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卿之教,青蓝绚兮
2017-08-03杨雪瑾
杨雪瑾
得益于义务教育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一篇《劝学》,人们在谈起荀子时,总能说上几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作为先秦儒家中最后一位大师,荀子上承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育情怀,是战国末期著名的教育家。脍炙人口的《劝学》,则是《荀子》一书的首篇,在这篇文章中,荀子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
学不可以已
《劝学》一文,开篇立论,其中心论点就是:“学不可以已。”学习不能中断,学习不可停止,这种“社会化”“终生化”的观点,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们要求与时俱进,不断获取新知,不断提高认识事物能力的迫切要求。
正所谓“人贵有志,学贵有恒”,古往今来,成大事者,或做大学问之人,往往有恒一的态度,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达到旁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而他们的恒心与毅力,也历久弥坚,成为闪光的丰碑。
学之一道,别无他法,唯一“恒”耳。正如古人所说:“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在漫长而艰苦的学习道路上,砥砺前行,“止”是最容易发生的,一时的软弱与松懈便会导致半途而废,易不当易,止不当止,于是前功尽弃,一事无成。
后世诸生,亦所见略同,譬如苏轼便曾说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世间最为宝贵的便是坚持的精神,最难做到的也是坚持不懈;也许正因为坚持如此宝贵,所以在坚持的路上才总是充满艰难险阻,也正是因为这些困苦,才显得坚持是如此弥足珍贵。
荀子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正是这个道理。
“积”与“渐”
学习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讲求“厚积而薄发”,荀子也深知这一点,于是提出了“积”与“渐”两种学习态度。
所謂“积”,出自于“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指的是学习需要日积月累,由量变引发质变。从日常的每个细小的知识点入手,由不知到知,由少到多,如同溪流汇入江河,江河奔流大海,最终形成深厚渊博的知识架构。
所谓“渐”,出自于“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则强调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人的影响。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知此而三迁,后世颜之推更是对此有深刻见解:“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以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 ;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翟悲于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
学而思,知后行
人的一生不但要有坚持学习的态度,更应当有付诸行动的勇气,正所谓“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学习与行动本来就是统一体。在荀子看来,学习时当不懈、专一、笃实:“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在学的基础上,荀子还非常重视“思”,提出了“兼陈中衡”的理念。“圣人知心术之患,见蔽塞之祸,故无欲无恶,无始无终,无近无远,无博无浅,无古无今,兼陈万物而中悬衡焉。”
圣人知道心术蔽塞之祸,因此要求对待在事物的态度上,需要有思辨,才能做到心的客观——既不任凭爱好,又不任凭憎恶;既不是只看到开始,又不是只看到终了;既不是只看到近处,又不是只看到远处;既不只务广博,又不安于浅陋;既不是只了解古代、又不是只知道现在;如此,才让客观化之外物皆能清楚的呈现,在此客观之后,“悬衡”才出现,发挥作用。悬衡就是立一个标准来评判思,那么“衡”为何物?荀子说:“何谓衡?曰,道。故心不可不知道,心不知道,则不可道而非可道。”
而在学与思的前提下,荀子强调“行”对于学与思的效果的影响,倡导学习一定要在行动中有所表现。“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荀子非常不认同“耳口之学”,认为学习不能只是入乎耳出乎口,道听途说,应当落脚在行动上。学习应使自己身心受益,而不是用来炫耀或作为进身的敲门砖。
基于以上对学习意义的深刻认识,荀子提出了“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的论断,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有所提高。人经过“博学”以及“日参省乎己”的修养,就可以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成为一个“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不仅如此,通过学习、教育,不仅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而且可以改变人的社会习俗,教化的意义于此可见,教育传承千年的意义也在于此。
青与蓝,这就是荀子留给后世的珍宝,以素为绚,朴素却闪烁着历久弥新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