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体验的影响因素探析
2017-08-05王美玲
王美玲
摘 要:新课程关注教学评价,更关注学生评价,即学生体验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因素。而在学生的学习体验当中,情感体验是最为关键,也是最佳的教学切入点。因为良好的情感体验能促进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实现生成性学习,同时增加知识印象,对文章的理解更加彻底,甚至能刺激生成写作思路。通过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体验的影响因素,获得教学启发,刺激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认真思考,积淀经验。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体验;因素;体验式
小学语文学习中,学生的情感体验是以对文本的情感体验为主线,并加入文化背景,与学生身上原有的知识产生碰撞,从而引发情感共鸣,更进一步形成脉络。因此,从教学的角度把握语文教学的各环节,并探寻影响情感体验的因素,加以完善和整合,实现小学语文教学情感化,激发学生内心的意识,领会作者寄予的情感,并加深认识,增进理解。从影响因素探寻,是从源头发现,并以科学的态度来规划教学,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基本的因素影响如:教材内容、教学环节、师生态度、评价方式等,并且要注意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保证学生以积极的学习态度进入语文课堂,收获他们希望得到的知识,完成教学目标。
一、教师教学理念是情感体验的精神基础
教师对教学过程具有掌控和把握的主导作用,教师的教学精神绝对性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向。如果教师不重视语文教学方面的情感体验,那么学生无论如何都难以获得此方面的体验,甚至还会产生混乱感。因此,教师教学理念作为最重要的情感体验的精神因素,需要教师完善自身认识,提高认识高度,并探寻教学要点,发挥学生主體性,进一步完善教师的教学理念,不仅表现在课堂中,还能够作用于学生课下的学习认识。比如,教师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生活,观察生活中的某些情境,从而使学生产生丰富的体验。这样生活阅历丰富,自然在课堂学习中情感线会更加清晰地与课文相连。而且教师的日常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情感影响,教师的教学理念同时也示范和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如果能够从情感方面入手分析课文,学生也会“见样学样”,尝试从情感方面分析,即使教师不去引导,学生也能自发地向这个方向发展。教师情感教学意识更是其教学内容设计、组织,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的一系列的内在指挥,意识最终通过存在来反映,也是符合哲学逻辑的。除此之外,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突出他们在学习中的自主体验,加深情感印象,否则也只能是教师营造的情感“假象”,是让学生看到、感受到,而非从内心真正体验。因此教师的教学理念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情感体验有绝对性影响,更深刻作用于其他影响因素中。
二、语文教学内容是情感体验的物质基础
语文教学内容是主要的教学客体,更是作者寄托情感的物质基础,是学生发现和感悟情感的物质基础。因此,语文教学内容是情感体验的首要影响因素,如果选择的课文缺乏情感线,或者是情感线埋藏比较深,则难以得到挖掘,甚至会影响学生的认识。从小学语文教材来看,多数是比较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其情感线也比较清晰,只是一些内容比较单薄,不成体系,对学生的情感刺激不深,导致教育不算连贯,缺少一定的情感和精神支撑,这部分内容需要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来加以完善,准备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
增加语文教学的内容层次,使其情感体现得更加立体和全面。例如,在学习《难忘的泼水节》这节课时,学生领略到傣族的独特文化和风俗,并且会向往这种节日氛围。但是在教学宗旨中要求的民族特色、民族团结意识等却难以完全体会。这时单一的课文内容难以满足需求,教师需要多准备几篇相关的民族特色风俗的文章,让学生可以放在一起进行阅读,并且比较民族之间文化的不同,获得对民族团结的认同感,体验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祖国文化的深邃,同时树立民族平等的意识等等。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是基础,是完成情感体验的基本依托,教师需要根据自己设定的“情感与体验”教学目标来完善内容,丰富课堂领域,并通过科学、多样的手段来达到教学目的,同时开阔学生视野,令学习内容更成体系。在内容类型方面,多增加生活叙事类、童话故事类等课文,使学生产生更大的阅读兴趣,同时也为体验式教学和情景式教学做内容铺垫,更容易吸引学生投入。即使是说明类的文章,也要求教师能够灵活使用直观教学方法,完善学生的感官认识,从而延伸到情感,更有过渡性。
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情感体验的动力基础
情感体验并非简单地要求学生去体验,或是计划让学生去体验,而是学生一种自主的投入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情感体验的动力,试想,如果师生关系比较紧张,教师采用权威性教学的方式,那么学生很难会主动思考,而是等待教师告知,这样的教学氛围只会导致学生“逆来顺受”,对于一些不同的观点也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良好师生关系却能够促成学生的体验,因为教师会询问学生意见,在学生思考的前提下再进行讲课,或是直接由学生讨论来得到答案,教师起到完善和补充的作用。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学生提出不同意见,而这些意见可能就是新的教学点,教师若加以利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就会更加丰富。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只有转变师生关系,才能创设更加民主的学习环境,培养和建立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等,并做到课堂精讲,课堂回归学生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情感调节能力,这才是最佳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使课堂关系更大化地面向学生群体,开发学生潜能,以启发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对情感的体验,同时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习主体作用,情感线更加容易挖掘和调动。
四、形象的教学媒体是情感体验的实现途径
情感是一种内在的东西,如何将这种内在具象化,让师生看到、感受到,这需要一定的教学技巧,而最终的途径落实在教学媒体上。采用创新式的教学媒体,发挥其构建形象、生动情境的作用,实现实物直观、模像直观,更有助于建立全面的教学模式。如,学习《丑小鸭》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初步的课文学习之后,再观看动画视频,看是否与自己想象中的故事情景、对话和发展相似。并且给学生展示小鸭子、天鹅的照片,让学生认真比较,将童话和实际联系起来,更突出其作用和意义。而且对于一些难点课文的学习,将抽象变得直观形象,促进理解,才可能产生情感。特别一些场景类的学习,以多媒体营造情境氛围,增进学生的熟悉感,打破时空局限,有利于文中语文知识的理解。当然,有效的教学媒体需要把握三个原则:适合、适时和适度。
五、科学的教学评价是情感体验实现的保障
教学评价有一定的指导和引导作用,能规范教学方向,同时也给予学生学习动力,增加学生情感体验方面的评价,多关注学生产生的情感共鸣,并将这部分共鸣转移到写作当中,使教学做到一致连贯。同时教学评价能促进情感体验的生成,在教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下,学生更愿意去感受教学内容,发现内在的情感元素,并尝试自主组织语言完成表达,这就是从理解到应用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体验非常关键,影响因素也比较多,更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谐教学内容、方法、媒体和评价等元素之间的关系,实现教学一致性,统一影响结果,共同作用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健.情感体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分析[J].时代教育,2016(20).
[2]李强.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J].学周刊(c),2011(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