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策略
2017-08-05彭武毫
彭武毫
摘 要:写作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很大程度倚重于平时的阅读教学,但是阅读与写作分离或者衔接力度不够,是当前许多语文课堂的共性,而作文课老师的指导缺位,写作课堂往往沦为学生写作文的课堂。如此,学生又怎能乐于写作、善于写作?试图从学生的写作现状入手,围绕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这一中心,从激发兴趣、积累体验、写作指导、实际操练等方面展开论述,归纳写作能力的几种培养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能力;培养策略
从事语文教学这些年来,每次接触到许多文句不通、内容似曾相识、情感寡淡的学生习作,我不由得感触良多。从小学三年级至小学毕业,在写作上也有好几年的磨砺了,但要写上一篇文通句顺的文章以状物、写景、叙事、抒情却似乎比登天还难。一个简单的作文题总让学生绞尽脑汁、苦思良久无以应对,大多只能慌乱凑足字数来敷衍了事,更有找来作文选,照搬全抄以完成任务。我觉得这是语文教学的败笔,语文教学该充实学生的积累,磨利学生的笔头,让学生乐于写作、善于创作。
一、直面现实:当前小学生作文能力的现状及原因剖析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儿童早在4至5岁时,他们的口头言语已经相当完善了,可以毫无困难地同伙伴和成人进行交际、交流感情了,这为书面表达能力准备了必要且较为充分的条件。小学阶段他们应有较为丰富的词汇储备,加上几年时间的写作训练,至六年级时,他们该形成了基本的写作能力,而现实却让人纠结。有很多高年级的小学生仍对写作充斥着畏难情绪,谈写作色变,就是费尽九牛二虎写出的文章,也难免东拼西凑,详略失当,内容干瘪、空洞、雷同,情感失实,更有错字频出、语句不通等毛病。究其原因,不外乎是阅读量少、“浅阅读”而致语感不强,生活面窄、体验不深、写作素材贫乏,指导不到位、习作原理不明,练笔少、文句艰涩,评价不当而致写作信心不足、兴趣索然等。
二、扭亏为盈:寻觅提升作文能力的对策
针对目前小学生写作的普遍现象,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已是迫在眉睫了。作文说是应试自然太过狭窄,它对生活的作用远不止于此。语文教师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自是责无旁贷,要对症下药,寻求策略。不说让学生“下笔如有神”,也该让他们能“我手写我心”。
1.写作之始,兴趣为先
让学生从脑袋瓜里“拿”出东西,确实是件苦差事,低年级的学生更是如此。如果没有兴趣促使,写作是无从谈起的。写作兴趣能讓学生愿意去写,也能让他们愿意自觉去钻研以写得更好。对此,我们首先可以灵活地操作写作题目或范围。在学生动笔之前不该产生畏难情绪,那么我们该提供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或者同一次作文给出几个题目,提供给学生选择,或者是把写作范围拓宽,不要拘泥于某一个写作范围,让学生有话好写。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本身的因素已让他们觉得写作是一块搬不动的石头了,如若对题目不感兴趣或者题目难度大,那他们自然是束手无策了。自此恶性循环,写作能力的发展就成了空话。其次是根据学生能力的差异性,调整写作要求。以同一尺度去要求学生,自然是不现实的。我们可以在文体、篇幅要求上多讲究点人性化。我们要给学生的是写作空间,不能让要求束缚了学生的写作。若非要学生完成限定的字数,他们写不出的时候自然是要左抄右摘去拼凑,那从表面上看是完成了任务,但从文章的质量、从训练的效果来看,都是得不偿失的。拼凑的文章还不如有真实内容、真情实感的文章可贵,套用鲁迅先生的话“一条清澈的小溪,浅是浅点,但总比一个深泥潭不知道有多深要好得多。”再者,教师在评价作文中尽量挖掘其优点,别一味地挖掘不足而打击学生。不足之处自然是要指出并予以引导的,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认识不足的同时也看到自己的优点与进步,让学生有继续写的兴致。有条件的,还能将优秀作品予以展示或推荐发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2.写作之本,生活为源
脱离了生活,写作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面对作文题目,学生眉头紧蹙,笔头不知何去何从,想必生活体验缺乏,没有写作素材,无米下锅了。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或者课外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积累材料、积累体验,并进行一定的处理加工。在学生的认识里,他们的生活世界就是学校、家庭组成的两点一线。每天赶着时间来到学校,踏着夕晖赶回了家,生活没有任何的交叉点。家庭周围的事情引不起注意,路上的风景来不及观看,学校的活动不经意地应对,春与秋其代序,总觉生活空洞。如此,写起文章来自然也是空洞无物了。那么,从训练的空间上来看,教师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例如,课文内容的表演,选择课内或课外的文章讲故事比赛等,拓宽习作训练的渠道。还能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例如,上学路上的事件发展,或者生活中人与物的细腻表现,并引导他们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以备写作之需。学生的习作是他们对日常生活感悟后的产物,这样的习作往往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并体现着自我的创造性,它没有时间的限制。学生的习作冲动绝不会只等到作文课时才产生。如果把学生的习作都框定在作文课上,学生也许因为缺乏兴趣而走上为文而文的歧途。
3.行文之道,教师为导
我们的学生有较丰富的生活积累可以用于写作,而在面对作文题目或者想透过文字表情达意时,他们也常要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茶壶煮饺子”,满满的东西就是“倒”不出来。这个时候,我们要给予指导,教予他们一定的写作方法,让他们能够得心应手地写出真情实感,写出真实、新颖而深刻且能有一定章法的文章。对于教师的指导,笔者认为可以根据学生作文发展的阶段目标进行如下几个方面的教学引导:(1)明确写作任务,根据写作对象表达的需求进行引导。常在学生的习作中发现,学生因为写作的无意性,在文章中不明主次,随意地堆砌词句甚至是事例。具体表现为叙事平铺直叙流水账,写人状物面面俱到,抒情矫揉造作,说理铺排事例。因此,事不感人,物不突出,情不真切,理不服人。这就要求教师教授给学生一定的写作原理,让他们懂得将生活中得到的素材进行合理的取舍,为着文章的表达目的去选择材料。(2)从体裁上进行指导。课程标准中要求小学生“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从体裁上看就是要求学生能写记叙文,所以我们要从写作顺序、段落安排、内容详略的处理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引导学生在习作中合理运用写作知识与技巧。虽然体裁从根本上不会影响其情感思想的表达,但无规矩,不成方圆,无章法的写作自然上不了档次。(3)关键的是篇章结构及写作技巧的指导。如何让人物栩栩如生,让景物引人入胜,让事件扣人心弦,让情感感人肺腑,让说理丝丝入扣,这就体现了篇章结构及写作技巧的价值了。譬如开头结尾以及主体的安排,正面与侧面结合、细节描写、以小见大、虚实结合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的使用,这些常是我们文章的闪光点所在。当然,我们不能让形式掩盖内容,更不能替代内容。以上的指导,教师根据实际在作文课中进行,也该结合平时的阅读课,在赏读别人作品中穿插讲授。
三、任重道远:提升学生作文能力的未来之路
让学生形成写作兴趣,养成写作习惯,形成基本的写作能力,进而提高写作水平,是语言教学或者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也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路漫漫其修远兮”,需要从学生读书识字开始,并在以后语文教学中不断强化训练才略有成效的。
参考文献: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小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