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颅脑损伤患者ICU治疗分析
2017-08-02吴超瑜
吴超瑜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江西赣州341000)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ICU治疗分析
吴超瑜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江西赣州341000)
目的探究重度颅脑损伤患者ICU治疗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诊疗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6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进行营养支持、降低颅内压,以及改善脑循环、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等常规治疗措施,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机械通气及循环支持等ICU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无死亡病例,总有效率78.1%;对照组3例死亡病例,总有效率5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进行ICU治疗,可以降低死亡率,提高治疗效果。
重度;颅脑损伤;ICU治疗
重度颅脑损伤是指在脑部在巨大外力的作用下,使得颅脑组织及结构受到严重损伤,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1]。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事故、建筑事故的增多,导致颅脑损伤的患者的人数越来越多。患者出现重度脑损伤后,表现为昏迷、意识障碍,有明显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患者的基础情况发生明显改变[2]。因此,在治疗重度颅脑损伤时,如何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及致死率,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笔者探究将ICU治疗应用到重度颅脑损伤中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2012年1月~2016年1月在本院诊疗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6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实验组患者送至ICU病房接受ICU治疗,男18例,女14例,年龄21~64岁,平均年龄(35.4±2.4)岁,颅脑损伤原因:16例车祸、8例高处坠落、5例挤压、3例暴力冲突,损伤类型:脑部CT显示,脑干损伤2例、脑挫裂伤4例、硬膜下血肿6例、硬膜外血肿8例、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12例;对照组患者在普通病房中进行治疗,男17例,女15例,年龄19~62岁,平均年龄(35.1±1.8)岁,颅脑损伤原因:15例车祸、9例高处坠落、6例挤压、2例暴力冲突,损伤类型:脑部CT显示,脑干损伤1例、脑挫裂伤3例、硬膜下血肿7例、硬膜外血肿8例、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13例;所有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均在8分以下,患者家属同意加入实验,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性别、年龄、损伤原因及损伤类型等临床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对比。
1.2 方法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首先进行止血、保持呼吸道通畅、循环复苏等紧急处理,其次进行营养支持治疗、糖皮质激素,应用利尿剂进行降低颅内压,改善脑循环,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营养脑神经及抗生素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进行颅内压监测,机械通气以及亚低温冬眠治疗及循环支持等ICU治疗。
1.3 观察指标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评估包括睁眼反应、语言反应、肢体运动3个方面,3个方面的分数相加,总分数为昏迷指数。最低3分,满分为15分,轻度昏迷为13~14分,中度昏迷为9~12分,重度昏迷为3~8分,昏迷指数越低,表示昏迷程度越重[3]。
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1分为死亡;2分为植物生存,仅有最小反应(眼睛能睁开等);3分为重度残疾,患者清醒、残疾,日常生活需要照料;4分为轻度残疾,患者虽残疾,但可独立生活;5分为恢复良好,患者可以正常生活,但稍有缺陷[4]。
1.4 疗效评价经过半年的临床治疗后,对所有患者进行拉斯哥预后评分,总有效率=(4分例数+5分例数)/总例数× 100%。
1.5 统计学方法实验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SPS18.0处理,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无患者死亡,总有效率为78.1%;对照组患者有3例患者死亡,总有效率为53.1%;实验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GOS评分
3 讨论
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的外伤,可单独存在,也可复合存在,可分为头皮损失、颅骨损伤与脑损伤,3种可合并存在。常见的原因主要有交通事故,高处坠落、工伤事故等。颅脑损伤患者昏迷时间长,病情发展迅速,在临床的治疗中,治疗效果较差,且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5]。因此在颅脑损伤早期进行诊断和治疗是治疗中的关键一环。将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送入ICU后,可以对患者进行监护,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及时监测,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可以立即进行对症处理,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致残率和致死率,从而达到抢救成功的效果。同时还可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患者的脏器功能,为患者的后续治疗提供了较好的机会。
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进行ICU治疗:(1)机械通气。重度脑损伤患者,特别是本身存在呼吸障碍的患者,在患者刚进入重症监护室治疗时,需立即进行机械通气,为患者提供生命活动所必须的氧气,从而缓解患者的脑部缺氧状态。同时还可以依据患者监护中的氧分压及二氧化碳分压等指标,选择合适的通气方式,设定呼吸机的参数。当患者有手术指证,需通过手术进行治疗。术后,患者的呼吸功能尚未恢复,仍需进行机械通气,保证的患者呼吸,维持患者的生命活动。并通过患者的氧分压合理的设置适宜的氧的浓度,同时还需避免呼吸中肺泡的萎缩,改善肺的顺应性。在患者进行机械通气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电解质指标,以便医师可以准确的判断病情程度。注意:在对重度脑损伤患者进行通气时,需将二氧化碳分压控制在3~5 kPa,呼吸性碱中毒,可导致颅内血管收缩,使脑血管的血容量降低,可以降低脑肿胀及颅内压。在患者达到撤机要求后,进行撤机时,动作要缓慢,并且在撤离后需对患者的通气及氧是否充足作出判断[6]。(2)循环支持。重度脑损伤患者常合并休克,因此在抢救的过程中,进行维持循环是十分必须的。在进行治疗时,要对患者的血气分析进行持续监测,依据监测的数据进行调整静脉注射速度和补液量,同时还需观察患者的皮肤、甲床颜色、血压情况及出血部位的情况。在进行抢救的过程中要进行及时的扩容,及时纠正休克,避免加重脑缺血的状况。注意:在补液时要以晶体胶体为主,同时还需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7]。(3)颅内压监测及亚低温治疗。在进行抢救时要及时监测患者的颅内压,避免颅内压过高,造成脑损伤。在进行的常规治疗中,仅通过经验及临床症状判断,当出现症状时,患者的颅内高压已经形成,降低了抢救的成功率。因此进行颅内压监测是降低进一步脑损伤的重要指标。亚低温治疗可以显著减低颅内压,达到保护血脑屏障的目的;同时还可以提高脑的灌注压,具有保护脑外伤组织的作用。可以通过这种方式,降低患者的大脑的耗氧量,提高脑损伤的治疗效果[8]。
在上述实验中,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为期半年的机械通气、循环支持、颅内压监测及亚低温治疗后,无死亡病例,总有效率78.1%,而对照组患者仅进行常规治疗,出现3例死亡病例,总有效率53.1%,表明进行ICU治疗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进行ICU治疗,可以降低死亡率,提高治疗效果。
[1]龚美红,杨丽艳.临床护理路径在ICU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3,19(32):129-130.
[2]刘伟,亓慧娟,于永强,等.ICU重型颅脑损伤后颅内感染患者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23):5711-5713.
[3]白奎,许宏侠.重度颅脑损伤患者ICU治疗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9(25):74-75.
[4]孙晋华,许东平.间歇充气加压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5,25(18):69-72.
[5]余剑文.10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重症监护及治疗观察与分析[J].当代医学,2014,20(4):61-62.
[6]熊小伟,周已焰,董荔,等.益生菌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感染的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3,35(6):536-539.
[7]胡凯,李卜军.ICU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高危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吉林医学,2012,33(36):7867.
[8]李军,尧国胜,谢素青,等.早期经皮扩张气管切开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急救医学,2012,32(8):762-763.
10.3969/j.issn.1009-4393.2017.2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