遴选生活素材 建构高效课堂
2017-08-05李廷新
李廷新
众所周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數学就在我们身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倡数学问题生活化和生活问题数学化。毋庸置疑,教师应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触手可得的实际问题,既可凸显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又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启学生的创新潜能。
一、生活是数学学习的杠杆,魅力无穷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大多数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生活原型为支点,找准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的“切合点”;以丰富多彩的生活实例为重点,打通数学与生活间的“隧道”;以学生的奇思妙想为力点,充分运用生活这一杠杆的作用,产生学生学习数学的正能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在教学“求平均数”的问题时,我充分发挥学生身边素材的作用,利用在体育游戏活动中的跳皮筋比赛和每个家庭用水、用电量的事例,展开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情境中学习平均数,探索知识的奥妙,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同在,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味,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顺其自然地学到了一些有价值的数学知识。
二、生活是启迪思维的摇篮,底蕴丰厚
生活是思维的平台,是数学的服务器,数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学生的创新潜能极富弹性,当学生的思维呈多极与多元状态时,就会在生活中去学习,使之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共同发展。
在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时,我利用农村学生中的生活实例,进行巩固拓展延伸训练时,教师出示一道题:赵大爷想在墙边用绳网围一个长6米,宽4米的鸭舍,你能帮赵大爷算算最少需要买多少米的绳网?问题一提出,学生马上开始计算,一会儿,学生说出了多种不同答案,生甲:6+4+6+4=20(米);生乙:6×2+4×2=20(米);生丙:我也算出是20米,我是这样算的:(6+4)×2=20(米);生丁:我想能不能借用一面墙少买一边的绳网,买6×2+4=16(米)或6+4×2=14(米)为赵大爷节约花钱。此时,教师因势利导、循序渐进道:“大家认为生丁的想法行吗?小组讨论一下。”顿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接着进行全班交流,一学生说道:我认为这样完全可以,既能少花钱,又能完全围住鸭子,最好是借用一面墙作长方形的长边,只需绳网长6+4×2=14(米)。听该生一说,同学们个个认为这办法很妙,既为赵大爷节约了一笔钱,又解决了实际问题,学生脸上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共同分享了成功后的愉悦,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通过这一学习活动,让学生“领悟”了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我们若能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了解生活,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和谐的发展。
三、生活是数学实践的基地,异彩纷呈
实践是数学学习活动的基源。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可以通过课本中的例题、习题,引入贴近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的材料,创设应用情境,让学生真切“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使他们体验到用数学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成功与快乐。
在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时,老师手中拿着两个同样大小的纸盒(其中一个纸盒里装有物品),请同学们用眼睛看一看它们是一样重,还是哪一个重一些。生1:我认为左手中的盒子重一些。生2:我认为右手中的那个盒子重一些。生3:我认为它们是一样重的。接着,老师指3名学生上台用手掂一掂后,才觉得是老师左手中那个装有物品的盒子重一些。在讲解“千克”的概念时,老师要求学生先说出在家里或在超市进行调查实践了解到的一些日常用品的包装上所标识的净含量,感知该物品的重量。但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物品没有包装袋,比如食品店里的各种食品,水果店里的各种水果……你若要知道它们的重量该怎么办呢?学生答道:用秤来称。教师让学生感受1千克物品的重量,动手操作,用小组合作形式称出1千克苹果,1千克盐等等,再让学生用手掂量,对1千克物品的重量在理性上得到确认。然后,老师说道:1千克也就是生活中常说的1公斤,在你的周围能找到比1千克还重的物品吗?学生纷纷答道:我们的体重,我们坐的课桌、椅的重量。于是,老师让学生互相抱一抱、抬一抬,体验其各自的重量。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学生个体,使学生在体验中认识了“克”和“千克”,知道了“克”与“千克”是两个不同的质量单位。
总而言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一改往日机械乏味、缺乏生机的课堂局面,充分运用生活中的有效资源与课本知识的有机整合,让数学课堂洋溢着情趣,充满着智慧,相信这样的课堂才是吸引学生的“魅力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是让学生学有所得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余春云.如何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J].科学大众,2006(8).
[2]巢耀明.让数学因生活而精彩[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