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时代下的新闻议程设置
2017-07-29林芳
林芳
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播学院,广西南宁 530000
摘 要 如今的传播环境和过去不同,新媒体的崛起打破了传统媒体垄断的强势地位,议程设置功能也发生显著变化。由于网络匿名性,受众对于传播内容的选择不再完全受传播者影响,这就使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弱化。文章主要探讨在媒介融合时代下,从“议程设置”理论出发,探讨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在新闻选择和报道的过程中是否还起着重要作用,与过去传统媒体时代相比,又有哪些发展与变化。
关键词 议程设置;媒介融合;网络新闻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12-0018-02
1 媒介融合时代下的议程设置
议程设置是传播学领域的经典概论,1963年,伯纳德·科恩就提出了“在多数场合,媒介也许不能控制人们去想什么,但在引导人们怎么想时却惊人奏效”。这一经典论断为后来麦库姆斯和肖在美国大选期间提出“议程设置”概念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其核心论点在于:“大众媒介在为公众设置议程方面起着中心作用。”麦库姆斯和肖认为通过报道数量的强弱和话语倾向,媒介为各种“议题”赋予不同程度的显要性,进而影响或决定公众对相关议题的关注度。
新媒体时代与傳统媒体时代最大的不同在于受众地位的转变。互联网的飞速崛起打破了受众的被动局面,但也影响了媒体原本设置议程的功能。“草根”记者的出现弱化了传统媒介的话语权,网民们通过新媒体平台添加“议程”来影响主流媒体的议程设置进程。因此,媒体为追求新闻的时效性,热衷于抢头条、上热门,导致很多报道存在“盲点”,还未证实就已发布。
2 新闻议题的设置
议程设置理论假说最早由麦库姆斯和肖在1972年发表的《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提出的:“媒介报道什么,受众便注意什么,媒介越重视什么,受众越关注什么。”过去,传统媒体有强势的话语权,但新媒体加入后,大众传媒作为新闻信息唯一发布者的地位将逐步减弱,社会的热点事件往往由新媒体平台发出推动。
(1)网民的议程设置。2015年8月12日晚11点,天津港发生剧烈爆炸。当时,住在附近的居民用手机视频将爆炸的瞬间记录下来,紧接不久,微信朋友圈几乎被这一消息刷屏。第二天一早,电视、报纸等也都对此次爆炸进行了报道,但这次,人们最早了解新闻的途径已经转到自媒体平台。即使是传统媒体和官方的网络媒体,在后来的报道中,都采用了网友拍摄的爆炸视频作为第一现场资料,可见“草根”记者不仅能够发布新闻消息为社会议程添加新的议题,甚至可能对主流媒体产生影响。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网民在自己的博客、论坛上发贴,对他们了解到的新闻事件进行探讨并再次传播、转发,因此网民中诞生了不少“意见领袖”,影响社会群众的态度倾向,带动更多的人参与事件之中,将事件迅速推至高潮。2015年5月2日,民警在哈尔滨铁路局管内庆安站候车室安检口拦截旅客进站乘车时,一中年男子不听劝阻并抓住一名5岁儿童向执勤民警抛摔,抢走民警携带的警具并抢夺枪支,随后该男子被民警开枪击毙,这就是当时轰动一时的庆安枪击案。案件发生以后,与之相关的事件被一一牵扯进来,网友们又对“该不该开枪”“官员是否吃空饷”等问题开始了热烈讨论,事实的真相也在“倒逼”的过程中逐渐浮出水面。庆安事件中有不少的意见领袖的存在,他们大多是一些媒体人、网红等拥有较多粉丝量的微博大V。他们的意见主导了许多粉丝的观点言论。@新浪视频、@警察蜀黍海波、@老徐时评、@克里斯托夫·金等微博红人都对此事表态,经过他们的二次转发,庞大的粉丝群使新闻的影响力迅速扩大,成为“热搜”。网友们在这些微博底下的评论,随着事件真相的不断浮出而变化,但几乎呈现“一边倒”的态势,而且,态度的指向大致都是跟发文博主相一致。其实,网民的议程设置大多是自发的,在机缘巧合之下将新闻事件推向高潮,这是一种通过无意识行为产生的结果。
(2)媒介的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依然从“庆安枪击案”说起,新浪微博上,“新浪网中国网事”“人民日报”“京华时报”等作为话题主持人,设置了#庆安枪击案#(3 096.1万)#庆安枪击#(17.9万)#庆安枪击案真相#(24.3万)等多个相关话题,阅读量高达3 465.9万,以网络主流媒体为首的话题榜将新闻议程推向一个新高度。通常情况下,主流媒体的报道很容易得到大量其他主流媒体、商业媒体甚至是网络红人的转发,产生媒介共鸣现象。
虽然在新媒体时代,传播中的传授双方地位相对以前传统媒体时代更加自由灵活,受众看似能为社会添加新的议程,但是主流媒体话语权的影响力仍不可小觑。传统媒体纷纷在网络上开辟自己的平台,凭借较强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仍然是新闻议程的主要设置者。受众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掌握了更多的话语权,当他们感到疑惑时,不少人选择在网络发声,提出质疑,主流媒体为了能够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抢占头条,不得不先下手为强,但这样的新闻发布方式造成的后果往往是信息的遗漏、不准确甚至是假新闻。随着新闻被深入挖掘,事件真相不断逼近,媒体为完善原先的报道,不断的补充说明,通过大量的后续报道来弥补最初的遗漏和失误,在这过程中,主流媒体反复提及新闻事件,并且通过三番两次的修正无形中让新闻更加高频的出现在受众视野中。
3 新闻议程设置现状的应对策略
如今的传媒,降低了发布新闻的门槛,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沉默的螺旋效果,网民自由的发表观点,议程设置越来越依赖于“自下而上”的方式,也越来越多的影响了受众“怎么想”。
(1)提高新闻信息的真实性。网络媒体喜欢用一些惹人瞩目的标签作为标题吸引读者,比如“女司机”“暴打”等词汇,通过一些现场照、现场视频给受众一种“有图有真相”的感受,让受众不自觉的站队。随后,媒体的修正功能又不断对事件进行求真,在这过程中可能有意料之外的情况被挖掘出来,导致舆论升温,增加报道数量,来提高议题的显要性。从比较原始的博客到现在短小精悍的微博、微信,受众可以参与的媒介平台越来越多,这些平台的门槛普遍较低,操作容易上手,人人都能拥有一片自己的言论天地。
传统媒体时期,新闻来源多靠记者亲自采访,现在很大一部分新闻线索本身就来源于网络提供。在设置议程的同时确保新闻的价值和真实性,是媒体以及每个网民都应该遵循的原则。媒体和网民切忌“听风就是雨”,首先该做的是核实事件真实性,把握好细节的准确性。
(2)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积极作用。当参与话题和发布新闻的人越来越多后,新闻的消息就越来越杂乱无章,很多真实、有价值的信息被淹没,甚至滋生许多谣言。这些舆论的走向离不开关键的人物“意见领袖”。“意见领袖”可以是专家、学者、精英抑或是普通的“草根”,他们虽然角色不同,但影响力几乎是一致的,他们的一个观点,说的一句话,可能都会引发轩然大波,改变舆论走向,影响议程设置。拥有大量粉丝的意见领袖们可以算“一呼百应”,他们在对热点二次转发、评论时,不可盲目跟风。面对众多倾听者,应当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明辨是非,将舆论引向正确方向。尤其是官方大V、专家学者的微博,更应该承担起这份社会责任,体现出应有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为受众还原新闻真相。
(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我国的新闻媒体逐步走向网络时代,但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低门槛、匿名性等网络特质导致網络新闻和舆论的无序性。面临各种思潮在网络上相互碰撞局面,如果没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约束,主流媒体很容易失去公信力和权威性,新闻议程设置功能也将会弱化,失言失语;而缺少新闻专业素养的网民议程越来越泛滥,将会产生负面影响。针对此现象,政府应当构建合理的舆情监测机构和问责机制,在信息共享交流时,设置有社会价值的新闻议题,提高媒体和受众的判断力,构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借助及时有效便捷的网络平台,时刻关注着舆论的发展走势,随时调整好舆论走向,强化议程设置功能的积极影响,减少网民的非理性言论。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黄旦.新闻传播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3]甘露.浅析网络议程设置的特色[J].国际新闻界,2003(4):36-39.
[4]张萌,余芬芬.微博意见领袖对网络舆论的影响[J].新闻世界,2012(7):139-140.
[5]胡辰,李丹超.浅谈微博对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影响[J].新闻世界,2010(9):153-154.
[6]王平,谢耕耘.突发公共事件中微博意见领袖的实证研究——以“温州动车事故”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3):82-88.
[7]张健挺.网络暴力、信息自由与控制——传播速度的视角[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04-109.
[8]麦克斯韦尔-麦考姆斯,郭镇之,邓理峰.议程设置理论概览:过去,现在与未来[J].新闻大学,2007(3):5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