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低年级学生数学审题习惯的培养
2017-08-05朱陵
朱陵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在当下的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老师也改变了以往那种单向输入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转而对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进行培养。相比较其他时期而言,低年级学生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以及求知若渴的学习动力,老师要结合他们的实际学习心理,在数学课堂上引入审题内容的教学,帮助学生在学习伊始就建立相应的学习习惯,这对其以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低年级;数学教学;身体习惯;培养策略
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老师就应该对学生的解题习惯做出有效的引导。审题能力可以说是帮助学生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同时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利用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具备良好的审题能力,降低他们在解题中出现错误的频率。
一、引入多媒體的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还丰富了老师的教学方法,拓宽了数学内容的教学路径。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较弱,如果只是借助教材上的文字、图片内容来帮助学生进行审题,那么一些具有变化性的数理知识,学生难以进行较为深入的了解。审题的关键是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解题思维,理清题目中所给出的复杂关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老师不妨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更为直观的讲解。
在学习“分与合”这个章节的内容时,教材上给出的题目会让学生对不同的数量内容进行“分”与“合”的练习,只是借助课本上给出的例子,学生很难形成正确的审题意识,所以老师不妨利用多媒体中的动画演示功能,借助例题来进行示范性的教学。例如,在帮助小朋友数一只手共有几个手指的习题练习中,老师可以利用动画来进行分手指的演示。像关于“5”的分与合,可以先让学生对数字5存在的分与合情况进行了解,其可以分成4和1,3和2,2和3,以及1和4等几种情况,活跃的动画演示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演示结束后,老师向学生提问,根据刚才的内容,可以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学生结合相应的理论知识,就可以在影像化的帮助下,用自己的语言内容来表达真实的学习想法,掌握数字间的增减变化,树立更为巧妙的审题意识。
二、鼓励学生动手进行实践
在低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动手实践既是一项趣味化的活动,同时也迎合了学生本人的心理需求。但是在调查中发现,有些老师认为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审题能力没有太大的帮助,同时还会降低课堂的教学质量,这其实是不正确的观点。相比较单纯的阅读文字和图像内容,动手实践的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对题目内容产生更为细致的认识,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感官体验,进而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同时与阅读相比较,动手实践的环节还能帮助学生对问题答案展开更为主动的探究,进而提高数学学习质量。
例如,在学习“认识图形”这个章节的内容时,老师不妨结合相关的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进行认知学习。如,在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存在怎样的不同”这个问题进行学习时,为了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老师不妨先将理论教导的方法排除在外,让学生利用剪纸的方法,按照教材上给出的图像内容,制作相关的正方形和长方形。这样帮助学生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主要特征的同时,还能让其根据问题展开深入化的审题练习。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对问题进行相应的深化,了解题目所要求的内容,同时对这两个几何图像内容建立最基本的认识,能够做到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相关的陈述。学生正确审题的一个标志就是学生能借助相关的数学知识,来对自己的方法进行表述,实践化的内容帮助学生有着更为深入化的了解,避免在解题过程中出现障碍。
三、借助圈读展开审题练习
在数学学习中,掌握正确的审题方法是解题关键。良好的审题习惯是做对题目的开端,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努力把一些审题中出现的不好的审题习惯扼制住。审题时要求学生做到四到,即“眼到、口到、手到、心到”。在学生拿到题目后,不要让学生盲目进行答题,不妨借助圈读的内容,一边读一边圈过去,把题目的关键词或要求圈出来,最后是深刻理会题目的含义。这样在把握关键内容后,学生的审题能力及解题的准确性都大大提高。
总而言之,在当下的教学环境中,影响低年级学生审题能力的因素有很多,随着新课程改革内容的不断深入,教材素材的选择及呈现形式上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变化,强调数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这就对老师和学生在教学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要开放自身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的审题兴趣,激发他们对数学内容建立较为主动的学习认识,这样对其学习习惯的养成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刘小芳.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
[2]王义峥.浅析小学数学低年级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0(13):1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