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展示带给学生的变化
2017-08-05李红霞
李红霞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及创新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小组合作学习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运用到教学中。自从加强小组建设,落实小组评价后,学生在相互影响中发展,各方面表现变化较大。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学生
以往我在教学中经常遇到一些问题,如:学生上美术课不带画笔,我提前布置也没什么效果;课堂纪律松散,妨碍老师上课等。这些问题曾真真切切地摆在我们这些美术教师面前,成为一种困扰。遇到以上问题时,我不断批评、教育,可他们都是当时感动,下次照犯。为此我多次思索,寻求新路,新课改提倡的合作、探究学习给我带来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在合作学习中,每位学生不仅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还对小组其他成员负责,也为小组团体的荣誉负责。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因材施教,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合作能力、行为规范意识得到大大的提高,真正实现了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启动后,学生的座位由原来的前后座位编排形式,转换为8人小组式。这样可以加强生与生之间的目光交流,便于语言交流,为合作学习创造了条件。小组合作学习是开放教育中的教学组织形式。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一定时间内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效率,达到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交际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那么,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方面的因素
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目前教师们普遍采用的一种办法是利用小组的形式开展“合作学习”。即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坐在一起,布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汇报一下学习结果就算完成任务。实际上,这种所谓的“小组合作学习”仍停留在传统的“小组议论”的层面上。
要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去搜集资料,提前思考,使学生对问题有一定的独立见解;除此之外,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还必须给予及时、适度的组织和调控,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顺利进行。然而,现实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实践操作中显得很茫然,缺乏小组合作教学的知识和技能。例如,有的教师苛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广泛参与,只要有问题,不管合适与否,就让学生合作讨论;还有的教师片面追求形式,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教师就要求结束等。
2.学生方面的因素
(1)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程度不均衡。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均衡,个别学生频频发言,大部分学生默默无闻、一声不响,成为“多余人”,这种少数人学习、多数人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的“小组合作学习”,根本不能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也达不到共同发展的要求,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而造成的原因主要是:①部分学生性格、能力、家庭背景及情感体验等因素不能很好地与别人交流,有较强的胆怯、羞涩心理而以旁观者的身份自居;②目前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自私心理较重,自我为中心,普遍缺乏合作意识和机会;③学生的个人职责不明确;④有些学生不愿意当众暴露自己的思想。
(2)学生缺乏合作学习的技能技巧。如果教师在进行小组合作之前没有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培训,没有激发学生合作的意识,使学生领会基本的合作规则,有的学生就会不知道怎样才能与其他人进行有效的合作,例如不知道怎样建立信任、如何正确清晰地与其他成员交流、如何解决冲突等。这时学生相互之间就显得生疏,他们不会意识到合作学习将带给他们带来的好处,结果导致“小组合作学习”低效。
(3)学生缺乏自制力,不专心,易受干扰。有的学生自制力不强,注意力不集中,爱做小动作,爱跑题,讲一些与主题无关的话题,或过于喧闹,影响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在认识到这些方面的实践结论后,学生在相互受影响中发展,各方面表现变化较大。
1.增强了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强化了学生的自主意识。
2.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了学生共同合作的能力,增强了他们之间的共同荣誉感。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通过观察、对比,学生的自主管理已初见成效,现在班级的各项常规管理工作落实非常到位,学校布置的各项活动也能很好开展,特别是课堂上,基本上呈现学生为主体,学生学习热情较高,学困生没有被边缘化,整个班级呈现竞争、合作、和谐的氛围,班主任也从琐碎的事务中得到了解放。
3.注意力和关注度明显增强。
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明显增強,回答问题更积极,直接带动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关注度的增强。
小组合作学习在我校已经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新的教学理念能真正有效地贯彻并融入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并非轻而易举。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虽然我在小组合作模式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还要通过不断的探讨、反思、修正,才能更加成熟。
参考文献:
[1]张奠宙,黄荣良.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合作学习[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7(Z2).
[2]马复,章飞.新课程教学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2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