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让学引思”理念上好小说课《药》
2017-08-05曾辉
“让学引思”,“让学”的定义是: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保证学生学习活动正常展开和学习行为真实发生;“引思”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发、引导、引领学生思考,在形式和本质上保证学生大脑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让学引思”,是充分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让他们感受到语文课本中知识的丰富,深厚的内涵,思想的光芒。
《药》写作于1919年4月25日,辛亥革命后清朝的封建统治虽然被推翻了,革命的资产阶级却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鲁迅先生在失望和痛苦中,他意识到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是严重脱离群众的,有着深刻的局限性。为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先生以同乡徐锡麟和秋瑾1907年起义失败被害事件为背景写作了《药》这篇小说。小说中以“华家”和“夏家”两家人的故事为“明暗线”双线并进,采用戏剧化的方式谋篇布局,以短小的篇幅浓缩了“人物、环境、情节”三要素,在读者心中产生深刻的共鸣。这篇课文短小精悍,却内涵广阔。写辛亥革命时群众、革命者、统治阶级的爪牙三类人的形象;写血淋淋的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用对话、动作、环境描写推动情节发展,展示人物形象;以上这些都是我们值得从文中咀嚼吸取的文学养料。
为此,笔者对小说《药》的教学进行了如下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小说以“药”为题的深刻含义以及对连接线索的作用。
(二)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深刻揭示小说主题的写作方法。
(三)初步分析结构(双线结构)与人物性格(第一二部分),学习归纳主题的方法。
(四)领会《药》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二、教学重点
文章的情节结构和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
《药》的主题和对话、动作、环境描写的作用。
四、学习方法
启发式的提问法、讨论法
五、课时选择
《药》分两课时讲完,本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具有忧国忧民的情怀,他毕生都在努力改变国人观念中的愚昧和落后,辛亥革命后,清朝的封建统治虽然被推翻,革命的资产阶级却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鲁迅先生小说《药》正是为写出民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
(二)预习检查
(1)生字词(略)。
(2)鲁迅创作生平的简要回顾。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问题1:这篇课文写作的目的、用意是什么?从课文的注释中找出并用横线划出。
明确:本文选自《鲁迅全集》,最初发表于1919年5月《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篇中人物夏瑜隐喻清末女革命党人秋瑾。秋瑾在徐锡麟被害后不久,也于1907年7月15日遭清政府杀害。
问题2:同学们在略读全文的基础上,找出小说设定的有哪几个场面?
明确:小说一共可分为五个场面。
第一个场面:秋天的后半夜,地点是茶馆。
第二个场面:拂晓前,地点是丁字街头的刑场。
第三个场面:天亮以后,地点是茶馆。
第四个场面:下午,地点是茶馆。
第五个场面:第二年清明早晨,地点是坟场。
问题3:由上可见,小说发生的主要地点是在“茶馆”,小小的茶馆涵盖着辛亥革命时期社会的人间百态和人情冷暖。请同学们根据小说“人物、环境、情节”的三要素组成,将课文第一二三场景的人物和情节进行概括。
问题4:请同学们阅读并思考,《药》中花了大量篇幅描写华老栓和华大妈准备买药,华老栓不辞辛劳前去买药,然而这药究竟是什么呢?按照科学的角度分析,这所谓的“药”能治愈疾病吗?
明确:这“药”其实是人血的馒头,在古代人们有着“尚血崇拜”,对血有着痴迷的崇拜,如血祭、血盟,然而血被当做治疗肺病的药,这实在离谱,肯定是不能作为抗生素一类的药物来治病的。
问题5: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小说、诗歌、戏曲等各类文学体裁中均有着不尽的象征意义,在本文的前两个部分中,同学们找出环境的描写,并分析其意义。
明确:①第一部分总第一小节“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遍弥满了青白的光。”
分析:小说开始的环境描写,点出了这是一个没有月亮又无太阳的时刻,可谓是黎明前的黑暗。暗示出辛亥革命之前民不聊生的境况。
②第一部分总第五小节“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有叫。”
分析:狗遇到陌生人,多少会狂吠几声,这里狗都不叫,显得非常“麻木”,可以这样理解——人与人之间的麻木传染给了狗,连狗都失去了本性。
③第一部分总第十四小节“太阳也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见丁字街头破匾上‘古□亭□这四个黯淡的金字。”
分析:华老栓买了药回来后,心情特别愉快,然而我们看到鲁迅先生用第三人称的方式写出“太阳”和“‘古□亭□这四个黯淡的金字”的对比,‘古□亭□是夏瑜的牺牲地点,暗示出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者秋瑾的牺牲地点,秋瑾的牺牲地点阳光照射上去,在读者心中更显出一种莫名涌动的悲壮之感。
④第二部分总第二十小节“一阵红黑的火焰过去时,店屋里散满了一种奇怪的香味。”
分析:奇怪的香味,点出“药”味道的怪,暗示出这药压根不能救小栓的命。
问题6:鲁迅先生在小说的第一二部分除了运用了环境描写,还运用了哪些描写方式呢?试分析其作用。
明确:第一部分运用了许多对话和动作描写,对话描写如华老栓、华大妈夫妇的对话,显出这对夫妇的善良,为了儿子治病,甘愿付出自己辛苦积攒的“积蓄”。
动作描写在第四小节华老栓“掏出一包洋钱……老栓接了……抖抖地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这一连贯的动作描写展现出华老栓、华大妈夫妇急于为儿子华小栓买药的急切心情,“按了两下”写出了他们苦心经营小茶馆,挣钱的不易。第十三小节“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地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显示出华老栓知道这是人血馒头的“药”,他不敢接去,反映出他内心的善良。
问题7:古代文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本文的环境描写,我们已感受到清王朝统治的黑暗、残暴,同学们再读第一二部分,通过华老栓夫妇之间、华老栓和“浑身黑色的人”的对话描写、环境的描写、动作的描写,试概括小说中已出现的人物的性格特征。
华老栓、华大妈、驼背五少爷:愚昧麻木,迷信落后的群众。华老栓夫妇勤劳善良又愚昧麻木。
浑身黑色的人(下文的康大叔):封建统治阶级的爪牙及帮凶,凶残,暴虐。
七、板书设计
八、作业布置
(一)《药》的情节推进上是“双线并进”,第一二部分“准备买药;买药;吃药”无疑是关于“药”的明线,那么这篇小说的暗线是什么呢,同学们课后阅读第三四部分,思考出答案。
(二)这篇课文写了康大叔夫妇、驼背五少爷,第三四部分还有花白胡子、夏四奶奶、二十多岁的年青人等人,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为什么要写他们?
设计反思与结语:让学引思教学理念,笔者看来,这是对教师教学的一种程序性的规定与要求,“讓学”,教师要布置好预习的设计任务,学生真正要开始学,认真学,形成初步阅读兴趣,然后带着疑问进入课堂,并形成在课堂中接受知识和见解的心理准备;“引思”,教师要在课堂的各个组织环节下好功夫,或提问,或点拨,或讨论,或总结,要让学生窥得包括小说在内各类文体的奥义,使学生能够在后续的学习中举一反三,不断积淀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胜琳.古代的尚血观念与尚血仪式[J].民族研究,1986,(06).
(曾辉 西华师范大学 63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