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一节数学课
2017-08-05曾海文
曾海文
学生上音乐、体育课时总是欢呼雀跃、兴致勃勃,上数学课时就无精打采,为何会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呢?其实原因不在学生,更多地应从教者自身的角度去找,应该怎样才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课上得有声有色呢?下面我谈谈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构建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构建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一节数学课的重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留给学生足够的自由空间,以灵活多变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动起来,积极参与教学双边活动,努力营造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中所需要的数学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就像给学生的思维添上了发动机,这样会使整个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这一课时,传统的教法是直接介绍圆周率再进行相应的练习。而我在课堂上先是通过让学生猜测、合作实验,填写实验报告,在分工与合作中得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整个过程让学生动口又动手,适时地进行动手操作活动。而教师只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学生以学习主人的姿态主动参与操作、讨论、汇报交流、提问、质疑、争论的全过程,提高其分析问题、辨别问题、创新发展的能力。洋溢生活气息的数学,解决现实问题的数学才能让学生感到数学的价值,产生积极愉快的情感。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应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提供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
提供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是上好一节数学课的重要环节。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带动同学之间进行讨论、交流,以寻求正确的答案和规律。
如教学“圆柱体体积”出示:一个圆柱体,从圆心沿半径切割成若干份后,拼成了近似长方体。已知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底面积×高,如何求圆柱体的体积呢?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后,便能想到,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长方体的底面积相等,圆柱体的高和长方体的高一样,从而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在教學过程中,教师应该大胆地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索中体会,在体会中构建知识,只有这样的数学课才算是成功的一课。
三、建立一个多思维、开放的数学课堂
建立一个多思维、开放的数学课堂是上好一节数学课的重要过程。学生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可以各抒己见,各展风采。
如在教学复杂应用题“甲、乙、丙三个数之和是2340,甲、乙的比是4:5,丙比甲多260,甲、乙、丙各是多少?
经过一番激烈的小组讨论,学生的潜能发挥超长,令我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学生A:因为丙比甲多260,甲、乙、丙之和是2340,那么2340-260=2080,这时:甲、乙、丙的比是4:5:4,然后把2080按比例分配得:甲=2080÷(4+5+4)×4=640,乙=2080÷(4+5+4)×5=800,丙=640+260=900。
学生B:把甲看作单位“1”, 乙就是单位“1”的■,丙就比单位“1”多260,从而得到算式:甲=(2340-260)÷(1+■+1)=640,乙=640×■=800,丙=640+260=900。
学生C:把乙看作单位“1”,甲就是单位“1”的■,丙就比单位“1”的■多260,从而得到算式:乙=(2340-260)÷(1+■+■)=800,甲=800×■=640,丙=640+260=900。
学生D:用方程解:把甲看作x,乙就是■x,丙就是x+260,从而得到方程:x+■x+x+260=2340,求得x=640,乙=640×■=800,丙=640+260=900。
学生E:用方程解:把乙看作x,甲就是■x,丙就是■x+260,从而得到方程:x+■x+■x+260=2340,求得x=800,甲=800×■=640,丙=640+260=900。
学生F:把甲看成4份,乙看成5份,丙就比4份多260,从而得到每1份是(2340-260)÷(4+5+4)=160,甲=160×4=640,乙=160×5=800,丙=640+260=900。
同学们纷纷地各抒己见,课堂气氛一度高涨,学生的学习热情热烈奔放。就是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总之,要使学生喜欢数学,学好数学,我们必须有改革精神,大胆尝试,不断实践,提供给学生充裕的探索、实践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展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让数学课成为学生活动的、创造的课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数学课上得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