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课堂的“减负教学”
2017-08-03陈剑强
陈剑强
摘 要:提炼浓缩知识、培养记忆技巧、设计问题层次,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减负增效的有效手段,也是强化课堂中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中学历史 减负教学 有效手段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已是大势所趋,学生主体教学也成为时代潮流,但高考试题对识记能力的考查并未因此弱化。如何在能力培养、学生主体、知识识记三者中寻求一种平衡?笔者认为,“减负教学”或许就是突破口。
一、提炼浓缩知识,减轻学生知识负担
删繁就简,提炼浓缩知识是“减负教學”的基本前提。剔除课堂知识冗余,紧凑主干知识逻辑,既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又节省时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那么如何删繁就简、提炼主干知识呢?下面举例说明。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中《太平天国运动》共三目,一是“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介绍太平天国运动发展原因及经过;二是“《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介绍太平天国运动两个纲领文件;三是“从天京事变到天京陷落”,介绍太平天国运动衰落及评价。从逻辑结构看,第二目设置有些问题,《天朝田亩制度》属太平天国运动发展原因之一,应放入第一目太平天国运动发展原因中,而《资政新篇》是后期发展资本主义不切实际的产物,可放入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认识中。在备课过程中,笔者对教材结构进行重构,只设置二目,一是“太平天国运动发展及原因”,二是“太平天国运动衰落及评价”,这样既理顺了逻辑,又达到减负目的。
教材对太平天国运动意义表述为“沉重打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同时也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在课堂上,笔者将其表述为“双打”,即打击清政府统治和打击列强侵略,并指出近代所有民主革命都有这一意义。再如,教材对《天朝田亩制度》内容表述为:“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产品归国库的分配原则。他们试图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在备课过程中,笔者初步把它简化为“平分土地、平分产品、建立‘四有二无社会”,此后又进一步把它简化为“二分一社”,这样四个字就概括了一整段内容。
二、培养记忆技巧,减轻学生识记负担
不拘一格培养学生记忆技巧是“减负教学”的重要途径。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识记不仅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亦是能力培养的重要基石,故识记是学生学习历史的最重负担,学生对历史课堂不满多源于此。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史实,也要培养学生对史实的记忆技巧。
谐音形象记忆法可减轻学生时间记忆负担。太平天国运动有三个重要时间:1851年运动兴起,1856年运动转折,1864年运动失败。我们可先把时间简化处理为1851—56—64;再进行谐音处理,1851谐音为18般武艺(51的谐音),舞柳(56的谐音),柳死(64的谐音);第三步进行形象处理,让学生想象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有十八般武艺,最擅长舞柳树,结果把柳树舞死了;第四步谐音还原,根据“洪秀全18般武艺,舞柳柳死”,回忆出1851—1856—1864三个年代。实践证明,通过这一记忆法,学生几年都不会忘记太平天国三个时间。
地图形象记忆法可减轻学生事件记忆负担。太平天国运动有八个经过,分别是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西征、天京突围战、天京变乱、天京陷落。我们可先把事件简化处理为三点(金田、永安、天京)、三线(北伐、西征、突围)、二衰(变乱、陷落);第二步空间记忆,展示《太平天国前期形势图》,让学生找出这八件事的空间位置;第三步形象记忆,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带领太平军沿着地图路线通过三点,打过三线,最终两衰;第四步默画,组织学生默画地图中的八个经过。实践证明,通过这一记忆法,学生能轻松记住八个经过且记忆持久。
三、问题层次设计,减轻学生思维负担
循序渐进,问题层次设计是“减负教学”的核心目标。传统“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对学生而言,自主学习能力贫乏和对老师顽固性依赖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两大瓶颈;对教师而言,根深蒂固的“灌填”角色转换困难重重。
问题层次设计启发学生自主思考。面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贫乏,教师问题难度设计必须依据学生认知水平及能力水平分层进行。我们设计问题时必须注意坡度递进,在讲到天京变乱发生原因时,笔者设计第一个问题是:“天京变乱出现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当学生讨论出“领导腐朽争权夺利”后,紧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太平天国领导为何会争权夺利?”这一问难度较大,需要教师设置铺垫,讨论过程中笔者及时提示:“从农民经济地位角度分析,农民为何会争权夺利?”学生讨论得出:农民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争夺利益是出于生存需要的本能。紧接着再提出第三个问题:“概括农民阶级的局限性。”通过层层设问,把一个高难度问题降解为学生力所能及的问题,从而达到通过思维减负进而培育思维能力的目的。
问题层次设计倒逼教师转换角色。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知识的输出者,而且是知识的导出者。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金田起义时,太平天国一万余人;攻占武昌时,太平天国十五万人;定都天京时,太平天国五十万人。为何太平天国在革命过程中会迅速壮大?”由讲到问,完成了教师由知识输出者向知识导出者的转变。问题并没有因此结束,这道题可从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个角度分析,在分组讨论中,学生思维能不能进入教师期待的两个角度,如果进不了这两个角度,教师怎么办?如果学生思维比这两个角度更开阔,教师怎么办?学生进不了教师期待的角度,教师必须再准备问题诱其深入。这两个角度笔者又准备了两个提示性问题:“太平军在起义途中不断有农民加入,这些农民为何冒着生命危险丢家弃子加入太平天国?”“农民为何要加入太平天国,为何不可自己另行起义?”学生经过思考容易得出“官逼民反,不起义无法生存”“太平天国的革命主张具有强大吸引力”,这就进入了教师期待的两个角度了。如果学生角度比教师预想角度更开阔,那就更是意外之喜了。
四、课堂形式多样,减轻学生听课负担
课堂形式多样是“减负教学”的关键手段。心理学表明,课堂上的被动地位是学生学习疲劳低效的根源,主体参与性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学生能力成长的核心要素,也是新课程革命的两大支柱。强化学生主体地位任务紧迫,“学生主体”革命任重道远。
课堂被动地位导致学生学习疲劳低效。在一支粉笔教学的“人灌”时代,笔者深感课堂气氛的压抑与无奈,即使最听话最认真的学生,课堂上都会满脸疲惫。笔者曾多次表扬在鼻子下涂清凉油防止打瞌睡的学生,现在想来异常惭愧不安。多媒体教学出现后,曾出现一段“电灌”时期,多媒体教学中教学内容展现丰富一些,但最初骨子里还是“填鸭式”教学,虽然学生参与性得到一些提高,但主体地位无从谈起。
课堂形式多样是减轻学生听课疲劳的有效途径。事实上,学生对形式多样的课堂有本能的喜好,如合作讨论、演讲表演、教具制作等。这些形式能充分展现学生主体参与性,有效消除听课疲劳。在提问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三点(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为何重要时,笔者要求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选派代表发言。在记忆太平天国运动八个经过时,笔者要求学生设计表演话剧《假如我是洪秀全》,课后学生都非常兴奋,印象深刻。
(作者单位: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胡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