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信中找寻温暖的人文情怀
2017-07-29张昕
张昕
【摘 要】一封封尘封已久的书信以及背后一段段感人的故事,通过记者的采访见诸报端,不但给广大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引起大众对家书文化的兴趣。
【关键词】征集 传统文化 媒体影响力
发现书信之美
在《两地书》每期特刊里,一封封书信是最大的亮点。今年春节前夕,《两地书》推出“望年”特刊。“望年”中,既有清末晋商韩荣章写给母亲的家书,也有上世纪20年代,河南人衡維屏写给胞兄衡维权的信,还有上世纪90年代,到上海出差的抚顺人庄严给还在读幼儿园的女儿画出的信。各种不同类型的书信呈现在版面上,使读者能够最直观地感受家书之美。
在报道组征集的各类家书中,庄严的那封“画信”最特别。这封信几乎全部由数字、图画构成,看上去犹如“天书”,但庄严的女儿却看懂了。如今,庄严的女儿早已成家立业,但仍仔细收藏着父亲26年前写给自己的信。很多读者被信的形式和内容打动,更为浓浓的父女情感动。征集线索让人感动
每期特刊,总有几封信令人难忘。
今年年初,在征集家书过程中,记者接到大连读者曲培松的电话。在交谈过程中,曲培松几度哽咽,她说自己家里有两封38年前她的男友、后来的丈夫丁长山在沈阳出差期间写给她的信。当时,对越自卫反击战刚刚打响,已经复员在大连工作的丁长山希望报名重返部队,为国效力。丁长山几个月前刚刚去世,曲培松希望能把丈夫的信永远保存下来。在曲培松家,记者看到那封已经泛黄的信。信中,丁长山表达了“如果战死在沙场,那也就完成了我的一生,为国捐躯,责无旁贷”的决心。这篇家书故事刊登后,报道组收到很多反馈,不少人被丁长山那一代人的爱国情怀所打动。曲培松也专门给记者发信息说:“感谢你把信中最好的、最灿烂的一面展现给读者,你们的报道在我身边引起波澜、好评、感叹、怀念!外甥说,最好的纪念方式是等到孩子们都长大了,一定去给他们看看这篇报道。我很欣慰,长山永远是我的骄傲。”
“致她”特刊中,阜新女警邰菲的家书故事更加震撼人心。邰菲的父亲邰德刚多年前因与歹徒搏斗光荣牺牲,其后,邰菲和姐姐邰慧每年都给父亲写信表达思念之情。为了继承父亲的遗志,邰菲上了警校,毕业后也当上了一线刑警。给父亲的信是没有收信人地址的信,邰菲在邮编的位置写下“521521”,谐音是“我爱你”。后来,为了走出失去父亲的阴影,邰菲和姐姐在父亲墓前烧掉了所有的信,只保留了最后的一封。这最后的一封信被刊登在辽宁日报上,许多读者都被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浓浓亲情所感动。这就是家书的独特魅力,是微信等现代通信工具所无法替代的。
让更多的人拿起笔来
《两地书》策划让许多读者回归传统文化,重新拿起笔来,尝试用文字来表达亲情、友情。
丹东市环卫女工赵玉清从未写过信,但因为接受《两地书》采访,她非常认真地给丈夫写了人生中的第一封信。因为她深知,自己之所以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成绩,一直默默支持自己的丈夫功不可没。平日早班吃不上饭,丈夫上班路上特意把自行车拐到垃圾场,把暖暖的盒饭塞到她手里;除夕之夜,丈夫总是带着打扫工具,和她一起清洁爆竹垃圾……赵玉清说,她一边写信一边回想与丈夫间的点点滴滴,不知不觉就写了两页纸。写在信纸上的每一句话,既是当面很难讲出口的,也是微信的只言片语不能尽述的。这次写信的体验,让赵玉清对家书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写给孩子”特刊专门邀请几十位家长为孩子写信。笔者发现,无论学历高低,无论家庭条件如何,每位家长的信都情感真挚,感人至深。他们把信作为儿童节礼物送给孩子,不但让孩子度过了一个难忘又特别的节日,也让自己的情感得到了沉淀。
云中喜有锦书来。希望《两地书》策划能唤起更多人对家书文化的关注,使更多的人成为守护和传承家书文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