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2017-08-05梁海红
梁海红
摘 要:阅读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体现,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素养,掌握各种不同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提高小学语文质量的关键。从激发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和培养阅读习惯三个方面对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掌握多种阅读方法”。而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会发现许多学生缺乏阅读的自主性,没有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不会读书,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呢?下面结合平时的教学实际,谈谈我的几点浅显的认识。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喜爱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阅读产生兴趣,才会从内心深处产生主动需求,才会亲近阅读,自主阅读。培养阅读兴趣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前提。
1.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好奇心是人类的共同特点,在儿童时期最为强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好奇心重的特点,创设情境,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而积极地在文本阅读中探索求知。例如,在教学《沙漠之舟》这一课时,通过课件挂图学生明白了“舟”是“船”的意思,在课文中是指“骆驼”,是沙漠里的交通工具。然后我就提出骆驼为什么被称为沙漠里的“船”?它有什么特点?它如何适应沙漠而生活?有什么作用?学生马上带着一系列的问题,投入到文本的阅读中去,在自主阅读中寻求答案。
2.巧用故事,诱发阅读兴趣
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是学生接触世界的开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从他们最喜爱的故事入手。在教学《女娲补天》一文时,我就以讲神话故事《女娲补天》导入,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的时候,我戛然而止,告诉他们:后面的更精彩,欲知后事,请大家自读原文。此时,他们迫不及待地投入到文本的阅读中去了。在学习完《丑小鸭》一文后,抓住时机向学生推荐《安徒生童话选》,随后我发现不仅是《安徒生童话选》,还有《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这一类的读物成了学生最喜欢的读物,他们争相传阅。
3.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
环境对一個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学生身处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中,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机会,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比如,在教室墙壁上张贴有关读书方面的名人名言、标语;利用班级的文化角、学校的阅览室,提供大量可阅读的读物;给予充裕的阅读时间,陪他们一起阅读等。学生一走进校园,就会被一股浓浓的书香气息所包围,会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围绕阅读开展一些活动,也可以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在学习了每一个主题单元以后,我都会向学生推荐一些相同主题的读物,让他们自主阅读。阅读之后,趁机开展一些活动,例如,“春之韵”诗歌朗诵会,“松竹梅”书画展,“爱国主义”讲故事比赛等,在一系列的活动比赛中,学生充分地展示了自己,收获了阅读所带来的成功的喜悦,从而更愿意去阅读。
二、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
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益。”教是为了不教。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会读书,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1.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指导阅读方法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这三者之间的对话。而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满堂灌现象屡见不鲜,教师一言堂,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凸显,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仅局限于老师的讲解之上,对阅读方法更是无法掌握。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教师就要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渗透指导。可以在读前提出要求,让学生有目的地去读书,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从阅读中获得哪些信息?也可以在读中指导,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方法。如在默读中理解,在大声朗读中记忆,精读课文时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抓住关键词、中心句理解,想象画面、入情入境阅读理解等,这都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在学习《詹天佑》一文时,我让学生找出文章的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之后,再细读课文,看看文章是如何表现出詹天佑的“爱国”和“杰出”的,通过精读詹天佑的所说、所想、所做的句子,感悟他的爱国情怀;通过完成表格、绘制隧道施工图和“人字形”线路图,体会他的聪明才智。就这样在阅读教学中经过长期地渗透学法指导,学生逐步掌握阅读的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独立阅读也就不是难事了。
2.读、思、议相结合
新理念下的语文课堂倡导的是自主的课堂,要想改变以前那种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况,教师应该更新理念,始终坚持学生在课堂的主体核心地位,加强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按照“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在阅读中思考,在同桌间、小组间质疑讨论,教师适时指导,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解疑的过程中也会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阅读也就会由课内拓展到课外。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思中读,思中议,也能更好地训练学生思维,促成阅读能力的提高。
3.读与写相结合
写是读的深化,阅读和写作相结合,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低年级时在阅读教学中写句子,中年级时写片段,高年级时写作文,让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明确了这篇课文是按照四季的顺序写出了小兴安岭的特点之后,我也让学生按照这种写作方法写一写自己的家乡。学生很快就写出了家乡在不同的季节的不同特点,也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学习完《穷人》之后,我让学生发挥想象,续写渔夫一家收留西蒙的两个孩子的生活。他们基本上都是描写了渔夫一家其乐融融地生活在一起的情景,在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表达出了对渔夫一家的美好祝福。
三、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和他们是否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很大的关系。在批改阅读题作业时,教师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让学生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有些学生摘录的都是一些好词佳句,而有些学生胡乱写几个词语或句子应付了事,这个时候,学生平时是否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显而易见了。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可以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开始,如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读物,督促学生坚持阅读;在阅读时做到眼到、心到、手到,圈点标画、作批注;长期坚持摘录好词佳句、写读书笔记或读书体会等,都不失为好方法,都有利于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摸索、总结。我们只有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才能让每个孩子都爱阅读,会阅读,才能使他们的阅读能力不断提高,使他们的阅读素养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王俊鸣.“阅读教学”价值的认知:阅读教学的价值观与方法论(之一)[J].中学语文教学,2011.
[2]史琴琴.让“个性阅读”走进语文阅读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