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
2017-08-05张莉
张莉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与综合能力旨在提升学生的解题水平,进而在各种考试与练习中正确地解答出习题。但是往往在实际中,很多学生由于审题能力不高,不能理解好题目的真正用意,在解答过程中由于非智力因素造成不必要的丢分。主要从当前的实际教学情况出发,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从多方面论述培养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审题能力;培养策略
在小学数学习题的解答过程中,最重要的步骤不是计算,而是审题,只有有效的审题才能帮助学生更快地找到解题线索,获得解题的思路,最终正确地解出题目。并且良好的审题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不仅仅是单一的知识水平与计算能力,所以在各科教学中,教师运用科学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我将针对小学教学浅谈如何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审题能力。
一、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审题实际上是发现解题入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只有具备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才能从错综复杂的知识结构中找到突破口。所以要科学地培养好学生的审题能力,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进而将各个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与梳理。就以小学数学的教学为例,在数学教学中往往要求学生能够解答出各种应用题,而在应用题中需要学生有完整的知识体系。比如,在鸡兔同笼的习题中,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逻辑思维与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于是教师要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假设习题中提到鸡兔总数为20只,而要求求出二者的数量,于是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往求解未知数的方向靠拢,进而想到解方程的方法。而题目中有两个未知数,学生只学过一元一次方程,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题意设未知数,通过设鸡的数量为x,则兔的数量为20-x,最后列出方程解答习题。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能够将思维过程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进而更快地在解题中找到突破口。许多学生审题能力差其实并不是因为他的阅读能力差,而是因为相关知识体系不完善。所以在阅读题目时,会有不知所云的感受。因此,构建相关知识体系是提高学生审题能力的基础。
二、提升学生知识运用能力
研究发现,学生的审题能力不高主要还是因为知识运用能力的缺乏,在解题中不能找到知识的运用点,进而不知道要运用怎样的知识来解答题目。所以在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引导学生正确地运用知识。就以应用题为例,许多学生阅读题目后不知道题目給了哪些信息,以至于无法解题,最终获得不理想的成绩。其实这样的题目很简单,就是要求学生理解句子的本意,从逻辑上来解析这个句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传授学生如何理解句子的意思。所以在这类题目的解析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这类知识与题目良好结合,运用知识来完成习题。通过这样的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让学生能有效地运用知识来解答习题。
三、引导学生整理错误习题
在习题的练习中,很多题目的解题模式是通过不断练习总结出来的,在过去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忽略了对错题的整理,题目错了就错了,而不会去思考为什么错,怎样做又才是对的。所以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整理错题,从错题中总结解题思维,进而更好地培养审题能力。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中,有些题目是有固定模型的,所以当学生掌握了模型,就能在审题时立马找到突破口。于是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一个类型的错题总结起来,比如工程类习题,学生能够从错误中发现,这类题目重要的就是理清工程队之间的速率关系。于是教师就先以一道错题为例,将工程队之间的关系理清楚,然后再根据方程的知识列出符合题意的方程,最后再进行计算。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便学习到,以前做错了这道题是因为工程队的关系没有理清楚,进而掌握了正确的解题模式。通过这样的总结,能够让学生掌握有效的解题模型,进而再遇到同类题型的时候,能够更快地找到思路,培养较好的审题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模型不等于固化思维,教师仍然要在学习中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从不同角度来解决问题,这并不矛盾。
总而言之,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仅是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更是为学生建立系统完整的学科思维,促进全面发展。并且,审题是解题的前提,只有清晰地审题才能为解题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教师始终要将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小学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重要性,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挖掘可用的教学资源,采取有效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民培.注意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J].初中生数学学习,1999(12):56-58.
[2]吴永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10):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