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校园危机事件识别与干预的几点思考

2017-07-29梁云珍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20期
关键词:干预措施

梁云珍

〔摘要〕近年来校园危机事件频发,如何有效应对校园危机事件的发生,不仅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同时也是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高度关注的问题。我就校园危机的概念界定、产生原因、具体表现和特点等方面解释校园危机现象,进而从加强危机干预意识,建立危机干预预防系统,成立危机干预教师队伍和重视危机干预效果评估等四个方面提出校园危机干预措施的几点看法,以便改进中小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工作的有效性。

〔关键词〕校园心理危机;原因;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20-0062-03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因心理问题导致的自杀事件时有发生,在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中所占比例也在不断上升。因此,如何有效识别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预防中小学生自杀行为的发生,不仅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同时也是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高度关注的问题。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于2014年8月下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工作的通知》(浙教办教科[2014]66号),2015年3月,又下发《关于全面建立中小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制度的通知》(浙教办教科[2015]24号),要求全省中小学全面建立校园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体系,根据识别结果建立校园心理危机预警库,并对不同程度心理危机的学生分别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最大限度地预防校园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1]。

我作为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的一分子,根据自己以往积累的一些经验和实践,针对校园危机事件的干预措施与方法,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心理危机的界定

正常情况下,个体和环境总是处在一种动态平衡中,当个体面临沉重打击或突如其来的变故,却又无法逃避,也无法应用个人的心理资源和以往的应对策略进行调节时,个体就会陷入紧张、焦虑、烦躁、抑郁甚至不能自控的心理失衡状态。如果这种失衡状态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缓解,个体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就会出现功能性失调,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时就会产生心理危机,即出现自我失控、精神失常、行为错乱,随时可能发生危险、产生危难的心理状态[2]。青少年时期是个体生理和心理发生急剧变化的特殊时期,他们的身体发育进入一生中发展最快的阶段,伴随生理的急剧变化,心理方面也发生着显著的改变。这个时期的青少年不断打破自身的心理平衡,并寻找新的行为标准以满足自己真正成为成人的需要。但是由于他们的心理水平有限,加上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让他们很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危机,从而导致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功能严重失调,影响他们的学习与生活,更为甚者会出现自杀、他杀以及侵害他人的暴力行为,从而给家庭和社会带来难以磨灭的伤痛。

二、校园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

校园产生心理危机的原因是很复杂的,既有遗传和先天因素的影响,也有家庭、学校教育环境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包括个体的人格特征等许多内在因素的影响。校园心理危机可能是由突发事件引起,也可能是由一系列事件的日积月累所造成。其中引起校园心理危机的主要事件或直接原因有:突然失去亲人或朋友;与朋友关系破裂;恋爱关系破裂或者求爱遭拒;失去爱物;重要考试失败;成绩、 奖励等重要需要的疏远、丧失;家庭经济条件差造成的较大心理压力;不能及时疏泄心理压力而造成的极度惶恐与压抑;现实与理想的冲突而产生的巨大落差;对教学、 管理的极度不满;急性伤残或严重疾病;升学受阻或进重点班不成,或遭遇其他失败;严重的自然灾害,如火灾、洪水、地震等等。

三、校园心理危机的特点

校园中的主要人群是青少年,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心理危机也表现出独特性,具体特点表现如下。

(一)危机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危机的普遍性是指每一位青少年都有可能遭遇到心理危机,绝对幸免心理危机的人是极少的。危机的特殊性是指面对同样的情境,有些人能够自我战胜危机,而另有一些人则不能自我战胜,需要通过他人的救助或干预方能战胜危机。

(二)危机的累加性

很多时候青少年的心理危机不是突然就出现的,都不是“一朝突变” 的结果,而是往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累积,在“渐进” 的基础上有层次地逐步劣变的,都有一个由“简单” 起因经“频繁”而累积,由不断量变而引致质变的“趋进” 过程。

(三)危机的复杂性

青少年的心理危机是复杂的心态表现,它就像一张网,往往是个体微观生活小环境与社会生活大环境相互交错的产物。青少年极容易形成困扰性或逆反性心理冲突,一旦受到外来不良刺激的重创,埋藏在他们灵魂深处 的迷惘、误解、困惑等就会突显出来,演化成为危机。一旦危机出现,对于心智还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又会滋生出更多相关复杂的心理问题。

(四)危机解决的困难性

当青少年处于危机状态时,其可供利用的心理能量和社会资源会降到最低点,有些深陷危机的青少年往往会拒绝帮助,甚至拒绝生存与成长[3]。危机干预者要帮助处于危机中的个体迅速建立起新的平衡,恢复常态而免于精神崩溃、行为失常,难度很大。尽管可用的心理学方法很多,但无论哪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很难在短期内产生显效。

(五)危機与转机的并存性

危机可能导致青少年严重的病态或过激行为,同时危机中又潜伏着一个人发展的机会。正所谓: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心理危机带来的痛苦和焦虑,如妙于开窍,引导得法往往能迫使青少年积极寻求帮助、 努力应对并战胜危机,这个过程就增强了他们应对危机和处理危机的能力,从而危机就转化成为了个体成长的契机。

四、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几点思考

学校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一项重要的课题,依赖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认真落实以及每位教师的积极参与。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不仅仅是危机事件发生后,对于学校领导层灵活应变的考验,更是对于学校心理干预机制是否完善,是否在平时的工作中将危机干预工作落到实处的检验。具体说来,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完善学校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第一,加强危机干预意识,建立健全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体系。

校园是人群高度密集的地方,心理危机无处不在,校园危机干预工作者以及学校广大教育工作者,要警钟长鸣,时刻确立起明确的危机干预意识。所谓危机干预就是时刻为处于困境、遭遇挫折而自身又无力解决,或者已出现过激行为的个体提供支持和帮助,使他们恢复到危机前的心理平衡状态。阿德勒瑞等人认为危机干预的最低目标是在心理上帮助当事人解决危机,使其功能恢复到危机前水平;最高目标是提高当事人的心理平衡水平,使其高于危机前的水平。

只有比较完备的预案干预系统,才能做到有备无患,才能有条不紊地处理危机。一个完整的预案干预系统,不仅包括危机的一般预案,而且还应当有危机的预防教育。通过学校的培训和普及可以使教师、学生,甚至家长深化对心理危机的认识;树立危机干预的意识;增强危机干预的鉴别能力;提高学生的危机应对技巧、危机耐受力和危机免疫力等,这对于避免危机的发生作用重大。建立心理危机预案干预系统,需要预先关注的人群主要有:家庭经济特困的学生;长期患有严重生理或者心理疾病的学生;家族中有自杀史或有自杀倾向的学生;性格内向孤僻,缺乏社会支持的学生;经常出现情绪困扰,行为异常的学生;长期学习压力过大,学习困难很多的学生;失恋后长期不能摆脱失落情绪的学生;人际关系失调后出现心理与行为异常的学生等,并注意在平时多给予他们心理支持和必要的物质性帮助[4]。

第二,以预防为主,加强教师、家长的培训和学生的学习,并重视对学生的生命教育。

(1)健全心理档案建设和心理委员制度——搭建有效的朋辈支持系统

在与中小学生自杀相关的三大要素中,最难识别的就是中小学生的重大事件。因为同一事件对于不同的个体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意义,这与个体的支持系统以及个体特质都是密切相关的。因此,要识别个体的重大事件需要进一步了解其背后的支持系统与个体特质,建立动静态相结合的识别体系。在静态识别体系方面,各学校应全面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将心理档案纳入学生的入学档案,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以及家庭关系(支持系统),以及曾患有的身体与心理疾病(个体特质)。

完善心理委员制度。班级心理委员相比于班主任,可以与学生保持更多的接触。相关调查发现,中小学生在遇到心理困扰时更愿意向学生同伴求助。因此,学校要建立心理委员制度,并通过培训帮助心理委员掌握一定的沟通与助人技巧,同时建议心理委员与心理高危学生保持密切接触,特别是在春季、新学期开学、重要考试前后等重点时段应密切关注心理高危学生的情绪和行为,及时向班主任汇报。班主任在接到汇报后应及时会同专兼职心理教师及学校领导对心理高危学生及时进行评估,尽早开展心理危机干预,最大限度地预防极端事件的发生。

(2)大力推进班主任队伍的培养——搭建有效的学校支持系统

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对学生各方面情况是最了解的,应成为心理危机预防工作的第一道防线。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尚有许多中小学班主任并未对心理危机的识别与预防工作给予足够的关注,仍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别是心理危机的识别与预防工作视为学校专兼职心理教师的工作,而未意识到,对于学校心理危机的识别与预防工作而言,班主任实际上是第一道防线,也是最有力的一道防线。

(3)大力推进中小学亲子辅导工作——搭建有效的家庭支持系统

从目前来看,不良的亲子关系是中小学自杀事件的主要诱因[5]。浙江省教育厅校安处2015年全省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隐患排查分析报告也发现,中小学生的自杀事件多数发生在单亲家庭、重组家庭以及对学生特别溺爱或特别放纵的家庭。因此,为有效预防中小学生的心理危机事件,学校应高度重视亲子关系的辅导,通过家长学校等方式,引导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为学生提供强有力的家庭心理支持。

第三,建设一支心理危机干预的专业队伍。

个体在遭遇重大事件后是否会最终采取自杀等极端行为,除了与个体的心理支持系统有关,还与个体的心理与性格相关。而识别个体的心理与性格异常显然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需要由专业队伍来承担,或获得专业队伍的支持。因此,在中小学生的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中还需要特别关注对中小学生心理与性格异常的识别与干预能力的提升。

第四,建立危机干预效果评估系统。

干预效果的事后评估,是指在对心理危机当事人的短期危机干预完成后,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对当事人进行必要的监护和追踪观察,确保心理危机当事人能够完全地走出困境,重新获得面对现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心理危机处理后要有适当的抚慰和成长教育,使青少年能化危机为转机,化转机为成长的契机,并使他们从危机中学到有效的自我调节和心理保健方法。

总之,校园心理危机干预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运作需要全社会、 各方面支持系统的共同努力。学校是心理危机干预最直接和最关键的支持系统,但家庭和社会也是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要使得青少年真正走出心理危机的困境,必须依靠学校、家庭以及全社会支持系统的“共生效应”。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全面建立中小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制度的通知[EB/OL].(2015). http://www.zjedusri.com.cn/.

[2]方潤领,吕路线,张玉娟,张建宏.伴有自杀行为抑郁症患者心理社会因素的对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4):255-256.

[3]刘连忠,肖水源.自杀未遂者的随访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04):253-256.

[4]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应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4(2):98-100.

[5]高鸿云,吴增强,邓伟等.上海市中小学生自杀行为及心理社会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7,2(1):32-37.

(作者单位:浙江省德清县禹越镇初级中学,湖州,313200。该学校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理事单位)

编辑/杜文姬 终校/于 洪

猜你喜欢

干预措施
妊娠高血压疾病的相关因素临床分析
96例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心理治疗体会
我国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影响因素与干预措施研究
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应急护理干预措施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生强迫症现状分析与干预措施探讨
高职生网络依赖的不良症状与干预措施分析
出生缺陷危险因素分析及干预研究
影响高血压患者服药的因素分析及干预措施
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反应的有效干预措施
育龄妇女避孕意识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