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礼于酒

2017-08-03木兰

醒狮国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礼治兰陵美酒

木兰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李白《客中行》

兰陵美酒有着悠久而深远的历史,商代古卜中的“鬯其酒”的记载,是兰陵美酒的最早见证。《礼记·曲天下》有“天下,鬯”之句,孔颖达《五经正义》中解释:“天下鬯者,酿黑黍为酒,其气芬芳调畅,故因谓之‘鬯。”20世纪40年代末,兰陵镇修筑公路时挖出的商代酒器上“鬯”字,证明了鬯酒的存在。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荀子曾讲学于齐都之稷下学宫,其时学者云集,名满天下。后归楚,任兰陵令,著书至终老,并葬于此。商代之美酒鬯,由于荀况之任兰陵令,因称之为兰陵酒,声名倍增。战国之兰陵,在今山东省苍山县兰陵镇附近,荀况墓至今犹存。在楚鲁边界的兰陵近二十载,荀子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提倡“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使兰陵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由此,荀子所代表的儒学文化对兰陵文化、兰陵酒文化有着深刻影响。

作为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荀子推崇酒德酒礼。酒德两字,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要求饮酒要有德行,不能像商纣王那样“颠覆厥德,荒湛于酒”。《酒诰》对儒家酒德文化产生极大影响,引导其用政治观念去审视酒事活动,把饮酒行为与国家治乱相联系,指导儒家将饮酒行为纳入其“礼”的伦理道德范畴,以酒礼强化“礼治”。

酒礼源于祭祀,《左传》有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表明祭祀的重要性。《周礼》写道:“凡祭祀,以法共五齐三酒,以实八尊,大祭三贰,中祭再贰,小祭壹贰,皆有酌数,唯齐酒不贰,皆有器量。”体现了酒祭祀的规定。儒家重“礼”,祭祀与维护封建秩序的“礼”相互交融。司马迁《史记·荀卿列传》记载:“而荀卿三为祭酒焉。”足见当时荀子对祭祀酒礼的重视。

另外,荀子曾对“乡饮酒礼”作过这样的描述:“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主人亲速宾及介,而众宾自众之。至于门外,主人拜宾及介,而众宾自入。贵贱之义别矣。三揖至于阶,三让以宾升,拜至、献、酬、辞让之节繁。及介省矣。至于众宾升受,坐祭,立饮,不酢而降。隆杀之义别矣。工入,升歌三终,主人献之。笙入三终,主人戏之。间歌三终,合乐三终,工告乐备,遂出。一人扬觯,乃立司正焉。知其能和乐而不流也。宾酬主人,主人酬介,介酬众宾,少长以齿,终于沃洗者焉。知其能弟长而无遗矣。降,说屦升坐,修爵无数。饮酒之节,朝不废朝,莫不废夕。宾出,主人拜送,节文终遂焉。知其能安燕而不乱也。”古时乡里族众以时会聚饮酒,宾主之间的迎来送往、拜揖应酬、升降坐立、笙歌饮酒,都有一定的礼仪节数,这些都体现了儒家精神的伦理性。

兰陵地处齐鲁,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如今在兰陵及其周边地区的酒桌上还保留“三巡”的习惯,无论待客还是朋友小聚,首先是要通喝三杯,然后再行他事。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不能先于长辈;年过六旬的人才能坐着喝酒,其余人要“侍立”;“玄酒”表明对世人的教化作用;乡饮结束后要等老年人先离席出去,然后自己才出去。再者,在饮宴上,尊长者须居上座;斟酒时应先给尊长者斟酒;尊长者应该先提酒;晚辈须给长辈敬酒,并起立以示尊重;碰杯时,酒杯不能高于尊长者。而且,在为客人斟酒时,切忌将酒壶口对着客人。客人在夹菜或者吃菜时,不要为他斟酒等等。这些其实都是兰陵酒文化、旧习俗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現。如此一整套饮酒习俗时人伦秩序的需要,对现今中国人的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儒家尚“中庸”。道德的善在于“中庸”“不偏不倚”,即所谓的“不偏谓之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至理”。儒家要求人们“不为酒困”“不及乱”,即饮酒者以德自律,节饮,不可酗酒,以免酒后失礼。《诗经》就批评“曰醉既止,威仪怭怭。是曰既醉,不知其秩”喝醉酒后仪态失度轻薄张狂的姿态。兰陵美酒多低度酒,大抵是秉承儒家“过犹不及”的中庸之道。

三千年的兰陵酒,自殷商之“鬯其酒”至今,盛行不衰,为酒文化书写了灿烂篇章。儒学大师荀子“三为祭酒”,治邑兰陵十八年,对兰陵酒及兰陵文化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荀子的思想不仅涉及了儒家的酒德酒礼,而且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推陈出新的思想,使兰陵酒的酿造技术不断改进,为兰陵酒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

猜你喜欢

礼治兰陵美酒
重法治,融礼治,构建和谐社会
山东兰陵县鲁城地区BIF型铁矿特征及找矿标志
中东省兰陵县尚岩镇初级中学红色文峰文学社
山东省兰陵县庭院经济研究所
走进山西晋善晋美酒业
几桶美酒致败局
儒家的礼治传统与基督教的法治传统之比较
乡村治理方式的现代化转型:由礼治“嵌入”法治
中西传统法律文化差异性探寻
江山如画美酒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