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下沉医疗资源 守卫百姓健康

2017-07-31陈锐缑永强

中国医院院长 2017年12期
关键词:附院志愿医疗

文/陈锐 缑永强

下沉医疗资源 守卫百姓健康

文/陈锐 缑永强

交大一附院采取拓展优质医疗资源外延下沉的务实之策,以精湛的医疗服务百姓健康。

从1956年到2017年,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交大一附院”)已走过一个甲子的光辉历程。现如今已发展成为门急诊量260万余人次、医疗专家和重点学科云集的国家卫生计生委委属委管、西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

回顾过去医院发展历程,在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近年来,安大一附院在实现自身跨越发展的进程中,始终以履行大型公立医院社会责任、服务大众健康为己任,深化改革、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主动作为,将医院的社会责任与公众的健康利益作为医疗服务的核心,在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城乡均等化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探索出了多条殊途归一的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新路径,成为破解三秦百姓“看病远、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排头兵,为城市大型公立医院改革的可持续推进,提供了可学可鉴的宝贵经验。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探索出了多条殊途归一的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新路径。

优质医疗资源外延下沉

统筹设计、分步实施是加快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有效手段。交大一附院在推行分级诊疗过程中,为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采取拓展优质医疗资源外延下沉的务实之策,因地制宜、点状布局,对症施策、辐射带动,不断探索造福百姓健康的新路径。

首先,交大一附院主动承担城市医院助推分级诊疗的主体角色,在陕西省首创“医联体+全科医师”的城市分级诊疗新路径。2015年4月20日,交大一附院雁塔区医联体正式挂牌成立,构筑了以交大一附院为龙头,雁塔区辖区内的兵器工业五二一医院、西安航天总医院、雁塔区中医医院、祈康中西医结合医院4所二级医院为枢纽,14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网底的协作机制,形成了以19家医疗机构为成员的医联体平台,建立了院领导牵头的分级诊疗工作领导小组及分级诊疗办公室和全科医学办公室,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探索出了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引导患者到基层就医的新途径。

医联体成立后,交大一附院通过组建专家团队到社区坐诊巡诊,评选启动优秀健康宣教师到社区巡回讲解,开展二级医院查房及业务指导,建立胸痛中心与脑卒中中心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借助慢性病管理项目,加快医联体信息化建设,疾病管理平台即将在雁塔区医联体全面上线运行,配合该项目的慢性病专家团系列培训正式开讲,设立了全省首家“知名专家社区工作室”,建立了三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等举措助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在驱动医联体健康发展中,交大一附院领导班子深刻地认识到,要实现分级诊疗,医学人才培养是关键。基于此,医院采取了向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既“输血”更要“造血”的有效举措,通过技术支持、人员培训、管理指导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医院现有医疗资源优势,帮扶指导与医院建立分工协作关系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筹备建立陕西省全科医师培训学院,对全省全科医师分期分批培训,为真正把分级诊疗落在实处奠定了人才基础。

医联体组建成立一年多来,交大一附院在分级诊疗上的投入多达200多万元,克服各种困难,强化与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的密切合作,促进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和人才队伍的培养壮大;规范确保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的畅通,品牌效应和综合服务优势日趋显现,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辖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初步形成了政府、医院和患者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在交大一附院分级诊疗“样本”的示范带动下,全省不少地方的医疗机构推行了以医联体为主导的分级诊疗工作,促进了全省医改工作的健康有序推进,使更多的三秦父老享受到了医改带来的实惠和便利。

其次,交大一附院确立了“对内精细管理促内涵提升、对外优质资源外延履行社会责任”的战略思维,精心组织、有序推进,着力打造“两院两区四分院”的规划布局。“两院”包括医院本部和正在规划建设的国际陆港医院;“两区”包括兴善寺院院区和一附院南区;“四分院”包括一附院托管的第一附属医院彬县医院、延安医院、韩城医院及长安区医院四个分院,依托不同形式的人才、技术等优质医疗资源输出,拓展了服务半径和空间,带动提升了基层医院医疗技术服务能力和水平。2016年12月8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际陆港医院奠基仪式”在西安国际港务区隆重举行,此项目的奠基开工,标志着交大一附院基于国际陆港平台将建设高水准医养结合社区,实现医、教、研、养、康一体化运行模式的正式启动。

交大一附院合作托管的每一所医院,并非漫无边际,而是紧扣实际、合理定位,突出特色、有的放矢。交大一附院院长施秉银说,“两院两区四分院”运行新模式不仅实现了医院服务半径拓展和服务职能的“破冰之旅”,也用行动落实了国家关于人才、资源“双下沉”的卫生政策,有效解决了城乡卫生资源不均衡的问题,让政府“民心工程”得以实现。

再次,交大一附院发挥医院特色和优势,精心选派骨干力量参与援疆、援藏、援外等各项医疗援助工作任务,为当地留下了一支永不走的医疗队,让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顶级专家的医疗技术服务。医院与新疆结成长期、稳定、有效的对口支援关系,自2008年起,分批次选派9名医疗专家对口支援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建设与发展工作,以“技术支援、管理支援、人才培养、服务支援”为重点,全面开展医疗救治救助,参与查房、值班、危重患者及围手术期患者会诊等任务。此外,医院还选派医生援藏保健,将新理念、新疗法、新技术传道西藏,帮助当地医院提高了整体医疗技术水平。同时,还对苏丹进行医疗援助,跨越国界树立了优秀的“陕西医生”形象。

精湛医疗服务百姓健康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加快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重要职责。交大一附院党委书记耿剑平说:“打好扶贫攻坚这场硬仗,必须实地开展调查,对具有典型性的贫困村和贫困户深入解剖,获得准确真实的数据样本,才能找到精准解决不同类型贫困问题的路径和办法。”作为大型公立医院,交大一附院自始至终把医疗扶贫作为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深化落实党和政府交给的扶贫任务,大力开展医疗扶贫、教育扶贫及新农村建设帮扶等工作,为斩掉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根子施展抱负、贡献才能。

首先,交大一附院按照省上安排连续五年与安康市平利县开展“两联一包”对口支援和扶贫帮困工作。2015年至今,在院领导的带领下,全院10余个党支部党员代表、20余个学科专家教授、医务人员及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协同爱心企业和慈善机构,多次赴平利县开展“服务百姓健康”系列活动,为县医院捐赠医疗设备,为基层医务工作者举办基础医疗知识培训班,专家教授和医务人员在多个地点开展“服务百姓健康行动”义诊惠民活动,彰显了医务人员强烈的社会责任。医院还定点帮扶蓝田县葛牌镇大梨园村、平利县西河镇西河村、三合村等多个贫困村,下派扶贫工作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开展整村帮扶、精准扶贫工作。定点扶贫云南省施甸县、陇川县2个贫困县,援建了希望小学、党员活动中心、人畜饮水工程、村内公路建设等项目,同时与贫困村民“一帮一”结成对子,达到了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

在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交大一附院始终把受援医院制度建设作为支援工作的重点,把提高诊疗水平和质量作为支援工作的主线,医院领导高度重视,职能部门组织有力,各项措施明晰到位,全心全意帮助受援医院增强服务能力,提高管理水平,强化学科建设,促进业务发展。通过有针对性、立体化的对口帮扶,从而使受援医院医疗质量稳步提升。医院连续6年共计向省内基层医院派驻专家11批110人次,对口支援洛南县、山阳县、丹凤县、长安区等县区医院,与受援医院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借助学科建设帮扶,洛南县医院妇产科、普外科、精神科等9个学科及山阳县医院心内科、骨科、检验科等8个学科技术水平较前大幅跃升,长安区医院的检验科、超声影像科等业务水平迅速提升,并帮助其组建起康复医学科。在医院的竭诚帮扶下,三所县区受援医院相继通过二级医院等级复审。

坚持不懈的努力,孜孜不倦的工作,使交大一附院对口帮扶工作取得实效,医院被国家卫生计生委评为陕西省唯一的“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先进集体”,连续五年荣获省内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其次,交大一附院扎实履行护佑一方百姓安康、推动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职能,全院医务工作者遵循“以人为本、服务社会、传播文化、自我教育”的宗旨,以“自愿参加、量力而行,讲求实效、持之以恒”的原则,积极开展救危扶贫、送医送药、科普宣传、医患互动等一系列社会公益活动,逐步形成了“医疗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体系规范建设—医院双向志愿服务模式—志愿服务在医院文化创新”的特色志愿服务工作模式。

交大一附院在红专南路社区建立了“志愿者服务基地”,定期深入基层、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及县乡开展医疗服务工作,举办多学科联合义诊及健康大讲堂宣教巡讲等帮扶活动。五年多来,医院医疗志愿者每逢“学雷锋日”“国际助残日”“国际志愿者日”以及其他主题健康宣教日或应社区居民要求,都会来到社区开展义诊、健康宣教及康复指导,有效增强了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凡是地方和群众有需求的地方,都留下交大一附院志愿服务者的足迹和身影。比如,为护城河清淤部队、西安地铁建设者义诊等地方建设发展服务,再比如灾后赶赴5.12略阳灾区送医送药,还比如“保护母亲河”植树造林、深入儿童福利院支教送温暖、帮助贫困山区儿童、关注农民工生存现状等实际行动,均彰显了委属重点医院的责任与担当。2011年“海星之家”唇腭裂儿童“爱心家人”志愿服务项目,2013年开展至今的蒲公英志愿服务队“清晨一小时”志愿导诊服务项目,2015年“艺术志愿服务进医院”项目等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志愿服务,诠释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树立了医院良好的社会形象。

交大一附院康复医学科邓景元副教授,依托志愿服务基地平台,带领志愿服务团队,每逢周末义务为社区居民实施康复治疗,成就了“雷锋式好医生“的佳话,其事迹被中央电视台“人口”栏目进行宣传报道。获得“全国首批五星级志愿者”荣誉称号的肿瘤外科教授王健生,18年来坚持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等休息时间,深入到全省十个地市86个县的乡、村,与协作组成员单位的4000多名医疗卫生志愿者合作,累计为30万余名妇女进行了健康查体,开展乳腺疾病防治等相关知识讲座,这种“不用花钱就能请省城大医院专家为自己健康把脉”的义诊形式,受到基层群众的赞誉和好评。还有胸外科主任任宏,30余年足迹遍布秦巴山区、白于山区、黄河沿岸土石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区的多数区县,送医送药上门,服务到村到户,被誉为“群众健康的守护神”。在先进典型人物事迹的感召下,医疗志愿者队伍日益壮大,服务项目更加优质多元,做出的奉献越来越多。

从医院走出去的医疗志愿服务者,在发挥所学知识和专业特长,为患者解除病痛、帮扶基层提升诊疗水平、为民众传播疾病预防和治疗知识、帮助确立科学合理健康观念的同时,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医改新举措,凸显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志愿服务活动日趋成为医院强化服务意识、深化服务内涵的一项有益探索,成为社会群众了解医院、促进和谐的一种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为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编辑/唐超

猜你喜欢

附院志愿医疗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我志愿……
加强高校附院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有效途径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发挥工会参与职能 推进附院建设文化
医学院校附属医院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