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2017-08-05申健
申健
摘 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蓬勃发展,各种信息技术的产物被广泛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从小掌握一定信息技术技能,了解相关信息技术的知识,是现阶段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课程是小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信息技术课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了解更多的新兴科技,还可以增强学生自主获取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而获取信息的能力是当下社会一项重要的技能。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课堂,突出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地位,而教师则是学生的引导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着传授知识,引导学生掌握相关技能的重要作用。而一名合格的引导者,就要学会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较为有趣的科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多元化、智能化、数字化等特点,激发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画不规则图形》时,可以先给学生展示一些由不规则图形组成的图画作品,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软件模仿这些图画,或者让他们发散思维,利用不规则图形自己创作出一些作品,最后再由教师选出一些较好的作品进行展示。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教会学生使用画图软件,达到了教学目的,而且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把自己的想法通过信息技术表现出来,以此来加深他们对信息技术的理解,让他们领略到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无穷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提高教学效率。
二、情境式教学,加深学生体会
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与多媒体紧密相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一些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设出一种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通过这种情境式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问题情境
当教师在讲《照片的处理》这一课的内容时,可以先给学生展示一些处理过的照片,这些照片可以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留影,例如他们运动会时的照片,教师通过运用信息技术相关知识,把这些照片通过简单的处理,使其变得诙谐有趣,通过对这些照片的展示,进而询问同学们想不想学习如何制作类似的照片,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式教学,能够把学生带入其中,引起共鸣,加深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程运用的体会,从而激发课堂学习兴趣。
2.游戏情境
当老师在给学生讲解鼠标的操作时,如果单纯的只是让学生在电脑桌面上进行鼠标单击、双击、移动等操作,不仅枯燥乏味,还不容易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此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让学生玩一款小游戏来实现教学目的,比如让学生玩“蜘蛛纸牌”,让学生在对纸牌的点击、拖动中掌握鼠标的相关基础操作。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一种合适的教学情境,可以极大程度地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体会,使他们牢牢记住老师所讲述的内容,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三、“理论+实践”的教育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是一门需要通过大量计算机操作实践的学科,这一特点就决定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操作环境将与普通的教学课堂有着很大区别。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教师要将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实践操作进行巩固练习,加深印象。例如,老师在教授学生《汉字的输入》时,首先要给学生讲解如何进行汉字输入、汉字输入方法的切换、符号标点如何使用等,教师在进行完理论教学之后,便可以让学生进行相关实践操作,此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小任务,比如让学生打出一句话或者一组标点符号等,以此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师通过灵活运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教學方式,可以使学生容易理解掌握相关学习内容,并通过实践操作,达到使学生掌握相关技能的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相关知识,能够灵活运用一些信息技术技能,是时下人们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在小学教学阶段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从小教授他们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是我国信息技术日后发展的不竭动力,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想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就要求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一些适合于这个年龄段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让他们切身感受到信息技术带给我们的变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春益.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生活化的实施策略[J].浙江教育技术,2009(8).
[2]吴小源.浅谈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中小学(下),2012(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