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微课研学”提高区域地理图表判读能力
2017-08-02冯翠容
冯翠容
【摘要】全日制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学显著的特点是综合性和地域性。区域地理是高中地理学习的起点和归宿,任何系统地理信息都需要区域地理图表作为载体。本文通过对“微课”和“研学后教”教学模式进行分析,结合区域地理区域性和综合性强的特点,构建了以“微课”和“研学案”为教学载体的“微课研学”教学模式,以期为提高学生的区域地理图表判读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微课研学 区域地理 图表判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5-0170-02
一、问题的提出
地理图像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它能够提供丰富的地理信息,从图像中可以进行多层次地获取与分析、归纳与评价信息,能够很好地体现学生的空间、逻辑思维、分析统计图表等能力,因此地理图表的判读技能是中学地理的重点和难点。如何突破区域地理图表判读技能这一瓶颈成了能否学好地理的关键。
在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诸多原因中,除学习态度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得到教师及时帮助,学习问题积压多,学习效果差,积极性下降,从而影响学习成绩。研究与探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教师及时帮助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法成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中心任务,“微课研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
二、研究综述
(一)高中区域地理教与学的现状
通过连续几年对高二、高三年级文科学生进行的高中区域地理复习情况调查,发现“弱基础、缺方法、难掌握”是目前学生基本状况。而区域地理不仅要学会读图,更要学会用图,多变图表却让很多学生“望图生畏”。因此,如何把握难度和高度、如何在有限的时间提高学生的图表判读能力,灵活运用所学地理原理、规律来分析和解决区域地理问题,需要广大教师不断探索实践。
(二)微课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的优势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以短小精悍和定位于学生主动学习为显著特点。利用“微课”教学可以实现师生角色转化、课堂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微课”“放大了”教学中最重要、最难理解的知识点,使学生获得了更深层次的学习资源,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研学后教”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的优势
“研学后教”中的“研学”主要是指教师在深入研究学情与学法、课标与教材的基础上开发“研学案”,学生在“研学案”的指引下通过自主学习区域的基本特征、合作探究区域的重难点,掌握知识和方法。“后教”主要针对学生钻研后存留的疑点与难点,学生互相交流、教师点拨与拓展,充分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其教学流程从课前到课中再延伸到课后,教师和学生在每个环节有不同的任务。
因此,基于微课研学旨在实现信息技术与高中区域地理教学的深度融合,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三、高中区域地理“微课研学”模式构建
在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把微课视频教学与“研学案”学习方式融为一体,重新构建了一种新的区域地理特征及图表判读的教学模式(图1)。以中国地理的“西北地区气候特征”为例加,从教师与学生定位、图表类型、微课视频类型四方面进行说明。
(一)课前教学过程
(1)教师定位:教师提前一周编写“西北地区气候特征”的教学设计、研学案 (即自主学习任务单)和微课设计,制作课件,录制西北地区区域定位、西北气候特征与成因分析、区域定位分析方法及区域气候特征分析方法等内容对应的4个“微课”视频,时间控制在6分钟内,上传相关的视频资源。在线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收集反馈的问题,为课堂授课作好准备。
(2)学生定位:学生将教学微视频以及课前研学案及时拿到自己手中,熟悉教材,在“研学案”指导下观看微课视频进行自主学习,提前了解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及气候特征,掌握相应的分析方法。学生遇到不懂的地方做好笔记,可以将自己的困惑与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或带到课堂,这样,学生可以完全掌握自己的学习步调。
由此可以看出,在课前,学生利用“微课”自主,达到了“微课导学”的目的,同时在课前阶段教师和学生都要亲力亲为,分别发挥着设计主体和学习主体的作用。
(3)图表类型:以“中国的四大分区图”、“西北地区的位置与地形图”、中国陆上主要山脉”、“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为载体,掌握西北地区的纬度位置与热量带、海陆位置、主要地形区、河流等。
(4)微课视频类型:视频包括区域分析方法视频、西北地区景观介绍、西北地区气候特征分析新授课等视频。
(二)课中教学过程
课堂内的教学过程一般包括反馈点拨、合作探究、展示交流、限时训练、总结提高五环节。
(1)教师定位:首先,教师对课前收集学生自学的疑难点进行反馈点拨,确定西北地区气候特征哪些问题需要在课堂上集中讲解,而哪些问题小组内部就能解决。然后,教师布置新的学习任务,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在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和限时训练三个环节中针对个别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教师单独解答,而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给予及时的反馈评价。最后,总结点评、引导构建知识体系。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讲授者转变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负责为学生答疑解惑的技术支持者、激励者和指導者。
(2)学生定位:首先,学生对课前自主学习的内容进行回顾,并准备自己的问题,处于准备的状态。然后,学生根据老师新的课堂任务,在合作探究、展示交流两个环节中,围绕教学主题进行探究,质疑或答疑。在自主探究基础上,每个学习小组根据问题开展组内讨论交流,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回放微课视频,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于经过观看视频和小组讨论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再请教老师。独立完成限时训练和构建知识体系的任务后,有针对性地观看解题微课视频和思维导图构建的微课视频,以达到内化知识、掌握方法的目的。最后,学生在成果展示的环节中,通过教师或其他小组的点评,加深知识点的理解。同时,通过观看其他小组的展示,达到扬长避短的效果。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不断领略学习乐趣,改变学习态度,信心自然得到增强。
(3)图表类型:在探讨“西北地区的气候特征”教学过程中,以西北教地区的要素综合全图和统计图为主,限时训练以区域的局部图统计图为主。
(4)微课视频类型:西北各自然地理要素图层叠加分析西北地区气候成因微课视频、难题讲评的微课视频及西北地区气候特征知识体系构建的微课视频。
(三)课后教学过程
课后教学过程主要是体现“研学后教”模式中的“后教”环节,教师收集教学过程的各种问题,根据存在问题寻找后教策略。区域地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般包括知识上的问题、图表判读技能上的问题,针对不同问题采用的策略也有差异。
(1)教师定位:教师需要进行课后反思,结合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堂学习的生成性问题,反思制作微课和编写研学案存在的问题,如何改进,有必要时重新录制微视频,通过网络平台与学生课后交流。教师不断完善教学活动,形成教学成果,为往后的教学积累经验。
(2)学生定位:学生反思学习的得与失,对不熟练的内容借助相应的微视频反复学习,巩固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易混淆点。通过扩展学习、迁移应用、查漏补缺,引出后续学习内容,强化对教学内容的记忆。
(3)图表类型:区域的全部图与局部图、单项图与综合图、平面图与剖面图、不同区域的组合图等。
(4)微课视频类型:与本知识点相关的微视频、图表判读技能的微视频、答题规范的微视频等。
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实验,学生课堂气氛比以前活跃了很多,“望图生畏”的情绪得到缓解,学习的积极性、信心及学习成绩得到提高。
四、结束语
基于“微课研学”的教学模式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等,有助于学生高考区域地理图表能力提升,适用于高考区域地理特征分析的复习课、地理图像判读的专题课等技能课型。但还存在试点时间短、微课资源的发布受限制等问题。希望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探索出更多适合于“微课研学”地理教学应用模式,促进地理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