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翅高飞,创造思维
2017-08-05欧月云
欧月云
我们知道,每个人身上都具有创造的潜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下面就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谈谈我的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进入教师所授内容的情境,才能以饱满的热情进行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和探究活动,才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这课时,我先播放了当时送总理的镜头:长安街两旁挤满了黑压压的人群,他们手持洁白的小纸花,泪流满面,悲痛欲绝地等待灵车的到来。一时间,大家的注意力全都被吸引到所要学的课文中来,课堂上一片肃静,大家也都沉浸在痛失總理的哀伤中。接着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要求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画面,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这无疑给学生的兴趣注入了兴奋剂,他们都能用低沉的语调、悲痛的心情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的说:体会到了人们心情的沉痛;有的说:体会到人们对总理的爱戴……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这一切来源于一个重要的前提——兴趣。
二、多方式引导学生质疑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探究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究新知识的动力。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思维活跃的表现,是勤动脑、积极思考的表现。
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这课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亲人”来质疑。文中“亲人”指哪些人?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就会领悟到“亲人”的共同特点:“他们都有为志愿军战士不惜付出一切代价的高尚品质。”课文结束时,引导学生再次质疑:“朝鲜人民为什么送了一程又一程却不肯回去呢?”学生讨论交流后得出:是因为中朝两国人民有着深厚的情谊,这深厚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样本文的中心思想就得到彻底呈现。学生的思维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得以激发。
三、追求新颖独特、与众不同的答案
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现实的超越,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最高表现。创造性思维的明显特征是:不因循守旧,不循规蹈矩,不盲目效仿,而是要敢于追求新颖独特、与众不同的答案。
如,在教学《第一场雪》中“……那快乐的叫喊声,都快把树枝上的积雪震落下来。”一句,教师可问:“树枝上的积雪真能让孩子们的叫喊声震落下来吗?”有人答:“正当孩子们玩得开心欢乐地叫喊时,正好一阵风吹来,所以就有被叫喊声震落下来的可能。”有的答:“正当孩子们玩得开心,喊声太大了,震动了积满雪的树枝。”答案看似都有道理,老师应该给予肯定。
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独立思考,根据自己的方法敢于发表与老师、同学、书本不同的意见。应当强调的是“教师成功地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后,学生处于积极兴奋状态,无疑有利于思维的丰富性,此时,部分学生的意见难免出现偏颇,教师应诱导学生分析问题,去伪存真。
四、超越常规思维,启发想象思维
语文教师要启发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成见的束缚,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如,在教学《狼和小羊》一文的结尾“狼向小羊扑去”,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式,从“小羊被狼吃掉了”这一思维框架中跳出来,启发学生进行多向思维,寻求不同的结果。学生的思维之门被打开,有的说:“狼向小羊扑过去时,因用力过猛,小羊一闪,狼扑了个空,掉到了河里,死了。”有的说:“狼扑向小羊时倒下了,原来一位猎人朝狼开了枪。”还有的说:“小羊用石头弄瞎了狼的眼”……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不能用唯一的标准去压抑学生的思维,而应该鼓励他们大胆想象,保护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五、角色扮演,激发创造思维
当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他们的思维才能真正活跃起来。角色扮演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创造性思维的舞台。
如,在教学《草船借箭》这课时,根据学生天真、活泼、爱表演的特点,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先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掌握故事情节,熟记诸葛亮“借箭”的巧妙安排,让学生根据课文的语言、行动进行角色表演,学生兴趣盎然,表演得活灵活现,极富个性和艺术化。比如,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哎呀!惨了!惨了!你这样做岂不是送羊入虎口吗?万一曹操派兵出来,那可怎么办?”……学生争着上台表演,一个比一个出色。这样通过角色表演,学生不仅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维因素,多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机会,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让学生思维的双翼自由飞翔,迸发出创新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