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选科过程透视高考改革背景下中学生涯教育的重点

2017-07-29李婷婷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21期
关键词:选科生涯教育高考改革

李婷婷

〔摘要〕北京市高考改革方案的突出特征是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性,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化选择和个性化发展的机会。生涯规划教育被认为是落实学生选择权的最可靠的途径。选科过程完整是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环节,完整地展示了中学生认识自我、探索环境、实现生涯决策的全过程,浓缩了生涯规划教育的重点。因此,北京十二中将选科过程作为生涯教育的切入点,调查学生科目选择的意向和特征,分析影响学生科目选择的因素,总结学生在选择中存在的问题,为高考改革背景下的生涯教育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生涯教育;选科;高考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21-0026-05

一、研究背景

2014 年,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新一轮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正式拉开帷幕。2016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为贯彻落实《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及教育部等部委相关配套文件精神,组织制定了《北京市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深化统一高考考试科目改革,从2020年起,参加本科院校招生录取的考生的高考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三门统一高考成绩和考生选考的三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构成。统一高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三门,不分文理科,每门科目满分150分,总分450分。选考科目是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门中选择三门,每门科目满分100分,总分满分值为750分,作为高等院校录取的基本依据。从理论上讲,“6选3”的选考模式下,学生的选择会出现20种学科组合,为学生依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认知特长、专业方向自行选择学习科目,尤其是为选择横跨不同学习范畴的科目组合提供了保障。文理科目兼修,有助于消除文理分科带来的二元化弊端,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整体性得到保障,自身素质也将得到多元化的发展。

同时,改革普通本科院校招生录取模式,高等院校可根据办学特色和定位,以及不同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中,分专业(类)自主提出选考科目范围,但最多不超过三门,提前向社会公布。考生满足选考科目其中任何一门,即符合报考条件。对于没有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高等院校,考生在报考该校时无科目限制。学生和高校的双向选择,学校和专业双重录取的考试招生机制能在更大限度上把选择权交给学生,有助于其发现专业倾向,合理规划学习及发展方向,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挖掘学习潜能,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高考新政策的突出特征是赋予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性,给予学生自主选择和个性化发展的机会。生涯规划教育被认为是落实学生选择权的最可靠的途径,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6选3”的科目选择过程,完整地展示了中学生认识自我、探索环境、实现生涯决策的全过程,浓缩了生涯规划教育的重点。选科中暴露的问題也即高中生生涯规划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反映了中学生涯规划的薄弱点。因此,北京十二中将选科过程作为切入点,透视高考改革背景下生涯教育的重点。

二、研究方法

(一)问卷设计

本次调查采用自编问卷《北京市普通高中选科能力调查问卷》,参考了高考改革试点地区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总结,调查中学生的选科特点,分析影响选科的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以及高考改革背景下学生对生涯规划教育的新需求。

(二)抽样设计

采用分层取样和整群取样的方法,兼顾文理学科和各个能力层次和不同的班级特点,选取我校2015级(5个班)和2016级(5个班)高中生及2017级(4个班)准高中生参与“北京市普通高中学生选课调查”。调查使用纸笔测验的形式,时间为30分钟,由老师按照标准的指导语统一指导填写,强调此次调查为针对2020年新高考的模拟调查,不会影响到目前的学习和考试,请学生根据自身高中学习的经验,真实有效作答。

三、研究结果

(一)基本情况

此次共抽取493人参与调查,其中男生206人,约占总人数的42%,女生287人,约占总人数的58%。2015级169人(男生68人,女生101人),2016级190人(男生75人,女生115人),2017级134人(男生63人,女生71人),男女比例基本符合我校实际情况。按照学生对成绩的自我评价的结果,成绩优秀者占总人数的10%左右,成绩较好和不理想的各占总人数约25%,成绩中等的占总人数的40%左右,兼顾各个能力层次的学生,保证结果的代表性。

除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外,学生最喜欢的三科,按照选择人数排名如图1所示。2015级学生对各科的喜好相对均衡,相对来说,2017级学生对于不同的学科的爱好差异较大。这一结果为后续分析提供了依据。

(二)选课情况

1.科目选择的特点

学生对于“假如你参加6选3高考,即除语文、数学、外语三科外,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科中选择3科作为高考科目,你的选课意向分别是什么”的回答结果,与前题最喜欢的学科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初步证明,学生对于科目的爱好程度,对于选科会有影响。

对比三个年级的学生的选科结果,发现2015级选择的结果最平衡,各个学科的选择人数比例差异不大,且与2016级的选科结果差异并不明显,选择地理和化学的人数最多,选择生物和政治的人最少,物理、历史的选择人数中等。但是,2017级的学生在不同学科上的人数有很大差异,选择人数最多的物理和选择人数最少的政治学科差异高达60%,选择化学和生物学科的人数大量增加,选择地理和政治学科的人数减少。总的来说,2017级学生更加倾向于选择物理、化学、生物这些传统理科作为高考科目,表现出传统的理科倾向,而且选择的人数比例远高于选择政治、历史、地理学科的人数比例。

通过交叉分析发现,学生选科受到性别的影响。男生选择物理(73%)、化学(68%)、地理(53%)的人数比例最高,女生选择化学(68%)、物理(52%)、生物(51%)、地理(51%)的人数比例最高。学生的选科结果与能力层次也有关系,成绩优秀的群体绝大多数倾向于选择化学、物理、生物三门传统理科,成绩较好和中等的群体,较多选择化学、物理、地理,成绩不理想的群体则会选择化学、地理、历史。由此可见,打破文理分科的局面,有助于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科目。

三个科目的组合的结果中,2015级选择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地理-物理-化学的人数最多,约占总人数的51%,有三个组合选择人数低于1%。2016级选择地理-物理-化学、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占总人数的52%,有两个选择人数低于1%。2017级选择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物理-化学、历史-物理-化学的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57%,有5个组合低于1%。2017级选择科目更加集中,选择包含传统理科项目的学科组合更多,文科项目中更喜欢选择历史作为搭配学科。

“上述高考科目的选择,你的确信程度如何”这一的问题的调查结果反映出,2017级,也就是面临新高考改革的第一批学生在做出选择时确信程度明显较低。

2.影响选科的因素的分析

在影响学生选择科目的因素中,包含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学生的选择既要考虑个人的现状,也要考虑未来的发展。总的来说,影响选择的主要因素在于个人因素(个人的兴趣爱好、以后学好该学科的信心、现在该学科的成绩优势),其次是考虑到升学和就业等社会因素(对以后生活有用、填报大学专业时选择面更广、与大学想学的专业相关),最后考虑到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总的来说,中学生具备一定的独立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

具体分析不同意向时发现,在选择第一意向学科的时候,学生无论选择哪一学科都会依次保证自己的兴趣、优势、潜力,紧接着会考虑与将来报考专业和就业、生活的相关性;选择第二、三意向学科的时候,大多数学科还是优先保证兴趣,但对以后学习该学科的信心优先于现有在该学科上的成绩优势,同时也开始考虑将来大学的专业选择和生活就业前景,最明显的差异是开始越来越多地考虑该学科在填报大学专业和学校时的作用。在第三意向上,家长的建议的影响开始显现,同时学校的影响也开始凸显,主要表现为学校该科目的教学成效显著成为选择该科目的原因,还有一些选择上的权衡,例如,选择该学科的人数不多、压力小等。

3.专业选择及其影响因素

当要求学生在普通高等院校所设专业大类中,根据意向程度选择前3项时,对理学(45.48%)、经济学(39.44%)、医学(34.57%)的選择人数最多。选择人数最少两项是哲学(10.67%)和农学(3.487%)。具体分析发现,第一意向的专业人数选择差异最大,理学、经济学、医学的选择人数明显多于其他学科,第二、三意向的学科呈现均衡选择的趋势。

将科目选择和专业选择结果进行交叉分析,结果发现还存在一定量的学科-专业选择不匹配的现象。例如,典型的选择政治-历史-地理的学科组合的学生也会选择理学和工学;选择物理-化学-生物的学科组合的学生也会选择艺术、哲学、教育学等专业。由于高等院校招生选考科目范围还未公布,目前难以预测学科组合与专业之间的匹配程度,但是学科选择上应有一定的预见性,避免明显的失误带来选择上的偏差。

对于三个意向专业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专业选择上,学生会综合考虑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将现状和将来有机结合起来。例如,选择经济学专业多数出于发展前景好,社会地位高、待遇好、就业形势好等因素。第一意向专业的选择多是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从小以来的理想这两个因素,其次考虑自己在该专业上的学习能力,考虑个人的因素多于社会因素。第二、三意向专业的选择,学生开始越来越多考虑专业的发展前景、社会地位、就业形势等,个人因素的比重相对下降。

4.开放性调查结果

根据学生在校的学习体会,开放性地收集学生对于选考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对结果进行关键词的提取,整理结果如下。

(1)对改革能否减负持迟疑态度。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直通高考,且文理不分科,意味着学生考试压力提前,高考战线可能从高三一年拉长为高中三年;考试次数增多增加了备考负担,对于第一次考试发挥失常的学生来说,意味着第二次考试还将承担更大的心理负担。

(2)对影响选科的因素不够了解。在选择的过程中,学生最重要的依据应是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尤其是在每个学科上的优势。除了认识自己之外,学生还亟须了解高中阶段每一学科的内容和难度,了解大学专业和高中学科的匹配关系,了解大学专业设置和未来的就业环境。

(3)各个因素之间的矛盾如何处理。自己的兴趣和优势的矛盾如何处理,各个学科均衡之下如何取舍,个人意愿与家长意愿的冲突时如何选择,个人现状与未来发展之间冲突时如何解决,也是学生关注的问题。

(4)如何避免选择偏差带来的影响。学生根据自身经验,提出了在选科上可能会出现的偏差,例如,文理分科思维定式会使一部分学生依旧选择全文或全理的组合,选科之后会使偏科现象加剧,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引时盲目选择。

(5)如何保持稳定的心态。学生也十分关注选科前后的心理状况,作为改革后的第一批学生,对新形势的焦虑,各学科不知道选什么时的迷茫和纠结,选科过程中受同伴的影响而从众,选科之后信心不足时动摇甚至反悔等问题,都需要专业的引导。

(6)教学工作如何调整。有一部分学生提出,选科之后会对教学工作产生影响,例如走班教学的效率如何保障,不同选科组合考试评价标准如何统一,考前复习如何组织等,以及高考和会考的考试标准如何做区分等问题。

四、生涯规划教育的重点

(一)学生自主选择能力有待提高

高考改革的本意是通过高考改革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关注社会,科学地寻找未来学业方向。然而,学业指导、生涯规划指导的缺失,使得学生难以处理选科中的各种矛盾和偏差。开放性调查中很多学生直接反饋不知道选什么,希望校方及任课教师能提供选科指导,帮助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及擅长的学科。

(二)选考理念尚不清晰

由于受传统能力测验观的长期影响,多数情况下,学生接受的是以语言能力、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单一的智力评价排序体系,最终,学生也往往以考试成绩作为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评价的重要来源。学生应学习多元智能理论的理念,了解自己,认识自我,充分地挖掘和开发潜能,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身的生涯发展道路。同时,学生在行使选择权的过程也应注意,由于学业水平考试的成绩将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学生和家长会把容易获取高分数的学科确定为高考科目,因而应避免功利心态可能导致选科集中的现象,以保证改革培养学生兴趣专长的目标得以落实。

(三)学生学习状态尚未实现转型

选科模式会给学校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带来巨大冲击,走班教学、小班研讨、个性课表、导师制度等会应运而生,彻底改变学生以往被动的学习状态,这就要求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为自己寻求个性化、科学化的学习方式。但是,有部分学生选科是为了选择而选择,还未充分意识到兴趣和自我效能感带来的学习的内驱力,长期被动化、制度性的学习生活也使得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规划和自主的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状态还未发生转变。

(四)学生会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

赋予学生自主选择权的高考改革,使得长期处在被安排、被规定学业生活中的学生出现了选择焦虑。因改革带来的不确定因素,会使很多学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茫然与焦虑,强大的不确定感让他们对未来产生恐惧和担心,学生选科前后的心理状况也会出现较大起伏,需要心理调适过程。

五、对生涯教育的启发

日本学者松井范惇认为学生为顺利实现“自由选择”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有足够多的可能选择的项目;第二,选择者具有选择最佳项目的能力。也就是说,学校应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与之相适应的选择空间,学生自身也应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提高自主选择能力[1]。

生涯教育同样需要以学校课程作为主要载体,开课形式可以必修课和选修课为主,同时将自主规划的生涯理念渗透到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课程内容应尽量化抽象为具体,课程形式应尽可能多样化,课程目标应包含认识自我认识课程、自主管理课程、环境探索课程。自我认识课程指导学生认识自己的能力、兴趣、性格、价值观等,不仅传授自我认识的知识和技能,也传递积极认识自我的理念,帮助学生构建完整而统一的自我认识。自主管理课程目标在于传授学生在目标、时间、人际、学业等方面的管理技巧,是以传授方法为主导的课程。学生接受此类指导,可以在以后面临类似问题时,恰当地处理各种矛盾和冲突。环境探索课程下,为学生提供体验服务,包括对大学专业的了解、社会实践、岗位实习、行业专家讲座、优秀毕业生交流、杰出生涯人物访谈等形式,让学生全方位体验外部环境,在头脑中形成初步的生涯方向。

每一位教师都是学生生涯道路上的引路人,都或多或少承担了一定的生涯教育职责,教师应转变观念,探索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学习能力、选择能力、探究能力等都纳入考核标准。同时,也应提高学业指导的能力,引导学生了解大学学科门类和社会职业门类并尝试自主规划职业生涯,帮助学生了解高校专业设置和专业发展前景。

学校还可以广泛引进校外资源,充分开发家长资源,为生涯规划教育搭建资源平台,向家长和社会宣传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内容、方法等,使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到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中来,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涯教育环境。

综上所述,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中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必将逐渐从局部的、片面的试验性教育演变为学校教育的常态,更好地帮助高中生架起现在与未来之间的一道生涯彩虹。

参考文献

[1]陈巍.中国大学生职业可能自我研究述评[J].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4, 2(9): 12-15.

猜你喜欢

选科生涯教育高考改革
生涯规划背景下高中生如何选科浅析
生涯规划背景下高中生如何选科浅析
高一严禁选科分班
新高考综合改革下选科走班的思考
校园心理剧在中学生涯教育中的应用的案例分析
强机制 重课堂 多践行
且行且思考
美国化学课堂多样化学习评价方式带来的新思路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高考双轨制改革的意义及难点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