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龙胆泻肝汤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分析

2017-08-07

中国民间疗法 2017年7期
关键词:刺络拔龙胆疱疹

周 琳

(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南 南阳 473000)

·疗法并举·

龙胆泻肝汤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分析

周 琳

(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南 南阳 473000)

带状疱疹;龙胆泻肝汤;刺络拔罐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疱疹性皮肤病[1],可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常按一定的神经部位分布。儿童在首次感染时容易导致水痘,年龄较大者与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者易感染带状疱疹病毒,超过50岁的中老年患者约占患者总数的50%以上。带状疱疹初起为患部剧烈疼痛,并有灼热感,随即出现粟粒到绿豆大小的水疱,疱疹沿周围神经分布,簇生为条带状,其自然病程为2~3周,治疗不当或延误治疗时机,可遗留局部瘢痕和神经痛后遗症。患病后能够获得终身性免疫,但偶见免疫力较差患者再次发病。其治疗方法很多,且疗效不一,临床多用抗病毒药(如阿昔洛韦)、止痛药物等治疗,但疗程较长,症状缓解慢。笔者近年采用中药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疗效快,止痛效果好,后遗症少,现总结分析如下。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7月—2015年7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确诊的218例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详细研究,其中男138例,女80例;年龄22~36岁,平均(30.2±3.1)岁;病程5~16 d,平均7.2 d;发病部位:四肢152例,胸部35例,腰部22例,头面部9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疼痛感且有典型疱疹;排除局部已继发细菌感染者。218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平均分为两组。治疗组109例,男68例,女41例,年龄22~36岁,平均(30.2±3.1)岁;对照组109例,男70例,女39例,年龄22~36岁,平均(30.2±3.1)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患病时间等基本指标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2]:①皮损多为绿豆大小的水疱,簇集成群,疱壁较紧张,基底色红,常单侧分布,排列成带状。严重者,皮损可表现为出血性或可见坏疽性损害。皮损发于头面者,病情往往较重。②皮疹出现前,常先有皮肤刺痛或灼热感,可伴有周身轻度不适、发热。③自觉疼痛明显,可有难以忍受的剧痛或皮疹消退后遗疼痛。

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医诊断学》[3]中肝经郁热证拟定。肝经郁热证:皮损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干或小便黄,舌质红,舌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数。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龙胆草20 g,车前草10 g,木通8 g,栀子10 g,黄芪15 g,柴胡12 g,黄芩10 g,大青叶20 g,板蓝根20 g,紫草10 g,甘草6 g。疼痛剧烈者加延胡索12 g,香附12 g;水疱较多,疱壁松弛,糜烂渗液,腹胀便溏者加白术12 g,苍术12 g,陈皮12 g,茯苓10 g。每日1剂,水煎2次,取200 mL药液, 每日分2次口服。局部治疗:对出疱疹处皮肤用75%的乙醇棉球消毒,待干后,用七星针重叩出血,将疱疹叩破,再用镊子或止血钳等夹住95%乙醇棉球,点燃后在火罐内壁中段绕1~2圈,或稍作短暂停留后,迅速退出并及时将火罐扣在施术部位上,拔出较多黄色液体及血液,其邪自出。根据病情的轻重及患者体质的强弱,决定放血量的多少,一般为3~8 mL,留罐5~10 min。起罐后,用消毒干棉球擦吸干净施术部位,无需特殊处理。一般隔日1次,重者每日1次。若疱疹面积较大,可分2~3次治疗。初起者及轻症1次即可治愈,迁延日久或热毒盛者需2~3次。

对照组:阿昔洛韦注射液(烟台只楚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52414,10 mL∶0.25 g)0.5 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0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另用阿昔洛韦软膏外敷,每日2次。

两组均治疗1个月后统计临床疗效。

治疗结果

1.疗效标准。治愈:患者皮疹与疼痛感均消失;好转:患者皮疹消退超过30%,与治疗前相比疼痛感明显降低;无效:皮疹或疼痛感无缓解或恶化。总有效率=(治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2.结果

(1)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不良症状比较:观察组2例患者发生不良症状,发生率为1.8%;对照组22例患者发生不良症状,发生率为20.2%。观察组患者不良症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典型病例

患者,男,51岁。初诊:2014年8月3日。患者诉左侧胸部、左腋下及左上臂内侧皮肤疼痛3 d。检查:神志清,面红,左胸第五、六肋间及左腋下、左上臂内侧皮肤有散在集簇样疱疹,有绿豆至黄豆大小,水疱呈透明状,周围红晕,皮肤触痛明显,食欲不振,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排除心绞痛等疾病后,确诊为带状疱疹。给予龙胆泻肝汤加减内服、局部七星针叩刺及刺络拔罐治疗。方药组成:黄芩9 g,板蓝根15 g,龙胆草16 g,柴胡 12g,栀子6 g,生地黄15 g,泽泻9 g,甘草6 g,车前子9 g,姜黄6 g,延胡索12 g。每日1剂,水煎至200 mL,早晚分2次温服,共7剂。局部治疗:给予七星针叩刺后加拔火罐,留罐10 min。8月10日复诊:诉上法治疗当日疼痛明显减轻,检查时疱疹已开始结痂,守原方再进7剂,8月16日再诊,诸症已除,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讨论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长期潜伏在人体神经根部,当人体免疫力降低时,病毒爆发而致病[4],并沿神经纤维移至皮肤,使受侵后的神经和皮肤产生强烈的炎症刺激。皮疹一般为单侧性和按神经节段分布的特点,有集簇性的疱疹形成和伴有疼痛[5]。中医学认为带状疱疹属于“缠腰火丹”,认为带状疱疹是因人体内脏腑气机失调所诱发[6],多因肝经郁火和脾经湿热内蕴,复感风热时邪,以致引动肝火,湿热蕴蒸,浸淫肌肤而发。本病发病部位主要在表皮及真皮层,为实证,故采用“盛则泻之”的治疗原则[7]。治疗以清热利湿、和血止痛为主。湿热循经上扰下注,上扰则头颠耳目作痛或听力失聪;旁及两胁则为痛且口苦;下注则循足厥阴肝经所络阴器而为肿痛、阴痒。方用龙胆草大苦大寒,上泻肝胆实火,下清下焦湿热,为君药;黄芩、栀子具有苦寒泻火之功,泽泻甘淡而寒,三臣药能够协助君药龙胆草以利水渗湿,从水道排出肝火及湿热。肝主藏血,肝经有热,本易耗伤阴血,加用苦寒燥湿,再耗其阴,故用生地黄、当归滋阴养血,以做到标本兼顾。方用柴胡,是为引诸药入肝胆而设。甘草具有缓肝急之功效,与中医理论的“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相符,协调诸药,保证苦寒之品不伤胃气。诸药合用,共奏上泻肝胆实火、下清下焦湿热之功。结合拔罐治疗促进炎症吸收,使创面干燥、结痂,增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促使体内废物、毒物的排出,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状况,给细胞提供更多的营养物质和氧气;调整免疫功能,增强自身抵抗力,促使疾病好转;能够牵拉肌肉,提高痛阈,缓解疲劳,从而降低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梅花针通过叩刺皮部,激发和调节脏腑经络功能,达到疏通经络、祛瘀生新、调整阴阳的目的,从而改善神经功能,促进受损神经修复,加强治疗作用,达到治疗、缓解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龙胆泻肝汤有抗炎、免疫调节、抗病毒的作用[8-9]。本研究证实,龙胆泻肝汤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效果显著,疗效确切,副作用小,且病程短、花费少,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1]杨国亮,王侠生.现代皮肤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293-297.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59-260.

[3]季绍良,成肇智.中医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82.

[4]唐维斌.紫外线负离子喷雾联合新癀片、泼尼松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6,20(8):497.

[5]郝飞.带状疱疹的早期规范化治疗[J].中国社区医师,2013,29(1):18-19.

[6]张立军,张润田,周兴刚.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的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6):682-684.

[7]高凤云.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带状疱疹37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1,27(1):25.

[8]潘经媛,邱银生,朱式欧,等.龙胆泻肝胶囊的抗炎、免疫调节作用[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8):1471-1472.

[9]匡琳.龙胆泻肝配方颗粒治疗生殖器疱疹的临床观察及其对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D].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2009.

《中国民间疗法》诚聘青年编委

本刊拟在国内组建一支专业齐全、结构合理的青年编委队伍,诚邀在中医药基础、临床、特色诊疗及中药、民族药等各相关专业领域内有一定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的青年专家、学者参与。详情请登录《中国民间疗法》杂志官网(www.zgmjlf.cptcm.com)查询。

2016-09-12)

猜你喜欢

刺络拔龙胆疱疹
龙胆泻肝汤辅助治疗湿热瘀滞型慢性前列腺炎的疗效观察
刺络拔罐配合中药面膜治疗痤疮疗效观察
通督泄热刺络拔罐法联合丙酸氟替卡松乳膏治疗湿热浸淫型湿疹的临床观察
疱疹性咽峡炎来袭,帮宝宝渡过难关
Efficacy of blood-lettingpuncture and cupping in the treatment ofperiarthritis ofshoulder:a systematic review
汗疱疹的中医治疗
中医治疱疹性咽峡炎
尖叶假龙胆化学成分的研究
不同厂家龙胆泻肝丸中龙胆苦苷、栀子苷、黄芩苷的溶出度测定和比较
四种龙胆的显微结构特征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