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56例
2017-07-31刘永秀
刘永秀
(淇县中医院,河南 淇县 456750)
·临床研究·
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56例
刘永秀
(淇县中医院,河南 淇县 456750)
目的:观察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按2∶1的比例按照入组时间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艾灸肾俞穴配合中药(生大黄、大黄炭、小段牡坜、煅龙骨、蒲公英、槐花、黄荷、土茯苓)保留灌肠,1次/d。两组均以3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显效19例,有效26例,稳定8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80.36%;对照组显效6例,有效9例,稳定7例,无效6例,有效率为53.57%。两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具有确切效果。
慢性肾功能衰竭/中西医结合疗法;外治法;艾灸;灌肠;临床疗效
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是指原发性或继发性肾脏疾病,造成肾脏结构和功能上的损害,并引起体内代谢产物的潴留,水、电解质及酸碱代谢失调,全身心脑及骨骼、血液等系统症状为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慢性肾病长期发展的最后结局[1]。慢性肾衰竭的治疗给患者及家属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和社会负担,因此,积极探索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是临床的首要任务。2010年1月—2015年12月,笔者采用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56例,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住院的CRF患者84例,均符合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标准[2]。按2∶1的比例按照入组时间分为两组。治疗组56例,男35例,女21例;年龄30~72岁;病程0.5~7.2 a;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者16例,高血压性肾损害者18例,糖尿病性肾损害者22例;疾病分级为代偿期者20例,失代偿期者22例,尿毒症早期者14例。对照组28例,男16例,女12例;年龄29~73岁;病程1~6.9 a;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者8例,高血压性肾损害者9例,糖尿病性肾损害者11例;疾病分级为代偿期11例,失代偿期者11例,尿毒症早期者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给予低盐低脂优质低蛋白、低磷、高热量饮食。高血压患者使用钙拮抗剂,或联合α、β受体阻滞剂及利尿剂,将血压控制在135/85 mmHg(1 mmHg=0.133 kPa)以内,并对症处理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对于糖尿病患者给予胰岛素治疗,将血糖控制在大致正常。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外治法,即艾灸和中药保留灌肠,具体步骤如下。(1)与患者认真交流和谈话,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进行细致的心理疏导,对患者进行疾病常识的普及,消除患者对疾病的无知和轻信传言而产生的恐惧,详细讲解中医外治法在疾病治疗中所起的作用和意义,详细说明治疗的操作步骤,以及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以取得患者积极配合。(2)艾灸双侧肾俞穴,每日1侧,双侧隔日交替进行,每次30 min,灸时,穴位上放一片薄薄的生姜。(3)①嘱灌肠前患者先排净大小便,把中药灌肠液用温水泡至温度36 ℃~38 ℃。②患者采用屈膝卧位,向外侧露出肛门,下面事先铺垫报纸或一次性垫子,护士用石蜡油润滑灌肠管和肛门,然后将灌肠管缓慢插入肛门15~30 cm,操作时动作要轻柔(严格避免粗暴操作引起局部撕裂伤),将中药灌肠液缓慢注入肠道。③灌肠后,嘱患者卧床休息,控制便意,让温热药液在体内保留40 min至1 h,然后排出体外。④灌肠过程中一方面要与患者多交流,转移患者注意力;另一方面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表情变化,便于及时调整操作速度和步骤。中药保留灌肠一般1次/d。⑤中药保留灌肠的基本药物组成:生大黄15 g,大黄炭15 g,煅牡蛎、煅龙骨、蒲公英各30 g,槐花、黄芪、土茯苓各20 g。加水浓煎成200~300 mL,滤去药物残渣备用。
两组均以3周为1个疗程,连续观察2个疗程。
3 观测指标
观察用药前后患者倦怠乏力、腰膝酸软、食少纳呆、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症状的变化情况。实验室检查用药前后患者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和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的变化情况。
4 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制订。显效:中医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中医临床症状和体征都明显缓解,证候积分减少>50%~70%。稳定:中医临床症状和体征都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50%。无效:中医临床症状和体征都无缓解,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5 统计学方法
6 结 果
6.1 两组疗效对比
见表1。两组对比,经Ridit分析,u=2.32,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疗效对比
6.2 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对比
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对比 ±s
注:与同组治疗前后对比,*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1。
6.3 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分级对比
见表3。治疗组治疗前后对比,经Ridit分析,u=3.89,P<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对比,经Ridit分析,u=0.15,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对比,经Ridit分析,u=2.71,P<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分级对比 例,±s
7 讨 论
CRF是各种慢性肾病长期发展的最后阶段,主要表现为机体日常活动产生的代谢废物在体内潴留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代谢紊乱,是临床常见、病情严重、死亡率极高的一种疾病。CRF患者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越来越得到广大医患双方的共识,及时治疗对CRF早期患者可以杜绝或者减慢CRF的进程,延迟患者进入尿毒症期的发生时间,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和思想压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3]。
慢性肾功能衰竭属中医学“水肿”“溺毒”“虚劳”“肾衰”“腰痛”范畴。本病的形成存在着“虚、浊、毒、瘀”四大病理机制,其中肾、脾、肺、肝气阴两虚及脾肾阳虚,导致阴阳失衡,三焦气化失司,精微物质转化为湿浊,湿毒蕴滞,加之久病入络而络阻血瘀,四大因素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出现恶心、呕吐、纳差、疲倦乏力、头昏、皮肤瘙痒等症状[4]。艾灸是借灸火的温热性质及艾卷的药物特性,通过人体自身经络的传输,以温热来畅通经脉、调畅人体营气血液运行、平衡阴阳、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艾灸可以通畅人体经络气血、补益卫气、祛除表邪,通过刺激人体自身经络而对抗人体原来的功能状态,起双向调节作用,从而改善患者肾功能和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5]。根据中医学“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的理论,大肠具有半透膜的功能,可以通过吸附作用吸附体内血液中的毒性物质,然后使其随着大便排出体外,从而达到排毒的目的,改善肾功能。多家研究[6]证实:以大黄为主的中药灌肠或保留灌肠主要是通过排泄的原理达到从肠道先吸附后排泄,继而排出体内毒素或代谢废物的目的,解除了不能从肾脏代谢的制约。另外,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等可加快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进展。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大黄制剂对血管平滑肌细胞有抑制作用,大黄素可抑制增殖,防止血管内膜增生病变和血管壁变厚粗糙,从而可减轻动脉损伤后产生的血管壁狭窄;大黄还可以扩张血管,降低血管阻力,增加血流量,阻滞细胞钙内流,提高心肌对氧的利用率,防止血栓形成,改善体循环;另外大黄具有明显的降血脂作用[7],配伍其他中药,通过肠道吸收在体内传输有益成分,可达到和内服中药一样的效果。
本研究证实:中医外治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艾灸肾俞穴配合中药保留灌肠可明显改善患者体内的血肌酐、尿素氮水平,延迟或减慢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展进展,缓解CRF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临床生活质量,可作为CRF患者早中期的主要治疗手段,临床疗效确切,操作方便,且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李培旭.李培旭肾病临证验方验案[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253-255.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3]沈庆法.中医肾脏病学[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7:771.
[4]周硕果,武士锋.王自敏肾病临证医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75-84.
[5]巴元明.中医肾病外治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5:240-270.
[6]沈映君.中药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29-339.
[7]王学祥,胥冬梅.实用药物临床应用精要[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706.
(编辑 马 虹)
1001-6910(2017)06-0046-03
R692.5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7.06.20
2017-05-10;
2017-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