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性安全月”措施在南宁市兴宁区艾滋病风险管理中的效果评价
2017-07-31蒙增慧黄礼庆黄华兴农全兴覃亚勤
蒙增慧+黄礼庆+黄华兴+农全兴+覃亚勤+梁长威+肖玉珍+曾芳芳+吴丹琴+钟娴婕
【摘要】目的:探索实施“性安全月”在艾滋病风险分类管理中的效果。方法 通过随机抽样,将艾滋病病患者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通过实施“性安全月”措施,分析艾滋病感染者及病人高危性行为的改变情况。结果:实施“性安全月”活动即开展为期1个月的自我约束和风险管理后,研究对象性伴数量基本稳定,但性生活频率有所减少,安全套使用率和自我风险控制意愿则有明显提升(P<0.05),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有所提升。结论:在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中,实施“性安全月”活动能有效减少性行为频率,增加安全套使用率,提高自我风险控制意愿。
【关键词】艾滋病;性安全月;效果
【中图分类号】R9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6-0-01
“性安全月”指的是在全年中一个月不进行性行为或性行为中采取安全措施,“性安全月”概念一经提出便获得社会的高度关注,国外更有学者提出全民推广“性安全月”措施[1]。“性安全月”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行为干预,有效动员全民开展艾滋病预防,减少艾滋病传播。为探索“性安全月”活动在南宁市兴宁区艾滋病风险管理中的效果,我们开展了本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按现住址统计,抽取兴宁区2012年1月1日-2015年6月30日所报告的存活艾滋病病患者作为调查对象。
1.2 方法
1.2.1 样本量的确定结合经验法,综合考虑易操作性及依从性等各种因素,在符合条件的调查对象中抽取178例作为研究对象。
1.2.2 分组方法:将178例病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性安全月”干预组和对照组中,每组各89例。
1.2.3 调查方法与内容 调查分干预前的基线调查和干预后的调查,调查以问卷方式进行,内容包括病患者基本信息、性伴数量及性行为频率、安全套使用频率、自我风险控制意愿及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等。调查时严格遵循知情同意自愿、尊重和不评判的伦理学原则,做好质量控制。
1.2.4 干预方法 对干预组进行健康教育,讲解性安全的必要性,告知维持1个月的“性安全月”推广活动,在“性安全月”期间给予3次电话随访;对实验组则不提及“性安全月”,仅要求其配合调查,按常规随访管理。6个月后,采用与基线调查相同的问卷,重新收集两组研究对象性行为特征等信息。
1.2.5 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检验。
2.结果
2.1 有效问卷情况 178名研究对象中,能完成前后2次问卷调查的有142人,问卷有效率79.78%(142/178)。其中干预组问卷有效率71.91%(64/89),对照组问卷有效率87.64%(78/89)。
2.2 基本信息 统计表明,除婚姻状况外(p=0.026),干预组与对照组在性别、文化程度、感染途径、性取向及抗病毒治疗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3 最近3个月性伴数变化情况 干预前后,干预组均以1个性伴者居多,分别占71.88%和75.00%;对照组亦以1个性伴者居多,分别占44.87%和51.28%。干预前后两组性伴数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2.4 最近3个月性行为频率情况 干预前有性伴的病患者,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1例和46例;干预后有性伴的病患者,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9例和43例。干预前后,干预组的性行为频率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2.5 最近3个月安全套使用情况 干预前后有性行为者,干预组每次都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从干预前的69.56%上升到干预后的97.67%,有时使用从26.09%下降到2.33%,从不使用下降到0.00%,安全套使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干预前后安全套使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6 自我风险控制意愿 经过随访干预后,干预组自我风险控制意愿有较大的改变,无论近3个月有否危险性行为都愿意改变危险性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自我风险控制意愿干预前后构成比变化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2.7 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情况 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分别为90.63%和88.46%;干预后,干预组和对照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分别提高到96.88%和93.59%。干预前后对比,无论干预组还是对照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3.讨论
目前,艾滋病疫情已进入快速增长期,艾滋病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蔓延扩散的趋势日益明显,性傳播已成为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作为传染源的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高危行为的改变将直接决定其是否会造成艾滋病的再次传播[2]。根据Benjamin的研究,在全人群中开展“性安全月”可以有效降低艾滋病新发感染率[3],而本次研究旨在探讨在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中维持1个月的“性安全月”习惯,对其短期内性行为特征改变的影响。研究指出在流动人口[4]、MSM[5]等群体中多性伴是艾滋病感染和传播的危险因素,而在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中多性伴显然增加艾滋病传播的机会。本次调查发现,实施“性安全月”后6个月,干预组和对照组性伴数均未发生显著改变。但本次研究中,干预组在接受干预前多性伴的比例已经维持在较低水平(7.81%),干预作用难以体现,因此需要在一个更长的时期内进一步观察干预对维持单一性伴的作用。研究指出[6]一次无保护性接触感染艾滋病的概率在0.30%-0.38%不等,在基线调查中,干预组和对照组每次性行为均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分别仅有69.57%和61.11%,说明对本地区传染源的行为干预十分必要。性行为频率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性成瘾或性亢奋状态,而性亢奋是导致艾滋病感染者发生无保护性行为的危险因素[7]。本次研究发现,干预后半年内,干预组性行为频率显著降低,而安全套使用率显著提高,而对照组则无明显改变。说明通过“性安全月”对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进行为期1个月的性行为自我约束,对其半年内高危行为的改变可以产生积极的作用。研究对象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均较高,达到93%以上,说明随着广西艾滋病防治攻坚工程的不断深入开展,各地加强了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力度有关,这与覃杏霏等[8]开展的广西城乡居民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状况调查结果一致。尽管艾滋病知晓率达到较高水平,但感染者和病人中知行分离的现象是目前艾滋病防控工作中的一个难点[9]。根据知信行理论,知识和信息是形成积极、正确的健康信念与态度的基础,而正确的健康信念与态度则是改变行为的动力。从掌握知识到行为改变中的重要一环即形成自我信念或自我效能感[10],本次研究发现,开展“性安全月”活动后,干预组自我风险控制意愿有了较大提升,而对照组则无明显改变,说明维持1个月的自我约束对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风险行为控制的自我效能感形成和发展有重要作用。因此,今后感染者管理工作及日常的艾滋病宣传教育过程中,在提高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的同时,应尽可能从心理、社会等多方面帮助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和价值观,强化其社会责任感,努力促成其行为的彻底改变[3]。
参考文献
[1]Parkhurst J O,Whiteside A.Innovative responses for preventing 艾滋病 transmission:the protective value of population-wide interruptions of risk activity.[J].Southern African Journal of 艾滋病 Medicine,2010,11(37):19-21.
[2]姜树林,杨烨,刘英杰,丁海峰,于淼,吴玮,焦薇,李书明,宋岩.艾滋病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与性行为情况调查[J].慢性病学杂志,2013,(05):366-370.
[3]Armbruster B,Lucas A M.Effectiveness of a no-sex or safe-sex month in reducing艾滋病 transmission[J].Bull World Health Organ,2012,90(7):504-512.
[4]宋丽军,罗红兵,卢冉,等.云南省出境务工人群艾滋病感染及危险因素调查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3,17(5):404-406.
[5]张振开,文小青,陈伟,等.桂林市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感染危险因素的调查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0,14(9):845-847.
[6]Boily M C,Baggaley R F,Wang L,et al.Heterosexual risk of 艾滋病-1 infection per sexual act: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J].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2009,9(2):118-129.
[7]Eric G.Benotsch,Seth C.Kalichman,Steven D.Pinkerton.Sexual Compulsivity in 艾滋病-Positive Men and Women:Prevalence,Predictors,and Consequences of High-Risk Behaviors[J].Sexual Addiction & Compulsivity,2001,8(2):83-99.
[8]覃杏霏,沈智勇,蓝光华,陈怡,周月姣,朱秋映,梁淑家,唐振柱,韦辉,蓝文展,耿文奎.广西城乡居民艾滋病知识知晓状况的调查分析[J].广西医学,2015,(11):1631-1633+1647.
[8]張璐,王临虹,方利文.分娩方式与艾滋病母婴传播.中国艾滋病性病,2012,18(4):265.
[9]黄兴锋,梁章琴,黄江荣,黄桂群,韦金平,韦兴强.2014年河池市艾滋病感染者艾滋病相关知识及性行为状况调查[J].预防医学论坛,2015,(12):891-893+899.
[10]高申春.自我效能理论评述[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16(1):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