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举并重,让Culture time板块教学更具生命力
2017-08-02陆坊庆
【摘要】译林新版《英语》教材从五年级开始增设了Culture time板块,本文着重从一线教学实际着手,客观分析了该板块的教学现状,并提出优化该板块教学的六种方法,旨在提升文化板块教学的效益,真正落实文化板块的教学功能。
【关键词】Culture time;文化;教学现状;对策
《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接触和了解外国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识与热爱,有益于接受属于全人类先进文化的熏陶,有益于培养国际意识[1]。为了落实《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译林版新教材在五、六年级四册书中增设了独立的Culture time板块,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了与单元相关的文化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更多中外文化习俗的差异,开阔学生视野。Culture time作为该套教材的一大特色,在“新鲜出炉”后的现状又是如何呢?笔者通过调查发现,主要存在以下两种现象:
【现象一】一带而过
细读四册教材后发现,在编排Culture time板块时出现了很多的生词,有的还很难读,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加之该部分中出现的词汇又不在考试的“四会”要求之中,考试的形式也往往是单项选择。基于此认识,部分老师找到了教学捷径,只是将汉语让学生记在了书本上,课堂教学时匆匆而过,学生只是知道了几个汉语条目,而缺乏真正的理解和感悟,更谈不上对英语文化现象的兴趣。
【现象二】 全盘记忆
部分老师高举帮助学生“拓展词汇、夯实学科素养”的大旗,但心里又怀着对考试很多的不确定,所以这部分老师本着“宁可做过,不可错过”的思想,对该部分中出现的所有生词要求学生统统掌握,并要求学生对该部分内容全部会背、会写,令学生苦不堪言,怨声载道,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正因为“考试本位”的思想,加之教师缺乏“单元整体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严重削弱了文化板块学习,所以Culture time在“新鲜出炉”不久,就被扣上了“记忆负担”的帽子,令很多老师颇具争议。其实该板块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我们首先要明确该板块的教学目标。《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学中涉及的外国文化知识应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2]。细读该段文字,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三个关键词:了解、生活、兴趣。因此,在该板块教学时的目标定位应是了解文化,教学内容要联系生活实际,要以激发學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宗旨。
教师要让学生自然地懂得文化、接受文化,而不是背诵文化。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孤立地教学Culture time,而要让文化现象自然巧妙地融合在单元主题教学中,做好与其他板块的衔接整合,提升学生的文化体验。笔者根据自身实践和观课现象,归纳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补充式
译林新版《英语》教材(以下案例均选自此套教材)在编写Culture time文化板块时遵循了“相近”原则,所学文化内容往往与该单元的话题有较强的联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遵循这一原则,将文化板块教学有机渗透在日常教学中。
【案例】译林新版《英语》六(下)Unit3 A healthy diet Culture time教学。
【文化内容】
Chinese people often have some porridge and steamed buns for breakfast.
Western people often have cereal, bread, eggs and sausages for breakfast.
【设计策略】
该单元教学内容是“日常饮食习惯”,在Story time板块对比介绍了Mike 和 Yang Ling 的饮食习惯。Mike作为英国人,他的早餐是典型的西方习惯——牛奶加面包,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是中国学生,开展的师生问答是:What do you usually have for breakfast?如果学生也按照Mike的回答,这样的语言交际必然是“失真”的。 因此,此时呈现文化板块的教学内容,既让学生明白了中西方早餐习惯的差异,更是填补了交际语言信息的缺失,解决了学生当下交际的燃眉之急,又让语言交际显得自然真实。
二、体验式
细细研读教材中的文化板块,不难发现编者在编排时很多都采用了“中西方文化对比”的方式编排,一种是中国的文化现象,一种是西方的文化现象,通过比较的形式让学生明晰中西方文化差异。为了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差异,而不是记忆差异,在教学时可以开展身体力行的体验活动。
【案例】译林新版《英语》六(下)Unit4 Road safety Culture time教学。
【文化内容】
In the UK, people drive on the left side of the road.
In China, except Hong Kong and Macau, people drive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road.
【设计策略】
该单元Story time以“中国人如何过马路”为背景,介绍了若干行路规则和安全知识,而并没有涉及其他国家的行路安全。于是在课的结尾处我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T: In China, you cant find a zebra crossing near you . You must first look left, then right and then left again before you cross the road. But If you are in the UK, you cant find a zebra crossing near you. To cross the road safely, which side must you look first?
S1: Left.
S2: Right. (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班上开始争论起来,有的人认为是right, 有的人认为是left,争论声此起彼伏。)
此时教师播放了一段英国交通的视频。学生看完后的答案很快趋向统一。“We must look right first, then left and then right again.”接着教师在PPT上呈现了该文化板块的教学内容,学生恍然大悟。然后教师将教室两侧的过道分别命名为Qinghua Street和Oxford Street,三人一组,一人扮演驾驶员、两人扮演行人分别模拟在中国和英国过马路的情景。教师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发现对比的形式,巧妙地化解了“文化冲突”現象,学生必然记忆犹新。
三、发展式
尽管每单元的Culture time在编排时一般与其他板块的语境息息相关,但是仍有不少的文化现象并不是显露于外的,并不是直接蕴藏于文本情境之中的,要想自然贴切地渗透文化现象,把文化悄无声息地告知给学生,有时需要教师对文本进行“发展式”的续编,使文化自然地融合于情境之中。
【案例】译林新版《英语》五(下)Unit6 In the kitchen Culture time教学。
【文化内容】I eat with chopsticks. / I eat with a knife and fork.
【设计策略】
该单元Story time只是呈现了刘涛和他的家人在家吃晚餐的情境,而并没有介绍如何用餐,而文化板块的内容却是用餐礼仪。因此,我在延续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设计了Mike来做客的情景:
Mike: May I come in, Liu Tao?
Liu Tao: Come in, please.
Mike: Wow! It looks nice.
Liu Tao: Yes. Have some meat and potatoes, please.
Mike: Sorry, I cant eat with chopsticks. I eat with a knife and fork.
Liu Tao: Heres a knife and a fork.
Mike: Thank you.
T: Look, theyre sharing the nice food together.
通过简单而温馨的共进晚餐的情景,自然地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同时感受中外友人相处的温情[3]。让Culture 生长在story 的语境之上而避免枯燥记忆,从而形成记忆框架而减轻记忆负担;又因为符合文化语义的“情境性”,从而激发学生对文化学习的热情和提升学生文化感知的力度。
四、穿越式
译林新版《英语》教材在五、六年级新增了Culture time,四册书共32个新授单元,安排了24个文化板块,并没有完全覆盖,有的文化内容也并不是与单元话题完全符合的;三、四年级教材中并没有安排文化板块内容,但语言中的文化现象还是客观存在的,这就需要教师具备“穿越”的思想,能主动发觉教材中的文化现象,进行巧妙地“嵌入”渗透,树立“大单元”的整体教学思想,让文化与语言有机结合。
【案例】译林新版《英语》五(下)Unit8 Birthdays Culture time教学。
【文化内容】
People in the West usually open their present as soon as they receive them.
【设计策略】
在教学五(上)Unit8 At Christmas一课时,教师扮演圣诞老人,在课堂上采用了激励评价的手段,对于表现好的小组加星,在课的结尾,教师给获得星星最多的小组发放圣诞礼物。此时课堂上出现了下面的一幕:
T: Which team gets the most stars? Lets count.
T: Red team. Congratulations. Father Christmas will give you a present. (教师走到小组长面前)Heres a Christmas present for you. Merry Christmas.
S1: Thank you. (学生开心地从教师手中接过了礼盒,而并没有现场打开看)
T: (此时教师说)Please open it and have a look.
S1: 学生慢慢打开礼盒……
T: Do you like it?
S1: Yes, very much.
圣诞节有互赠礼物的习俗,而中西方在互赠礼物的方式上却是不同的,中国人含蓄总是等客人走后才拆开看,而西方人则是当众打开并表示喜欢,在此教师呈现五(下)Unit8 Birthdays 中Culture time的内容:People in the West usually open their presents as soon as they receive them. 通过自然的情境,让学生对比中西方互赠礼物的方式,从而懂得更好地待人接物。
五、整合式
为了将中西方国家的文化习俗进行比较,编者主要选取了四个典型的英语国家——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将这些国家的交通、名胜、节日、建筑等文化现象分散在各个单元的文化板块中。根据“模块记忆”的理念,在教学中可以按国家归类,将四册书中出现的文化知识进行一个整合,利于学生整体识记。
【案例】 译林新版《英语》六(下)Unit6 An interesting country Culture time教学。
【文化内容】
Youll find the Great Wall in China.
Youll find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in the US.
Youll find Stonehenge in the UK.
Youll find the Great Barrier Reef in Australia.
【设计策略】
该单元Fun time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从体育项目、城市、名胜建筑等方面介绍英国。为了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主动了解英国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于是我在班上开展了“I know the most about the UK”主题演讲活动。学生为了赢得比赛,主动查找相关资料,于是很多学生将四册书中有关英国文化介绍的内容融合在了自己的演讲中,自然地进行了知识归类和建构。
六、竞赛式
游戏是学生的最爱,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记忆书本中的文化现象,可以将其按照餐饮、名胜、传统节日、交通、建筑等方面归类后发放给学生,然后在班级开展与江苏卫视《一站到底》节目类似的PK赛,让枯燥的知识融于学生喜爱的电视节目中。
附参考试题:
1. The_________ invented the aeroplane.
A. British B. Americans
2. In the UK, people call the metro “______”.
A. subway B. underground
3. Well find Stonehenge in __________.
A. the UK B. the USA
将文化现象的考查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符合“了解原则”,又贴近考试题型,不会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学生也喜欢这样的竞赛形式,比较系统地巩固了小学阶段书本中出现的文化现象,学生参与积极。
另外,教师要想灵活地捕捉教材中的文化元素,巧妙地进行文化引领,有机地进行板块重组,“润物无声”地进行文化渗透,还必须做到“三点”:
1.视点——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
文化素养较高的教师,讲解语言现象时能分析其文化语境,能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联系新的文化知识,逐步完善文化认识图式,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不断地加强学习,利用各种途径积累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积淀;另外教师还要重视了解中国文化,熟悉和理解英语文化,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加强自己的跨文化意识。
2.基点——宏观意识和微观教学的对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将文化意识的培养和英语教学的内容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既学得知识又拓展视野,而不是一味地讲解文化,而脱离具体的语言学习。只有真实的文化体验,才能不断丰富学生的文化储备,进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3.起点——学生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的链接
小学生受自身知识和认知能力的影响,对新鲜事物有一个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逐步扩展其范围的认知过程。因此,在课堂上导入的文化内容要浅显易懂,让学生有所了解就可以,对于Culture time出现的文化现象一时还不能掌握的,应该循序渐进、循环往复,切不可操之过急,以免学生对该板块教学产生抵触情绪。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增强并非一蹴而就的,而在于点滴积累[4]。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曾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5]教师要以《英语课程标准》为引领,重视语言与文化教学,潜心研读教材,巧妙整合教材,努力发掘板块间的衔接点,融文化教学于单元主题教学中,改变单一呈现、死记硬背的传授方式,努力通过多种渠道激发学生对文化学习的兴趣,真正让新教材中的“特色板块”成为学生文化提升的重要平台。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陈静波.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案例式解读(小学英语)[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3] 吴小菊.译林新版英语Culture time板块教学初探[J] .小学英语教与学,2015(4).
[4] 陆坊庆.让文化植根于课堂[J] .山西教育(教學版),2015(3).
[5] 李艳.小学英语跨文化意识培养[J] .小学英语教与学,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