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涯指导课程:校外实习对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影响

2017-07-29朱倩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21期

朱倩雨

〔摘要〕本研究通过测量高一和高二学生参加校外实习前后的生涯适应力水平(高二年级学生已参与一学期的生涯指导课程,高一年级尚未参与此课程),发现,高二年级生涯适应力中的“关注”和“自信”维度显著提高,而高一年级的学生前后测没有显著性的变化。由此可见,校外实践的效果需要以生涯指导课程为依托。

〔关键词〕生涯适应力;校外探索;生涯实践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21-0011-04

一、引言

Super[1]于1957年提出生涯是一个人终生经历的所有职位的整个历程。之后,Super又进一步补充,认为生涯是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和历程,它统合了人一生中的各自职业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

根据Super提出的生涯发展阶段,高中生正处于生涯探索阶段(15~24岁),该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使自身的职业偏好具体化、特定化,并实现职业偏好。這一阶段包括试探期、过渡期和试验并稍作承诺期。在此之后,对于职业生涯探索的研究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大多数学者在研究中发现,个体的职业生涯探索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寻求职业目标的单一的过程,其中还会伴随着个体对于自身能力的发现、了解和完善。由此,有学者从个体的适应及终身发展角度出发,将生涯探索定义为,个体具有探索自我和环境的内在动力,在内在动力的驱使下,会对同自身和自身职业发展相关的外在环境进行深入探索,进而形成一定的职业技能,形成对于职业的情感体验和认知[2-3]。对中学生而言,职业探索往往意味着发展自己更多的特殊才能和擅长领域,在逐步加深自我了解的基础上做出文理分科选择、大学专业选择或尽早开始工作的决定,并且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机会,加深对职业定义的了解,不断培养独立选择学习课程和发展空间的能力。这一探索是未来职业选择的关键,而且这一时期的生涯适应力水平为其未来职业选择提供重要的准备和奠定基础[4]。如果此时其生涯适应力水平未达到相应发展水平,则很可能为其将来的职业选择埋下隐患。而且高中生对职业的探索是零散的,往往需要更多的辅导与支持。

因此在高中阶段开展生涯教育显得格外重要。

(一)生涯适应力

最初,Super和Knasel[5]将生涯适应力(career adaptability)定义为:应对工作改变和工作环境的准备性。Pratzner 和 Ashley[6]则将生涯适应力这一术语界定为“适应工作需求以及变换工作以适应个人需求的能力”,这一界定意味着个体需要根据条件变化进行调整,也包括改变条件以应对变化。之后,Savickas[7]基于Super生活广度——生活空间的这一建构,认为生涯适应力是个体对生涯角色加以整合的核心能力,即“个体对可预测的生涯任务、所参与的生涯角色及不可预测的生涯问题的应对准备能力”,认为生涯适应力由三个维度构成,分别为计划性态度、自我与环境的探索和适应性决策。

Savickas[8]后来对生涯适应力的理论建构又做了进一步的修正和完善,提出了更为完整的建构模式(见表1),他认为个体生涯适应力的发展是沿着四个维度进行的,分别为生涯关注 (career concern)、生涯好奇(career curiosity)、生涯自信(career confidence)和生涯控制(career control)。每个维度都有一个核心问题需要个体做出回答。Savickas认为,生涯关注能够协助个体确立未来,生涯好奇能够推动个体探索职业和可能自我,生涯自信能促使个体构建完美的未来并克服困难,而生涯控制则能使个体拥有选择未来的权利[9]。

(二)我国高中阶段生涯教育校外实践现状

生涯教育最早由Marland提出。Marland认为生涯教育应该是针对全体公民的教育,应该贯穿个体生命的全过程,形成终身化教育。也就是说,在实际的生涯教育操作中,不能将生涯教育局限于对未来职业的规划,而是要将其作为促进个体未来发展的一系列过程。

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正式启动,全国各地都意识到生涯发展的重要性,也正在积极推进高中生涯发展教育,但是各地生涯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生涯发展路线不一。因而,目前中学的生涯教育存在目标不明确、方法待考证、效果不明朗等问题。从现有的文献和经验交流来看,有的以生涯课程为主,有的学校以主题活动、外出参观为主。

根据Super的生涯发展理论,中学阶段是生涯发展重要的探索期。在此时期,学生需要做出对职业世界的探索,亟须大致了解专业和职业,为高考志愿的填报提供依据。

本研究试图探究校外实习对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影响,即校外实习是否能够促进学生的生涯适应力。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来自乌鲁木齐市某中学的99名学生参加了本研究,其中高一年级63人,平均年龄为15.50±0.60岁,高二年级36人,平均年龄为16.22±0.54岁。参与研究的高二年级学生均已参加了一学期的生涯发展课程,高一年级学生未参加生涯发展课程。

(二)测量工具

生涯适应力量表由Savickas 和Porfeli编制,该量表五点计分,共24题,分为生涯关注(concern)、生涯控制(control)、生涯好奇(curiostity)和生涯自信(confidence)四个维度。

(三)实验过程

高二年级36名学生已经参加过生涯指导课程,高一年级63名学生未参加该课程。在寒假放假前分别给高一和高二年级学生进行生涯适应力测评。前测后,要求他们在寒假期间去实习单位完成三天的寒假社会实践,拍摄工作照片,完成社会实践单。寒假结束后的第一周内,用生涯适应力量表进行后测。

(四)统计方法

本研究使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分析

(一)高一、高二年级前后测适应力描述性统计

高一年级学生,在生涯适应力方面,“关注”和“控制”两个维度的后测分数高于前测,“好奇”和“自信”两个维度的前测分数高于后测分数,见表2。高二年级学生,在生涯适应力方面,四个维度的后测分数均高于前测分数,见表3。

(二)高一、高二年级前后测生涯适应力的差异性

高一年级学生,在生涯适应力的四个维度的前后测分数差异均不显著,见表4。高二年级学生,在生涯适应力的“关注”和“自信”维度前后测差异显著(p<0.05),在“控制”和“好奇”维度差异不显著,见表5,图1。

四、讨论

(一)校外实习对学生生涯适应力的促进作用

高二年级学生在参与校外实习后,生涯适应力的“关注”和“自信”维度都得到了显著提高。校外实习属于对职业世界的探索,学生通过探索实践逐步开始对职业信息的了解,帮助其了解从事该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选择适合自身特质的职业,提前对自身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培养和发展,最终达到实现并整合自我的目的。“生涯关注”水平的提升使中学生更加关注自身的生涯发展,主动为自身的生涯发展进行投入和准备,进而计划自身的生涯发展;“生涯自信”水平的提升使中学生有信心面对生涯问题,进而能够克服遇到的困难,坚持生涯目标的实现。

随着生涯适应力的提升,学生也逐步完成生涯发展的核心问题“我有未来吗”“谁拥有我的未来”“未来我想要做什么”和“我能做到吗”。根据Savickas[8]的观点,随着核心问题的解决,高二年级的学生也逐步形成了生涯发展过程中的核心能力:计划、决定、探索和问题解决。

而且,高考的志愿填报是一个指向未来的决定,如專业、职业以及生活方式的选择会影响到其成年以后的生活,如个体的主观幸福感等[10]。因而,在高中阶段有质量的生涯探索,已经不仅仅有助于高中生的生涯发展,更预示着一生的幸福感。

(二)对中学生涯教育体系的启示

本研究中,虽然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的学生都参与了生涯实践,但是高一年级学生前后测差异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在校外探索之前,没有接受过生涯指导课程。由此可见,基于生涯指导课程的校外探索能够使高中生的生涯发展水平有更好的提高,反之,校外探索实践会流于表面,使学生难以有真正的收获。

因而,学校生涯教育体系应该将生涯指导课程和校外探索紧密的结合,两者的关系相辅相成。生涯指导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有觉察、有目的地去探索职业世界,而探索职业世界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生涯好奇,使学生能够在生涯课程中更好地投入,最终能够有更好的准备、更强的信心面对生涯问题,更加全面地做出生涯决策。

五、结论

通过校外实习,高二年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中的“关注”和“自信”维度显著提高(p<0.05),校外探索有助于学生的生涯发展。

但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前后测没有显著变化,可能由于高一年级学生尚未接受生涯指导课程。可见,校外探索的有效性需要以生涯指导课程为基础。

参考文献

[1] Super D E. Career education and the meanings of work[M].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6.

[2]Blustein D L. The role of career exploration in the career decision making of college students[J].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35, 297-300..

[3]Flum H, Blustein D L. Reinvigorating the study of vocational exploration: A frame work for research[J].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00, 56(3): 380-404.

[4]余芳菲. 高中生专业决策自我效能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及干预方案设计[D].硕士学位论文. 天津: 天津师范大学, 2014.

[5]Super D E, Knasel E G. Career development in adulthood: Some theoretical problems and a possible solution[J]. 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and Counselling, 1981, 9(2), 194-201.

[6]Pratzner F C, Ashley W L. Occupational adaptability and transferable skills: Preparing today's adults for tomorrow's careers. Adults and the changing[C]. In Shulman CH ed. Adults and the changing workplace: 1985 year book of the American Vocational Association. Arlington, VA: American Vocatronal Association, 1985: 13-22.

[7]Savickas M L. Career adaptability: an Integrative construct for life-span,life-space theory[J]. 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1997, 45, 247-259.

[8]Savickas M L.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areer construction[M]. In Brown S D, Lent R W Eds, Career development and counseling: Putting theory and research to work. Hoboken, NJ: Wiley, 2005: 42-70.

[9]赵小云. 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2011.

[10]Salmela-Aro K, Nurmi J E. Goal contents, well-being and life context during transition to university: A longitudinal stud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1997, 20: 471-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