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反思
2017-08-05黄华
黄华
摘 要:文章的阅读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能力之一。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小孩子抓起。在小学阶段就应该通过学习与训练,使学生具备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一个长期思维锻炼的过程。在这一方面,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担负着重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基于小学六年级语文(人教版)阅读教学进行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就在于阅读,“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言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取得学业的先决条件,它是由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因此,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老师自始至终都应该关注的重点。
一、自主阅读,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其实也是自学能力的体现,学生课前预习的程度直接与课上的听课效率相关联。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思路是最重要的,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透彻。”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的任务就是自由地去阅读感受文章的中心思想,感悟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情感,然后做出自己的理解与总结,有疑惑或质疑的地方可以适当地加以标记。
课前对课文预习得好,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学生对将要学习的课文内容已经有了大体的了解,可以有选择性地听老师讲课,能够轻轻松松地跟上老師的思路学习。改变以往被动的学习状态,带着问题听课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二、有选择的略读与精读
语文课本中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需要老师一字一句地带领学生学习,一部分需要深入学习,一部分需大概了解掌握课文主旨即可。因此,要学会对课文有选择性的略读与精读。
什么样的课文需要略读呢?如何进行略读呢?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本(人教版)将需要精读与略读的课文做出了划分。需要精读的课文标题上面没有“*”号,所以带有“*”的课文是需要略读的。还有一点要指出的是精读课文有些部分也不必深入研究,粗略学习一下就可以了。在略读的时候学生带着问题去看文章,比如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它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有哪些生字生词是需要学习的等。将这几个问题弄清楚之后这篇文章也就掌握了。
精读就要求学生去深入思考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如《匆匆》一课,朱自清说:“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地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学生应该思考他在难过什么?仅仅是时间的流逝吗?时间都去哪里了?为什么我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遍两遍读不懂,那就读三遍四遍甚至更多遍,直到心中的问题有了答案。
三、发声朗读,体味语言之美
阅读是由“阅”和“读”两部分组成的,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阅在这里可以理解为看的意思,即看课文。读则是发声朗读,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而好眼力不如好口才。出声朗读有助于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文中去,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感情。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锻炼朗诵能力,锻炼胆量和勇气。
汉语发声讲究声调抑扬顿挫,节奏轻重缓急之美,由此展现语言所要表达的喜怒哀乐之情。学生在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时候可以领悟其中的思想,达到感同身受的境界,就会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尤其像《手指》《匆匆》《北京的春节》这样感情色彩比较强烈的课文,老师在课堂上应该给予学生朗读的时间,既能缓解学生上课的疲劳,又能活跃课堂气氛。
四、有针对性的评价与赞赏
精神上的激励比物质上的激励更能给小学生带来学习的动力,但是不是所有的鼓励都是有效的。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老师的肯定评价与赞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和阅读的热情,对课文产生浓烈的兴趣。但是不要对所有学生的学习表现和成果都做出诸如“读得很好”、“说得很好”之类很笼统的评价,这和不作出评价没有什么区别。
假如说期末语文考试一道试题所有学生的试卷都批错了,那么每个学生的语文期末成绩都加上或减去相同的分数,第一名会变成第二名吗?最后一名会变成倒数第二名吗?自然不会,而且所有学生的名次都不会因为这几分的加减而改变,只有当个别学生的分数出错修正之后名次才会出现变化。这个道理和老师对学生评价的激励作用是一样的。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表现作出有针对性的评价与赞赏,比如,在朗读的时候可以这样评价,“情感拿捏得很准确,富有激情”“朗读得很有感情,将作者想要表达的愤怒之情发挥得淋漓尽致”等等。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尚且停留在读懂文章的阶段,作为语文老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能够对字、词、句、篇做出准确的认知与理解。阅读是学习语文最根本也是最基本的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领悟到课文的思想才能去细细品味文章的妙点都在哪里,才能体会到课文的意境,感受到文字之外的趣味。让学生用身体的全部感官去与课文交流与融合,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来获得对课文的感悟,这才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所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