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行知“求真”思想如何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

2017-08-02陈淼雯

教育界·中旬 2017年2期
关键词:求真陶行知小学语文

陈淼雯

【摘要】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它的很多理论研究和人生理论对于教育来讲都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实用学科,对于学生今后各个学科的学习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是结合了陶行知求真思想的内涵,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阐述了陶行知的求真思想如何运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来。

【关键词】陶行知;求真思想;小学语文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现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的核心。教育的最终目标总是朝着“真”“善”“美”的方向努力,而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更加认定“求真”是教育最基础的形式,这对于当代从事一线教育的老师们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求真”理念的核心思想

(一)教师教人要求真

教师是知识的引导者,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师更是担当了学生启蒙老师的重要责任,陶行知思想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说的就是教师们的职责,想要完成这样的教学目标,需要教师们在平時的教学过程中培养以下三种特质。

1.教师需要有真知灼见。教师不同于书本的最重要的区别,就是教师是人,是有自己思想和独立见解的。当然,教师肩负着育人知识的重要任务,需要开阔自己的知识面,广阅群书,在吸收别人的优秀观点之后能够为我所用。但是教师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中介者,只负责将书本上各种知识原封不动地搬到学生的面前,他需要对待事物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能仅仅只是依附于书本,更重要的能力是要将书本上的知识吸收完之后,融合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然后将它们转化给学生。针对学生现阶段需要的,去粗存精,把握施教时机和内容。因为教育本身就是在不断地在发展和进步当中,教材也在一套一套的更迭,只有教师拥有自己的真知灼见,才能够摆脱教材的束缚,真正吸引学生。试想一下,如果一个教师上课就只是会照着课本讲课,那学生自己就可以在家里自学了,根本不需要到学校来上课,这样的课堂无疑就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交出来的学生一般也没有自己的主见,丧失了去伪存真、求是创新的能力。

2.多说真话,少说假话,勇驳假话。育人的核心思想就是拒绝一切虚假,把事物最真实的一面展现给别人,教会学生追求真理的思想。教师要以身作则,想要教导学生有求真思想,首先教师自己必须要做出榜样,多说真话,少说假话,拒绝一切伪君子的品质。当代的教育也都一致认为,治学的目的就是利用外部条件来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因,主体的内在动因的确很关键,但是良好的外部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良好的学习氛围、完善的教学设备,还有身边经常接触的人和事都会对学生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小学的学生们思想都比较单纯,大部分都是一张白纸,教师们应该把握好这段时期,以身作则,给孩子们树立好榜样,讲真话,求真知,做真人,让孩子从小就在这样的教育下耳濡目染,做一个真实而内心强大的人。

3.多去发现学生身上的“真美”。教师们不仅仅在教育方式上要求真,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多说真话,少说假话,还应该善于发现身边的真,善于鼓励学生去发现身边的真美。因为只有善于发现学生身上求真的特质,才能够鼓励和吸引大家去“学真”。学生在老师的心中都是天使,是可爱善良的,每个学生不管成绩如何,都有自己独特的优点,这些东西就需要教师们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一一去发现。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真美”,就能够让他们顺应自己的本性,内心有足够的勇气去接受和面对自己的其他缺点,扬长补短,让学生们不再害怕,有信心成为一个求真的人,这样影响孩子一生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二)学生应该学会做真人

在求知的道路上,不仅仅需要教师的努力和帮助,还应该对学生提出要求,那么学生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着手学习,才能够成为一名真人呢?

1.要学好基础知识,拥有真才实学。陶行知的思想理论认为,判定一个人是否成才,不是看他所学的知识的渊博,而是在于他的才能是否真实。这也就是说,评价一个人真学问的标准,在于这些知识是否是经过了自己的刻苦学习和亲身实践得来的,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获得的知识才称得上是自己的真才实学。学生光有很全面的教辅资料,参加了很多的课外补习班,这些都不足以成为真才实学,只有当他们将书本上的知识融会贯通,将老师所教的技巧、知识点、学习方法深刻理解,真正为自己所用的时候,才能转变成为自己的真才实学。

2.有真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从来就不是帮助学生升官发财,让他们凌驾于万人之上,学生们多数都来自普通家庭,他们所学的知识,就是帮助他们今后有足够的力量和资本,去认清这个社会,并且将这个社会建设得更加美好。所以做真人,就是要让学生们养成谦卑的心态,做一个对家庭有责任感,对社会有用的人,不管今后身处于什么样的社会地位,都不应该忘记为社会、为人民贡献出自己的一分力量。

二、如何将“求真”理论运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来

当今这个社会已经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面对日新月异的外部环境,教师们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培养出新时期综合发展型人才,是教育的头等大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重点的课程教学,如何利用“求真”理论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来是关键。

(一)故事教学

小学语文教材中,经常会有成语典故的文章,这些文章生动有趣,并且富含哲理,在上这些课的时候,完全没有必要要同学们来朗读课文。老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图片,然后在课堂上找人来模拟当时场景,这样学生们就可以像看故事一样,既有趣又印象深刻。学生们在实践的过程当中,不仅仅学到了知识,更加认定了求真的思想,要想学会和掌握一门技能,光看不练是假把式,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够获取真知。

(二)作文教学

当我们读陶行知先生的文章时,我们肯定都有同一种感受,真实,同时也透露着率真,文藻可能不是那么的华丽,可正是这些朴实的语言字字句句地向大家诉说着“求真”的理念。对于小学生来讲,日记、作文是他们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想法的手段,也是他们能够敞开心扉、诉说真情的领地,可是多数学生在小学阶段,不太愿意甚至是讨厌作文,更喜欢一些创造性较少的作业,比如像背一首诗或者多学习几个成语。一碰到作文就去一些辅导书上参考借鉴,完全失去了自己的想法,经常就是东拼西凑,没有情感,无病呻吟,这样的内容实在是难以打动人心。

张圣华先生在他的《我们是否抛弃了陶行知》一文中说道,现在的学生把学校都看成是一个舞台,喜欢把自己装扮起来,努力去做好一个老师喜欢的好孩子。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表演天分,像鹦鹉一样说着自己的台词,就连他们的作文,也都是矫揉造作的不知道在流露谁的情感。针对这样的现象,教师们可以采取一些适当的手段从中干预和引导。比如说让学生周末在家帮助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一些小长假可以多多参与社会实践,然后在假期结束之后,每个人以心得体会的形式写一份报告,要求必须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真真实实地表达当时的所思所想和事后得到的启发。这样不仅仅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加了解真实的自己,也能够帮助他们养成个性,为自己心中的喜怒哀乐找到了一个宣泄的出口,能够真实地宣泄出自己的感情,转移情绪和情感升华,从而使自己朝着更好的方面发展。

教师们在实际的写作教学中,应起到引导作用,引导他们去寻找一个真实、独特的题材,在教导学生写作的时候也不必过分地讲究用词的斟酌,但是一定要以抒发情感为主。一段时间之后,相信学生们也不会害怕写作文,而是爱上写作,爱上这样的情绪流露,让他们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中,找到了一个可以让自己休息片刻的机会。

(三)古诗文教学

古诗是传承中华传统的民族文化,是帮助学生提升自我修为的重要内容,教师在传承和教育学生精神素养这一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为小学生接触的古诗词,基本上是通俗易懂的,也会有部分比较难以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切不可死扣文辞含义,而是应该教会大家多读、多诵,从中感受到文人墨客的率真性情和诗雅风趣。多多举办课外吟诗诵读会,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形成深刻的画面感,才能与古代先贤心意相通。

(四)阅读理解教学

阅读理解通常都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所以从小就要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要幫助他们克服心中障碍,阅读文章时,做到心无旁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多注意引导学生阅读理解的方法。因为文章千变万变,不变的是方法。教师在做阅读理解的教学时,一定要集中大家的注意力,切不可把正确的答案直接告诉他们,而是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找到答案。这样他们在一步步地跟着教师的思想走之后,以后面对类似的问题,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分析来找到最终的答案。阅读理解本来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虽然说小学的阅读理解不太深入,但是一定要打好基础,这样学生们在今后的学习当中才会更容易上手。

三、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是帮助学生认识世界的开端,教师的地位十分重要。不仅仅要教会他们大纲所要求的知识点,更需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如何做真人,如何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和改变自己。在这一过程当中,遇到的困难肯定会有很多,但是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培养自己的耐心,牢牢扛起这份责任,通过不断改良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帮助更多学生在知识的殿堂里,学到真知识,学会做真人。

【参考文献】

[1] 王文利.面向新世纪高校创造教育教学模式的建构[D].河北大学,2000.

[2] 丁红娟.创造教育与创造性教学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

[3] 邰宜娟.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研究[D].苏州大学,2013.

[4] 许映建.中小学生创造素质及其教育建构研究[D].西南大学,2006.

[5] 孟陶宁.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和语文教育改革[D].东北师范大学,2002.

猜你喜欢

求真陶行知小学语文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张锦绣
陶行知教育名录
大医求真 惠民求实
走出教材窠臼,走向求真求是
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
质疑辩惑,探索求真
陶行知的赏识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