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7-08-05刘翠花
刘翠花
摘 要: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小学数学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小学阶段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将对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希望能对小学教师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思维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确定:“小学数学的课程总体目标是学生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整体发展与实现。”所以现如今除了要传授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特别是在使用人教版的情况下,需要老师较大的帮助。
一、数学思维能力的内涵
数学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会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
第二,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
第三,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第四,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辨明数学關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二、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方法
(一)观察演绎法
小学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有一定的不同,它带有一定的规律性。观察演绎法是数学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方法,也是帮助学生形成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演绎能力,让他们掌握观察演绎的方法,不仅对数学这门学科有用,对其他的学科也是大有用处的。而这种方法可以在数学教学中慢慢渗透到学生中,让学生学会运用,它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数学现象,分析数学知识,然后总结或者推理数学知识关联性,找出潜在的规律,进而运用已发现的规律去解决问题,更甚是去演绎其他未知的数学问题。小学数学中的许多快速便捷的计算方法,比如数学法则、运算定律,还有图形面积体积求解等公式都是可以通过观察和演绎来让学生对公式、规律进行实践探究,开启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旅程。
比如,让学生观察“21、12、36、63、51、15、48、84、90、9”,告诉学生这是3的倍数,这样的一组数据,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发现的规律是不是对其他的数据也适用?这样的方法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从而熟练掌握规律,重要的是这是观察演绎法,让学生学会这一种方法以后,教他们将其应用到其他学科,同时这又是一个演绎推理的运用,学生这样就学会了观察演绎法。
(二)设疑激趣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在面对问题时,首先做的是主动地去探究问题。好奇对数学这门学科很重要,它能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而这个思考的过程正是在培养思维能力的过程。想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兴趣,设置适当的问题十分有效且必要。在上课的时候,不要直接说明数列的规律性;在总结规律时,不直接告诉学生规律,而是引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先思考。
比如,列出两组数据“3、6、9、12、15、18、21、24、27、30”和“3、5、8、11、16、19、22、26、28、31”,让学生发现这两组数据的不同之处,然后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即使没有说出正确的规律,学生也对问题进行了思考,这能激发他们的探索能力;当大家都知道大概的规律时,教师不要急于总结,最好让学生先自己进行总结,直到最后他们能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这样就锻炼了他们的概括能力,要知道,学习数学不只是需要数学运算的,掌握一定语言组织能力和总结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计算培养法
小学数学的运算是其他许多学科的基础,数学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化学、物理学、天文学、经济学、地理学都离不开它,小学运算虽然简单,但是它孕育着人们学习这座堡垒的基础,也有着人们这一生离不开的、与生活关系最密切的环节——算数。这是其他许多学科的联系,重要性可想而知,所以要重视。有良好的算术方法和基础是学好其他学科的信心来源,但是学习算数的方法不再只是按照运算公式和列式计算。教师可以开导学生新的、便捷快速的方法,比如,在计算“99×88”时,可以让学生先把99按照100来算,得到8800之后再减去88,得到结果8712。这是比较快速的计算方法,既节约时间,又可以让学生找到创新的灵感,享受发动脑筋的快乐。
思维是学生提升自己、全面发展的核心。在一定程度上,数学是一门将思维整合的学科。将数学思维掌握好,对其他学科有很大的帮助。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数学知识让教学活动变得有趣,尽量采用更多、更丰富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让学生能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1]王立斌.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赤子(上中旬),2016(22):216.
[2]高斐.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才智,2014(3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