话无疑难以展开。因此,拓展必要的知识背景,或调动已有的相关知识积累,激起阅读的渴望,就成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例如在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中,王玲湘老师在执教《搭石》这篇课文初始就引入作者刘章的另一篇文章《写作〈搭石〉的前前后后》,通过快速阅读,学生了解了刘章爷爷写作《搭石》的初衷:“当我见到人们抢着挤公共汽车的时候,见人们无序地匆匆横穿马路的时候,心里便幽幽地想到家乡的潺潺小溪,想到山里人走搭石的情景……”在这样的拓展阅读之后再深入学习这篇文章,相信学生对这篇文章的中心句“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对家乡人们的淳朴、善良会更加记忆犹新。
我在执教《晏子使楚》这篇课文伊始,给学生讲了关于周总理机智回答外国记者问的故事。“曾经有一个美国记者问周恩来总理:‘我们美国人总爱仰着头走路,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总是低着头走路?’周恩来机智地回答:‘走下坡路的人,总是仰着头,走上坡路的人自然是低着头了。’”这个记者听后哑口无言。
以周总理的故事作为引子,引出晏子和楚王之间的斗争是为了国家的荣誉和利益。学生见识了周总理的聪明才智,从而对先前学的对联有了更充分的理解,更对即将要学习的人物晏子充满了期待。
2.在阅读教学中,拓展文本的空白处,走进文本
一篇作品,作者在选材上总是紧扣主题,有的内容写了,有的内容没写,有的详写,有的略写,有的实写,有的虚写。这样详略得当,虚实结合,才能突出主题,层次分明,进而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在这里我把文本中没写的、略写的、虚写的部分均称为文本的空白处。在阅读教学中,找出文本的空白处,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及个人体验,填补空白,进行对文本的再创造,与文本产生对话,既有利于理解文本,升华了课堂,又使课堂变得有活力,学生参与其中,其乐融融。学生、教师、文本达到了完美结合。
《再见了,亲人》话别的场面一定是双方的,而全文只选择了志愿军向朝鲜人民(三个代表:大娘、小金花、大嫂)的话别,表达了朝鲜人民在战场上为志愿军战士付出的巨大牺牲。而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回应课文中并没有写出。一位老师在执教这篇课文时,就从此空白处入手:
在学完整篇课文之后,引导学生想象:大娘、小金花、大嫂及其他朝鲜人民在听到中国志愿军的话后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要求学生说一说、写一写。同学们结合整篇课文的内容,发挥想象,运用依依惜别的深情语言诉说了中国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出的牺牲,表达了对中国志愿军的感激之情。最后,老师安排了用对话的方式指导朗读再创造的课文,在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声中,我们能够感受得到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各自的情感体验都加深了一层。
我们许多文本会在文本的中间留有空白,教师就应敏锐地抓住这种表达的空白,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有机拓展延伸,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中彩那天》讲了父亲在中彩之后依然闷闷不乐,面对是否要把汽车还给库伯的道德难题时,父亲毅然选择了诚信为人,不贪图别人的东西。文中的“你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这句话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在执教这篇课文时就在这里安排了一个说话拓展,让学生说一说,“父亲坐在沙发上皱着眉头思考,如果不还,;如果还了。最后,他站起身子,给库伯打电话。”学生发挥想象说道:“父亲坐在沙发上皱着眉头思考,如果不还,我就会拥有梦寐以求的汽车;如果还了,虽然失去了汽车,但是我收获了诚信。”
本文就是想通过父亲归还汽车的行为来体现诚信的可贵,而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却在这样一个拓展延伸中巧妙地渗透了,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组织语言进行完整地表达。既充分地领悟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又积淀了语言文字,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效整合。
3.在阅读教学结束时,延伸课外阅读,丰富文本
一篇文章的结尾处往往是课堂的高潮,学生对课文内容及情感理解透彻且有意犹未尽之感时,老师要充分抓住时机,不能让其兴致白白浪费,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使课堂兴趣延伸到课外,让其在课外会主动阅读,使阅读成为其生活和生命的需要。
我在执教《一夜的工作》这篇文章时,为了让周总理的形象在学生的心中更立体,更高大,我在教完整篇课文之后引入诗人宋小明的诗歌《你是这样的人》,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学生也情不自禁地跟着朗读。整个课堂都陷入对周总理无限怀念的氛围当中——周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的形象通过诗歌再次走进学生的心里。课讲到最后,我还推荐学生观看纪录片《百年恩来》,将课堂延伸到了课外。可以说这样的“拓展”让人心动,令人拍手称快。
又如,一位教师在教完《夸父追日》这篇课文后,出示了《夸父追日》原文: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引导学生说说原文中的每一句分别对应的是课文的哪个部分,想想古文和现代文分别有什么特点。通过古文与现代文的对照阅读,既让学生感受了“文言文”这种文体,又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神话的神奇和夸父锲而不舍、无私奉献的精神。最后推荐学生阅读《山海经》中的其他神话故事,将神话的神奇延伸到课外。这样的拓展与延伸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立足于文本,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中的拓展延伸必不可少,可以分别在阅读教学初始时、进行中、结束时,根据不同文本施展不同的拓展延伸。通过拓展延伸能更好地与文本产生对话,解读言外之意。突破课堂局限,将课内与课外相联系,获得良好的迁移,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扩大知识面。当然,在抓住规律大胆尝试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拓展延伸的内容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不可脱离文本中心做过度的开发,不能为了拓展而拓展,将语文课“切换”成思想品德教育课、时事分析课、影视音乐欣赏课等。
[1]吕伟平. 走进“生活语文”的殿堂. 中国教育先锋网.
[2]周一贯. 语文教学优课谈[M]. 宁波:宁波出版社,1998.
[3]语文小学参考书[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4]张庆. 我的小学语文观 [M]. 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符 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