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小学课程中德育教育的研究结果
2017-07-28淦晓娟
淦晓娟
摘要:渗透道德教育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小学课程中将德育与智育相结合的进行教学,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让学生们树立法律意识,成为守法公民,还能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引导他们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小学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牢记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纪律,有文化,有道德的四有公民。老师要积极寻找方法,在小学课程中渗透道德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修养。
关键词:小学课程,德育教育,研究
一、明确德育工作的内涵及紧迫性和重要性
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和思想品德逐步形成的时期。由于年龄小、知识少、阅历浅和缺乏社会生活经验,是非观念模糊,对人对事缺乏明辨能力,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很大的模仿性,同时又有很大的可塑性,容易接受外界的各种影响,正如俗话说得:嫩枝易弯也易直。
因此思想基础打得好坏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以至今后一生都有极大的影响,所以必须从小学生抓起,加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校内教育延伸到校外,增强社会实践经验
有效地抓住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调动学生学习德育的积极性,学生由被动汲取变为主动学习。比如,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置身于其中,进行直接的情感体验,使道德认识条理化、清晰化;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让学生自导自演,把课堂留给学生,让他们在感悟、体验中激发出兴趣,使之对德育给予优先注意和主动探索,表现出心驰神往,从而主动、积极地参与。
灵活地利用课外活动,选择部分代表性、有违背道德的现象,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时,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允许他们在相互的争论中剖析现象的背景、原因,了解正面作用、负面影响,从中吸取正确的道德思想,剔除其中糟粕,使他们对道德规范的认识和操作不仅知其然而且还知其所以然,培养其自律的品质。认真组织好社会实践活动,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加强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并把实践活动作为考评的依据之一。让学生走出去,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学校只有开展好这些活动,才能减少学生接触社会不良分子或受到不良的教育的机率。
因此,学校应本着抓住机会、精心准备、计划组织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开展主题班会活动、参加传统教育报告会、组织学生帮助孤寡老人。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学生接触群众,接触社会,体验生活。在实践活动中,逐渐提高道德认识,增强辨别是非能力。诚然,家庭生活是学生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在家庭中所受到的教育往往比其他教育更具影响力。
三、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斯人有言“人之为人在于德”、“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都毫无疑义地指明了德育的重要性和指向性。创新德育教育的基础前沿工作,是每一个德育工作者所肩负的责任。
我们常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但学生对于实际的意义不甚明确,我们不仅要从理论上对学生进行教育,而更应该教育学生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才算是爱国主义。要让学生知道要爱国会主义,首先要爱家乡、爱学校,让他们从小事做起。教师要引导学生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让学校内的一草一木都成为我们教育学生的阵地,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德育在中小学生接受教育中有着非常特殊与重要的地位,任务更加艰巨。
四、课堂教学活动实施德育的主阵地。
创设情境,体验生活。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就是,要求我们在设计品德课堂导入时,要根据教材呈现的不同情景,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灵活多样的导入方法,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学习的欲望,保持对学习主题的高度关注,积极主动学习。比如在《我也能行》的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向学生有针对性地提供实践操作场所和材料, 具体创设诸如“谁来洗小手帕”、“看谁的书包收拾得最整齐”、“谁系鞋带又快又好”、“谁的小手最灵巧”等活动场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将良好的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行为。
以“趣”入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对学习主题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并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树立榜样,贴近生活。品德课程中许多主题是指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这些内容,学生都有一定的亲身经历,非常感兴趣。这类课堂的导入,设计时采用精心的裁剪的生活情景,凸现潜在的教育导向意义,以“趣”入境,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让他们自然的对教育主题感兴趣。
情感在教学中,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或活动具有支配、指導作用,学生强烈的内心体验,能使教学主题的要求较为容易的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要,以“情”入境,即要用语言、情节感染学生,引起情感共鸣。如果课堂品德教育主题,主要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道德情感的体验中受到教育,那么在导入时,就要先行孕育道德情感。
“学而不思则罔”,从反面说明了思在学习中的作用。在导入时,结合内容,创设情景,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处于“心愤口悱”的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导入设计。提高认识,引导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现行品德课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类课堂导入时,应更多的考虑,在导入环节中以“思”入境,引发学生对课堂教育主题做一定的思考,便于把课堂主题教育进行的更为深刻。
总之,我们所倡导的融入生活的德育,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体现生活的教育价值。当然,我们更推崇的是“学以致用”,即为学生开辟一条与他们的生活世界交互作用、持续发展的渠道,帮助学生在真切的生活体验中潜移默化地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让他们在广泛的生活世界中实践道德,提升自我,谋求自我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奏响扣人心弦的德育乐章。
参考文献:
[1]李淑萍,《浅谈如何做好小学生德育工作》,《福建教育研究:综合版》,2014年2期
[2]宋兆青,《浅谈小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年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