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症候学调查及中药治疗胆热犯胃型的研究
2017-08-05王营杨剑平
王营 杨剑平
【摘要】目的:探讨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中医症候学特点以及胆热犯胃型患者接受中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1月到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20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展开中医症候学调查;采用随机方法将其中的胆热犯胃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西医疗法,观察组应用中药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胆热犯胃型在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中所占比例为%,较其他类型均高;对照组治疗效果的总有效率为77.1%,远不及观察组的97.1%;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汁反流性胃炎最常见的中医辨型为胆热犯胃型,中药治疗应用于胆热犯胃型患者的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值得大力推广。
【关键词】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症候;中药治疗;临床疗效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一种人体内的胆汁返流进入胃而引发的一系列综合征,发病率达5%。如果胆汁返流性胃炎得不到有效治疗,会引发贫血、营养不良、消瘦等,损伤患者的身体健康。为了调查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中医症候以及提高胆热犯胃型的治疗效果,研究以我院收治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0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包括90例男性和110例女性,年龄为(25-75)岁,平均年龄为(49.4±14.6)岁。遵循随机原则将其中的70例胆热犯胃型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35例,男性15例,女性20例,年龄为(30-69)岁,平均年龄为(46.2±10.3)岁。观察组35例,男性17例,女性18例,年龄为(28-70)岁,平均年龄为(46.8±9.4)岁。利用统计学方法对于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分析检验得P>0.05,提示两组可进行对比研究。
1.2方法
中医症候调查:由2名经验丰富的中医共同对2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完成中医辨证分型,并将结果详细记录。
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疗法:给予患者每天2次服用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10mg/次,每天3次服用多潘立酮10mg/次。
观察组应用中药治疗:给予患者每天服用1次龙胆泻肝汤和小陷胸汤200ml,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加减用药。
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4周的治疗。
1.3观察指标
统计200例患者不同疾病分型所占比例。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总有效率,临床疗效可分为治愈、显效、有效和无效4个等级,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采取%表示计数资料,采取x±s表示計量资料,数据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以X2和t检验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为P<0.05时,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中医证型分布
20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中有35例为肝胃气滞型,所占比例为17.5%;有23例为肝胃郁热型,所占比例为11.5%;有例为16脾胃湿热型,所占比例为8.0%;有70例为胆热犯胃型,所占比例为35.0%;有5例为气郁痰阻型,所占比例为2.5%;有11例为脾胃虚弱型,所占比例为5.5%;有8例为胃阴不足型,所占比例为4.0%;有32例为寒热错杂型,所占比例为16.0%。胆热犯胃型患者显著多于其他分型,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5.82、30.95、43.19、69.33、53.89、61.22、19.00,P<0.05)。
2.2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治疗效果的总有效率是77.1%,远不及观察组的97.1%,观察组的治疗效果优异,两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表1为具体的临床疗效。
3讨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多由于人体的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或者胃切除术和胃肠吻合术等手术损伤了其功能而引发的,临床症状多且杂,不同的临床症状对应着不同脏器功能受损程度不同,对其开展中医症候学调查,有助于对症治疗。本研究由2名经验丰富的中医共同辨证,可避免误诊,研究结果表明7种分型中比例最高的是胆热犯胃型。
对照组采用西医疗法治疗,为患者服用的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和多潘立酮,旨在抑制胃酸的分泌,促进胃动力,从而缓解胆汁反流对患者胃粘膜的破坏,以及促进胃肠运动功能的恢复,仅针对了胃部受损,治疗效果不佳,总有效率仅为77.1%。
中医认为胆热犯胃型的病机是肝胆湿热郁阻、乘脾犯胃,患者的肝、胆、脾、胃等多个器官功能异常。观察组为患者服用龙胆泻肝汤和小陷胸汤,能够有效清泄肝胆湿热、滋阴养血、舒畅通气、和胃降逆,从根本上为患者调理体质,修复受损脏器,促进胃动力,增强胃肠括约肌肌力,恢复胃收缩功能和胆囊功能。药方中均为天然中草药,不会损害患者的身体。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观察组治疗效果的总有效率显著提高至97.1%。
综上所述,胆汁反流性胃炎最常见的中医辨型为胆热犯胃型,中药治疗应用于胆热犯胃型患者的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值得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