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论语》中的核心素养

2017-08-05于苏亚韦冬余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8期
关键词:仁爱家国论语

于苏亚+韦冬余

“教育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界永远在思考、讨论的话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我们的教育也从提倡知识,到提倡能力,再到并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论语》作为一部在中华民族血液里流淌了数千年的经典之作,其中的仁爱思想、家国情怀以及为学方法、审美情趣等方面与核心素养的价值体系有很多重合之处,对于今天的人才培养依旧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我们的教育也从提倡知识,到提倡能力,再到并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2016年9月13日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更是让我们将目光聚焦到了“核心素养”上。“教育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界永远在思考、讨论的话题。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而成,始纂于春秋末期,于战国初期成书。《论语》是一部封建社会沿用了几千年的儒家经典教材。《论语》作为一部在中华民族血液里流淌了数千年的经典之作,在现今社会中依旧值得我们学习。《论语》中涉及到的一些思想,尤其永恒的价值。比如其中的仁爱思想、家国情怀,其中关于求学、关于审美的思想,对于今下提倡的核心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仁爱思想

“仁”在《论语》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孔子一生追求的最高道德标准。它出现的次数很多,可是却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纵观全书,我们可以归纳出仁的本质涵义是爱人。在《颜渊篇》中明确有提到“仁”的“爱人”这一含义,“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还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篇》)。“孝”是子女孝顺父母,“弟”同“悌”,是弟弟尊重和敬爱兄长。这里的意思是说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是“仁”的根本。

由于孔子代表的是奴隶主阶层的利益,当时的社会背景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建立的宗法制社会。因此他主张以血缘关系的亲疏来进行仁爱,由近及远,推己及人。从孝敬父母出发,进而尊敬师长,忠于国家,慈爱子女,友爱兄弟……如此层层扩展,泛爱众人,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仁爱。

在孔子的观念中,“仁”与“礼”是分不开的。其思想常被总结为“内仁外礼”。“仁”是君子修身成德的内在核心,而“礼”则是君子修身成德的外在途径。因此《论语》中“仁”的具体做法便是“礼”。《颜渊篇》中有两则孔子对于弟子问仁的回答。一则是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另一则是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孔子一生追求的便是恢复周朝的礼仪制度,回到那样一个尊卑有序,礼乐文明的社会。孔子的思想虽然有着等级社会的局限性,但是这种对于秩序的提倡,笔者认为在任何时代里都是值得推崇的。

《论语》中的仁爱思想体现了一种爱人如己的平等意识,传达了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包容开放的健康和谐的精神。这种完善自我、关爱他人的情怀是现代学生应当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是在人与人的相处中需要时刻提醒自己的基本准则。

二、家国情怀

除去“仁爱思想”,《论语》中最突出的思想便是家国情怀了。《论语》中的家国情怀具体表现为一种忠孝的思想。于家而言是子女对父母的孝,于国而言是臣子对于君王的孝。由于封建社会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所以这里我们重点来谈“于家而言的孝”。“孝”是一个很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字。“百善孝为先”的思想根深蒂固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孝”都是我们应当传承和发扬的美德。孔子认为“孝”的精髓是合乎礼,“孝”是在礼统帅下的“孝”。孝悌不仅是家庭伦理,而且也是社会伦理和政治秩序的基础。我们讲“孝”的时候通常会讲“孝顺”兩个字。“顺”就是“孝”的外部表达。孝顺是对父母的服从与尊敬。《论语》中对于“孝”的要求有两大方面。

首先,“孝”的行为应当合乎礼。《为政篇》中,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在回答孟懿子什么是“孝”的时候,着重强调了孝的行为要合乎礼仪。孔子这样说是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现状提出的。古代社会的礼仪有差等,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的都是不一样的。在今天,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孝”的行为要合乎礼节。

其次,孝顺父母要有恭敬之心。《为政篇》中,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里讲的是对待父母的孝,不仅要在物质上进行赡养,更要从内心尊敬他们。同样是在《为政篇》中,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在回答子夏问孝的时候也提到子女尽孝,不仅要为父母做事,贡父母酒饭,最重要也是最难的是要对待父母要和颜悦色,发自内心地敬重父母。

《论语》中还讲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在经济与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可能不太现实,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更是显得格格不入。可是对于家的眷恋,对于父母亲人的挚爱与陪伴是我们应当一直放在内心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应当把孝亲思想纳入其中,只有懂得孝敬父母,有一颗感恩之心的人,才能够心怀仁善,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人。

三、为学之道

学习是一个人终身应该实践的事情。学会学习是一个人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具备的素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自我发展方面提出要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论语》中的为学之道主要体现在学习的方法以及学习的态度上。

首先是关于学习的方法。在《子罕篇》中讲到: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思是说孔子一点没有四种毛病——不悬空揣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唯我独是。《述而篇》中讲到,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从这两则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待学习的认真、严谨。他获取知识时实事求是,敢于怀疑,能够多听、多看、多记、多想。《学而篇》中讲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为政篇》中讲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两则是讲学习要多听、多看,要学思结合,不能偏废。《为政篇》还讲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能够从旧知识中学习得到新的知识,这样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学习要能够举一反三,温故知新。

其次是對于学习的态度。《为政篇》中讲到,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可见孔子提倡的是一种认真谨慎,实事求是的态度。《论语》中还提倡善于向他人学习的精神。《里仁篇》中讲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述而篇》中讲,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公冶长篇》中讲,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这些都可以看出孔子在求学过程中要正确认识自身的长处和不足,勤学善问,不断提升自己的学识和修养。

再者是要培养对于学习的兴趣。《雍也篇》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讲到好学、乐学。《阳货篇》中“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还从反面论述了不好学习的危害。

教育中一直提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尤其是信息社会里,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大量的知识,善于学习成为其必不可少的能力。教育应当培养学生会学习,善学习的人。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学习的兴趣,如此才能孜孜以求,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以至于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游刃有余。

四、审美之趣

审美伴随着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人的审美取向很多时候甚至会影响着他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因此,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取向也是核心素养建构中的关键环节。《论语》中以善为美、以雅趣为美的思想对于今天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论语·八侑篇》中有“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意思是说:孔子评价《韶》乐,说:“美极了也好极了。”评价《武》乐,说:“美极了却不够好。”这里孔子从艺术作品的形式与内容方面与评价音乐。孔子更喜欢“美”与“善”统一的《韶》乐,也就是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要达到兼美的状态。这种“以善为美”的思想也深刻地影响了我国两千多年来文学艺术的发展。孔子在《雍也篇》中还曾讲“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可见孔子不仅对于艺术作品要求形式与内容并重,对于君子的培养也是注重内外兼修的。

《论语》中还讲求“中庸”的审美取向。在评价音乐方面,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侑篇》)意思是说,《关睢》这篇诗,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哀伤。又如,在评价人的方面,子曰:“过犹不及。”(《先进篇》)这一句话的意思是,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份,子夏不足。”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这两段话分别从艺术和做人的角度印证了孔子“中庸”美学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思想中,“中庸”的美学思想可能与“培养具有独立个性的人”这一教育思想有所冲突,但是“中庸”思想确实是一门实用之学,蕴含着相当丰富的人生哲理。

《论语》经过几千年的文化淘洗,是中华文明中的一颗瑰宝。在核心素养价值体系的建构中,《论语》中的仁爱思想、家国情怀、为学方法以及审美情趣等方面在今天依然有着现实意义。我们在学习西方教育思想理论的同时,也应当从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中汲取营养,培养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韩高良.析《论语》中的孝[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9,(9).

(于苏亚 韦冬余 扬州大学文学院 225009)

猜你喜欢

仁爱家国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增强必胜、责任、仁爱、谨慎“四心”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略谈“家国情怀”
论“仁爱”与“兼爱”之异同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