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成新时代工会报刊抓手
2017-07-29马超
马超
劳动午报社,北京 100079
摘 要 随着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来临,微信便成了人们获取各类信息的重要渠道。新媒体时代,运用信息交流是大势所趋,上至八九十岁老叟,下至几岁的娃娃,运用微信交流已然十分广泛。面临新媒体冲击,传统媒体节节败退,工会报刊也不例外。在新媒体冲击危机下,工会报刊既有挑战,也有机遇。唯有变革、创新,适应潮流发展,才能新生。在新媒体时代,从事工会报刊的新闻工作者,应当将新媒体引入到工作中,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延伸报道的触角,抓住更多读者群。借势新媒体,传统的工会报刊不断创新,保持工会报刊的活力,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10万+阅读量,把丢失的读者拉回来了,获得新生。
关键词 工会报刊;新媒体;挑战;新机遇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12-0050-02
1 工会报刊的危机
近年来,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移动阅读快速兴起。在北上广深的地铁和公交上,人手一部手机阅读是常见现象。在移动阅读的冲击下,国际上一些著名报刊停刊,国内纸媒也纷纷休刊停刊。2017年元旦,京城著名的《京华时报》也休刊转向新媒体。雪上加霜的是,近年来报刊的发行量和广告收入总体呈现下滑趋势,纸媒危机已然全面爆发。
工会报刊作为纸媒的一种,自然面临市场冲击不小,大多退守为工会机关报,但在微信等新媒体所带来的新的话语方式和新的互联网思维,给工会报刊带来了新的挑战。新媒体环境下,职工网民自主建立单位微信群,群内舆论环境复杂、话题多样,从生活到工作,从形式到内容都超出了传统媒体环境下的职工交流,这也导致工会报刊职工越来越不爱看,也使得工会报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读者老龄化,工会新闻影响力日趋下降。目前,工会报刊新闻报道影响力日趋下降,因为传统的纸张载体,读者更多只是老年读者,而青年群体基本不读纸质工会报刊,没有人阅读,自然造成影响力下降。早在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针对北京市场进行的调查显示,“北京地区阅读报纸的人群中,35岁以下的年轻读者已经有11.6%,由过去的经常阅读报纸转变为现在几乎不读报纸——他们已经习惯于从互联网上获取新闻及相关信息。而且,北京综合性报纸读者的平均年龄已超过41岁。”[1]如今,十多年过去了,在北京的地铁和公交上还在读报的读者几乎绝迹了。在大环境下,人们阅读方式已经改變,年轻人几乎不读纸质报纸,阅读纸质工会报刊者更少,工会报刊影响力下降趋势明显。
(2)网站止步电子版不前。顺应时代发展,全国各省市工会报刊开设了电子版。但也仅限于将报纸上的内容放过来,并无其他更新。目前,仅《工人日报》的中工网一家可以做到大量原创新闻,其他工会新闻网站更多是转载,原创极少。网站原创内容的减少,进一步导致读者不爱阅读工会新闻。
(3)工会新闻单向宣传较多。从工会报刊与读者互动看,目前全国各地工会报刊与读者互动的版面较少,甚至没有,与以前黄金时代一天数百个热线电话打爆成鲜明对比。很少有工会报刊开设编读往来栏目,读者投稿也不积极。读者有什么需求,工会报刊也并不真正清楚。
2 工会报刊的新机遇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微信等新媒体给工会报刊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借助开发手机新闻客户端App,《工人日报》《劳动报》等工会报刊又多了一种新闻载体,不仅可以及时推送新闻,还能与读者互动参与,利用新形式盘活了旧载体。
(1)互动性强。点对点即时传播是微信新媒体最直接的本质。单个人既可以是信息的接受方,也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接收方与传播者的身份互换仅仅在于按几下触摸屏即可。受众可以在接受信息后直接添加评论后转发,让更多的受众获取到传播的信息。这种信息交流的实时互动性,使得职工会员更加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激发参与热情,在自己的“朋友圈”或微信群内讨论、评论过程中得到对信息本身更深的理解与认同。工会报刊利用新媒体平台和职工互动,也让职工有了可以说话表达意愿的地方。
(2)传播迅速。微信作为新媒体的新星,最典型的功能就是即时通讯功能,具备传播速度快,传播内容个性化、人性化等特征。工会报刊通过即时推送新闻,可以让职工会员在第一时间关注到同一个宣传事件,职工会员通过自主转发、实时评论、群内互动等途径,使得事件的传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消息面,特别是职工会员中的部分“意见领袖”员工的参与评论转发,也会使得消息影响面得到相应的扩大,最大程度地保障了工会宣传信息的引导和激励。
(3)盘活旧载体。工会报刊旧的载体是报纸和杂志,借助新媒体手段,工会新闻延长了手臂,焕发了生机。
全国总工会宣教部和劳动报联合发布第46期“全国工会系统微信公众号排行榜”,“全国工会媒体榜”前三甲是劳动报、山西工人报、劳动午报。其中,山西工人报继进入前三后,再升一位,来到第二。该公众号还有两篇文章进入阅读数前十名,成为工会媒体的一大亮点。在阅读数排行榜中,有几篇文章凭借突出的地域特色成为阅读热点。甬工惠的《宁波13个露营好去处,挑个时间一起去看星星吧》,则精选了宁波周边的露营地,炎炎夏日,有户外避暑打算的可以参考。富士康工会的《【聚焦】舌尖上的富士康:揭秘中央大厨房》一文,小编深入龙华园区中央大厨房,还原了一个真实的《舌尖上的富士康》。
3 新媒体在工会报刊中的实践
新媒体时代到来,工会报刊纷纷在实践中摸索出适合自己的特点。借助新媒体形式,工会报刊发挥了“新闻+评论+深度报道”的优势,可通过深度报道,挖掘事件的起因、经过,用事实表达鲜明的态度,用评论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使受众享受到全方位信息服务的同时,更能引发深层次的思考,从而保持并吸引更多的读者。
(1)抓到“活鱼”。抓“活鱼”,指的是新闻报道中要鲜活,发现好新闻。但好新闻也需要好的形式来呈现。工会新媒体,承担了此职能。《工人日报》新媒体在栏目设置方面,微信账号主要推送时政热点、工会工作、社交职场等多方面的信息。例如,新媒体栏目主要推荐《工人日报》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的信息。专栏设置了职工天地、评论精华等小栏目。在宣传推广方面,《工人日报》采取微博大号推荐、媒体互相推广、线上和线下同时推广、活动推广等多种方法,推动“两微”影响力持续“升温”。
(2)增加读者黏性。在实践中,工会新媒体一改过去旧载体只有老年读者的面貌,吸引到了年轻读者的关注。近年来,全国各地工人报刊新媒体账号纷纷运营。工会新媒体立足工会又不唯工会,内容可以包罗万象,但万变不离其宗,还得是职工感兴趣的、与职工密切相关的,即围着职工转。工会报刊新媒体运营不仅为报纸增加了新的传播渠道,更重要的是,借助新的平台,提升报纸的知名度,增强受众黏性。
(3)参与感强。参与感强是微信新媒体的一个特点。工会报刊借助此特点,开设的工会新媒体账号纷纷与读者互动。《工人日报》每周日的“编读e时代”专栏,收录网友热评,吸引感兴趣的网友参与报纸采编。新旧媒体的融合给内容呈现带来了更多的可能和角度,值得进一步探索与尝试。只有让职工真正参与进来,让亲近工会媒体成为职工的一种生活习惯,工会新媒体才能拥有更多“铁杆粉”,从而树立品牌,更好地助推工会工作。
4 工会报刊运用新媒体进行创新
近年来,各工会报刊利用新媒体进行新闻报道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新闻影响力又逐步开始回升。
(1)工会报道也有“10万+”。工会报刊运用新媒体进行新闻报道创新后,拉回失去的读者,赢得“10万+”阅读量也不是难事。
上海《劳动报》在31期全国工会系统微信榜单中,名列前茅。其中18期占据榜首;诞生了8条“10万+”微信,解答了7000余名职工的劳权问题,并举办了13场线上线下粉丝互动活动,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2]。企业工会公众号也能获得10万+阅读量。上汽集团是目前国内产销规模最大的汽车企业,集团共有所属二三层次企业312家,从业人员总数达到21.8万人。在上汽,“上汽职工之家”的热度从几组数据中可见一斑:截至2016年年底,其粉丝量已达11.3万多,超过集团在沪总人数,发布文章總数达530余篇,累计阅读量超过456万人次[3]。经过3年来的上线运营,2017年3月24日,厦门市总工会微信公众号“厦门市总工会”的“粉丝”突破40万。据不完全统计,厦门职工总数约为170万,这也就意味着,每4名在厦职工中,就有一名微信公众号的“粉丝”[4]。
(2)签到积分、互动抽奖、交友联谊这些商业化自媒体轻车熟路的互动做法,也时常被拿来为工会报刊新媒体所用。在征文活动中,《山西工人报》公众微信号运用分享就抽奖的形式,扩大影响。
5 结论
没有压力,就没有发展。工会报刊在面临新媒体危机时,主动创新,变不利为有利,把握住了新媒体时代的脉搏,也就把握了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苏林森.新媒体环境下报纸如何留住年轻读者[J].中国报业,2007(7):56-58.
[2]周齐璇子.“劳动报新媒体之友”昨日正式成立[N].劳动报,2015-10-17.
[3]邓崎凡,钱培坚,潘萱.上汽职工之家“10万+”大号是如何炼成的?[N].工人日报,2016-12-29。
[4]吴铎思.工会的“温度”在互联网传播[N].工人日报,2017-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