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想、问”中实现深度学习
2017-08-05于桂红
于桂红
摘 要:可以把深度学习理解为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它强调学习者批判性地学习新思想和知识,把它们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从而帮助决策、解决问题。深度学习的方式在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上呈現的就是思维的结果:听、说、想、问。
关键词:说话的模型;倾听能力;恰当的点拨
何为课堂深度学习?我们可以把深度学习理解为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它强调学习者批判性地学习新思想和知识,把它们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从而帮助决策、解决问题。课堂深度学习注重的是鼓励学习者积极地探索、反思和创造,而不是反复地记忆。
深度学习的能力不是每个学生自然所形成的,它要求学生持续不断地练习,在数学课堂上使学生完整地用自己的思维过程将事物表达出来,便是实现深度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深度学习的方式在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上呈现的就是思维的结果:听、说、想、问。
一、建立说话的模型
人类对知识的获得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在深度学习倡导的探索、反思和创造性、批判性地学习中,离不开的都是学生的语言表达,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思维不清楚自然语言表达就不明朗,学生首先要把自己的想法清楚完整地表述出来,然后才能向更深的层次发展。低年级学生起初不会说,首先要帮助学生构建说话的模型。
1.教师给学生提供说话的模型
在小学教学的起始阶段,多数孩子不能把自己的想法清楚完整地表述出来。孩子们在课堂上的发言往往是语无伦次,或者是断片式地回答。长此以往,孩子们的语言必然跟不上思维的发展,影响孩子的学习效率。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不可估量的无形教材。因为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数学教师的语言可以成为学生的表率。所以在小学教学的起始阶段,老师要利用好这一教材,为学生提供说话的模型。
2.模型可以是学生提供的
对于每一个学生而言,和他们朝夕相处的小伙伴的榜样是最有效的,他们可以时时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他们对学生的影响是最直接的。所以在数学课堂实践教学中,我们不妨也可以利用这样的榜样。当学生模仿教师一段时间以后,一些学优生形成了自己的表达方式,这时可以利用学生的榜样作用。当你表扬了一个孩子,其他的孩子就会觉得:他能做到,我也能做到,也就开始学习、模仿,从而达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数学课堂上,在学生表述的过程中,良好的倾听会引发学生的思考,只有认真倾听,才能把握问题所在,才能对发言的学生的表述进行正确的评价,这样才能取长补短,才能共同进步。更为重要的是,倾听后的评价必然会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思维含量,从而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水平。
三、教学生会思考,敢质疑
“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波澜,也是形成课堂教学高潮的前奏,有“问题”才有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新课标也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自己质疑解疑的能力,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调动学生进行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这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才能促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获得自主学习能力。
数学课堂上在学生建构新知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直观的学习活动与内在的思维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认真倾听同伴的发言,大胆地围绕每一节课的核心问题提问、质疑,逐步实现深度学习。
四、恰当的点拨
课堂教学的点拨是一门艺术。如果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比作画龙的话,那么,教者根据教学内容的巧妙点拨就是点睛了。一个恰当的点拨,往往会使学生在已有水平的基础上不断向较高思维层次递进,就是为学生的深度学习扬起了风帆。
这个概念该如何向学生讲授,是直接告诉学生还是引导学生自己探究,直接告诉学生固然省去了很多的授课时间,但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引导学生去探究的话,老师的点拨语就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课堂深度学习就好比是一艘即将远航的船,只有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培养学生听、说、想、问的能力中,使学习者积极地探索、反思和创造、批判性地学习新思想和知识,从而帮助学生决策、解决问题。这艘船才会愈行愈远。
参考文献:
[1]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于亚中,鱼浦江.中学语文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3]汪安圣.思维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4][美]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5]陆春萍.转型期人民调解机制社会化运作[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