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脱贫致富的领导者与组织者(一)

2017-08-02陈联真

中国经贸导刊 2017年18期
关键词:省政府贫困县山区

陈联真

福建全省性的脱贫致富始于项南、胡平执政时期,省委、省政府制订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在短短时间里取得了很大成效,并为后来的深入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这是一大历史性功绩。

福建千年穷困,在全国沿海省、市中属最穷。全省当时68个县,其中山区县48个,占70%,山区人口占全省一半强。如此格局在全国沿海地区是独一无二的。全省沿海普遍稍富,山区穷、偏远山区更穷。改革开放后,沿海地区发展大大加快,但中央1979年50号文件规定的惠及全省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对山区无异于一张空头支票。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山区与沿海的发展差距比改革开放前更加拉大了。从客观原因看,对外开放是从沿海开始并逐步推及内陆山区的;主观因素也不可忽视,改革开放后的五、六年里,省委、省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厦门经济特区等沿海地带的对外开放上,对山区发展顾及不够。当时有一句顺口溜:项南不向北(意指闽西北贫困山区),胡平不扶贫。这是调侃,也是大实话,他们听了很不是滋味。

一、福建全省性脱贫致富的初始阶段

1984年可以说是福建全面脱贫致富的元年。这年,省委、省政府根据党中央的统一部署,调整了工作重心,初步提出了脱贫致富的思路。8月份,省政府召开了全省专员、市长、县长会议,胡平作了《勇于改革,更加开放,治穷致富》的报告。这次会议的中心是“搞活县级经济”,以此为突破口促进脱贫致富。省里在计划、物价、劳动管理和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协作等方面下放权力,给县(市)予更多自主权,对老少边穷地区制定了扶持生产、减免负担以及固定财政补贴等,拉开了全省性脱贫致富的序幕。1985年6月,省委第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抓好沿海、山区两条线”,“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脱贫致富”的发展战略。9月,省政府召开全省专员、市长、县长会议,这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次举行如此高规格的专门研究脱贫致富的会议,进一步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胡平在会上作了《认识山区,开发山区,加速山区经济发展》的报告。上述决策虽非“及时雨”,却也为时不太晚,受到了山区干部群众的热烈拥护。

1、广泛深入调查贫困实况

1983年,胡平到闽东地区调查,发现一些地方老百姓非常贫困,感到极其惊讶。有一天,他在寿宁县走访几家处于极度贫困的农户后连连说,没想到,没想到(这么穷)!

1984年,项南、胡平的工作开始既抓改革开放、同时注重脱贫致富工作了,与其他省领导进行全省性的调查摸底。

1985年初,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扶持全省167个贫困乡的决定。当年七、八月份,省政府组织到全省贫困程度较为严重的30多个县铺开调查。7月下旬至8月上旬,胡平带领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到普遍贫困的宁德地区,考察了最典型的寿宁、周宁、屏南县,接着到建阳地区的政和、松溪、浦城、崇安县及福州市的永泰县调查了解情况。此行结束后写出了《山区八县经济调查》(上、下两期)的报告,引起了很大反响。

党中央要求,到1989年建国40周年时在全国范围内全部解决温饱问题,时间紧迫。贫困程度大体分为三种类型:能吃饱饭,但手头拮据;吃不饱、穿不暖,买油盐和衣服布料等日用必需品,靠出售尚不够糊口的粮食换取;受饥挨饿,有上顿而没有下顿,常常断炊。那时胡平下乡,时常遇见面黄肌瘦而又衣衫褴褛的贫困者,感到十分内疚,对不起贫苦农民兄弟,并在许多公开场合作了自我批评。他特别强调,要杜绝三年困难时期的悲剧重演,在任何地方、任何情况下,绝不允许饿死一个人,这是一条万万不能突破的底线!

2、强调信心是脱贫的关键

统一思想认识。改革是对旧体制动手术。但当时旧体制在不少人眼里等同于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是与发达国家、与資本家打交道的,许多人存有很大疑虑。直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姓社姓资”争论才最终画上句号。同样,邓小平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论断,也处处受到干扰。当时不少人戴着有色眼镜,认为资本主义就是天生的富,社会主义就是必然的穷(那时全世界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确实比西方发达国家落后得多)。在那时段里,项南、胡平在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和省直各委办厅局会议上,反复强调扶贫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取得了共识。

强调克服惰性。胡平通过认真调查感到,贫困有客观原因,但“越扶越懒,越懒越穷”的惰性贫困是主观原因。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说:“贫困必须被视为是一种对基本能力的剥夺,而不仅仅是收入低下”。胡平认为这个见解颇有深度。

要求增强自信心。当时的贫困地区,不少人陷入了生活贫困——信心不足——更加贫困的恶性循环之中。胡平所到之处,看见一些贫困者生活饥寒交迫、精神萎靡不振,着实心酸。“脱贫,一是信心,二是信心,三还是信心”;“不靠天,不靠地,一切靠自己”。这是胡平在那时常对干部群众的勉励、鼓劲之言。胡平还追根溯源剖析了缺乏信心的原因:封闭守旧,不知道天外有天;困守家园,安贫知足;信息闭塞,缺乏致富门路。并警醒大家:生活贫困不可怕,观念贫困最可怕,因为观念贫困是导致生活贫困的主观原因,是“前因 与“后果”的关系。一个贫困村里,大部分贫穷,也有少数思想开化、头脑灵光的富足户,胡平经过分析对比向干部群众佐证了自己的观点。1984年9月,胡平在全省专员、市长、县长会议结束时强调:治穷致富,关键在于敢富,还要善治(穷)。有的同志说穷官难当、致富无门,道出了一些地方官的苦衷,但并不全面。穷无疑是包袱与压力,但我们已别无选择了,只能穷则思变咯!

3、明确山区脱贫致富的指导思想

1985年9月3日,胡平在全省专员、市长、县长会上阐述了全省脱贫致富的指导思想。

开放。这是全方位的。对外、对内都要开放。要利用自己的资源、劳动力优势,向省内沿海地区开放,向全国各地开放,向全世界开放。除了山上的木材不能乱砍滥伐、严格实行计划生育外,外省以及侨商、外商前来投资办厂做生意,只要平等互利,合法经营,都要欢迎。

改革。这是根本性的。改革是需要成本的,但不改革就永远穷困。改革中不可避免地会碰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出现一些新矛盾,摆平这些,唯一的出路是继续深化改革,贫困地区丝毫不例外。从“授之以鱼”转为“授之以渔”,是改革扶贫体制、机制的重中之重,一定要做好。

引进。这是立体式的。要向国外引进资金、技术、设备;也要引进信息、人才;还要引进先进经营管理经验,借鉴成功做法。要向国内、省内引进,搞好横向经济联合。

开发。这是多角度的。有五个要“搞好”:其一,搞好深度开发,加速实现资源优势向项目优势、商品优势的转化。其二,搞好智力开发。知识就是力量。一勤天下无难事,再加上知识智慧的“手脑并用”,就能脱贫致富。一个农村干部、一个农民,有没有文化知识大不一样。其三,搞好资金开发,多渠道筹措资金,不仅要禁止“杀鸡取卵”,而且还要从“借鸡生蛋”逐步转到“养鸡生蛋”,日积月累地增加财富。其四,搞好投入产出核算,按经济规律办事,最大限度提高经济效益。其五,搞好生态建设,把保护寓于开发之中,做到可持续发展。

二、对全省性扶贫作出战略部署

1、“三五八”的由来

1985年7月底,胡平在闽东几个贫困县调查了几天,进行了缜密的酝酿。8月1日,他在政和县考察时,明确提出了“三年脱贫,五年摘帽,八年作贡献”的要求。后经省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并报省委研究确定,把“三五八”作为全省性口号正式提出。三年脱贫,即一个县以村为单位,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200元以上。五年摘帽,即一个县的财政收入能维持自己的正常支出,摘掉财政补贴的帽子。八年作贡献,即县财政有所上缴。

2、全方位、立体式扶贫格局的形成

1985年9月的全省专员、市长、县长会议上,省政府确定了扶持全省11个贫困县和5个边缘县的名单。然而,当时的福建,何止这16个县、167个乡处于贫困状态,只是因为省级财力有限,无法全面推开。不少“榜上无名”的山区县和个别沿海县,贫困情况不亚于此。即使在经济发达的县(市)也有贫困乡;富裕乡里也有贫困村,所有的村必有贫困户。为此,胡平在会上提出层层负责的要求:省里扶持11个贫困县、5个边缘县和167个省定贫困乡;地市扶持必须自定的贫困县、贫困乡与少数特困村;县扶持自定的贫困乡、贫困村;乡扶持自定的贫困村;行政村与村民小组分头落实到各贫困户;省里向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申请帮助扶持。这是纵向的中央、省、地(市)、县、乡、村、村民小组,共有七层级。横向的有省、地(市)、县三级所属的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都有扶贫的责任与义务。这样,扶贫的举措就覆盖了全省所有处于贫困的地方乃至具体户头。省政府还作出了沿海发达市、县对口支援贫困地区的规定,并要求户对户、富帮穷的扶贫。那几年里,省里还派出了扶贫工作队,常年驻扎在各贫困县,各地、市、县也照此办理。这样,使得在当时及此后长达十几年的脱贫、扶贫工作,具有全面性、全民性和立体式、全方位交叉互动的格局。这就是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扶贫责任制,至今仍得到广泛赞誉。

扶贫具有不同层次:扶持人均年纯收入200元以下的贫困户;促进乡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培养乡财、村财;贫困县脱帽;发展贫困地区的能源交通和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在实践中引导基层干部与群众转变思想观念。这样,扶贫工作就成了一项涵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综合系统工程。

3、抓以点带面

改革开放初期,全省九个地市中,宁德地区最为贫穷,寿宁、周宁、屏南、柘荣等县更甚。胡平任期內共有6次前往闽东考察贫困,提出了“认识闽东,开发闽东,支持闽东”的号召,制订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予以扶持。经过短短几年的努力,该地区的脱贫致富走上了轨道,有了很大起色。安溪县是福建典型的贫困县。1984年在全省68个县中,该县人均工农业产值、工业产值、农业产值、国民收入、农民纯收入均为倒数第一。胡平任职五年多时间里,5次赴安溪考察,通过认真调查研究,掌握了安溪贫困实情。他几次夜宿工厂和乡干部宿舍,随机考察贫困户缺衣缺食情况,数次情不自禁地潸然泪下,在省委、省政府会议上以及向中央领导汇报时也很动情地泣不成声,在省内外、海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1985年,省委、省政府确定安溪县为贫困县、沿海开发县、老区贫困县,10个乡为省定贫困乡,得到了相应优惠政策的扶持。胡平通过调查深有感触地说,安溪脱贫了,全省也就脱贫了,遂主动请缨挂钩安溪县扶贫。“老大难,老大难,老大出面就不难”,这是当时流传的顺口溜,确实如此。

省委、省政府通过抓典型、以点带面,不仅找到了全省脱贫致富的突破口,而且产生了巨大的涟漪效应。一是在全省范围内大兴扶贫之风。1984至1986年,是福建全省性脱贫致富从起步到深入开展的时期。项南、胡平等省领导频频赴贫困县调查,引起了很大震动。全省掀起了一股扶贫新风,摸经济底子、查贫困详情、找贫困原因、定扶贫措施、抓落实到位。二是冲击了“报喜不报忧”的陋习。这是一个长期未能治愈的顽症,主要原因是“报喜得喜,报忧得忧”所致。当时省内个别地方,领导下基层很难了解到实情。上级考察的路线、访问对象都进行了预先布置或“演练”,汇报材料须事先严格审查,下级不敢讲真话、上级不愿意听真话。可胡平决意揭开宁德地区和安溪县贫困的盖子。他走访贫困户是随机的,听取基层干部汇报就在现场,并进行站立式的发问与对答,且夜宿工厂与乡下。胡平还敢于报忧,在省里乃至中央高层会议与有关对外场合,都揭开了福建包括宁德地区、安溪县贫困的“忧”。有人对胡平的“喜忧理念”进行了解读:有喜有忧,喜中有忧,不能只报喜不报忧。前提是对平民百姓负责,没有私心杂念,敢于自揭“家丑”,不怕丢官。

猜你喜欢

省政府贫困县山区
山区低等级公路设计的几点思考
我国所有贫困县全部脱贫
云南宣布31个贫困县脱贫摘帽
省政府2019年立法计划出炉
153个:全国153个贫困县已摘帽
山区
为何争当贫困县
40名西班牙市长带行李讨债
解决山区环境问题的制度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