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茨威格小说与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悲剧形象之比较

2017-07-28燕环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1期
关键词:茨威格比较知识分子

摘 要:茨威格的《旧书商门德尔》(1929年)和鲁迅的《孔乙己》都是以知识分子悲剧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两部文学作品的发表时间、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及文学影响虽然不尽相同,却揭示了一个共同的主题——沦落于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受尽摧残的悲惨命运。在进行细读文本的基础上运用比较文学中的平行研究方法对两部文学作品进行分析,通过比较主人公的悲剧形象,探讨两部作品中知识分子悲剧形象的特点、形成悲剧的根源和其社会意义,有助于加深对两部作品的理解,为鲁迅和茨威格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茨威格;鲁迅;知识分子;悲剧形象;比较

作者简介:燕环,中国人民大学外语学院德语系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1-0-02

一、引言

斯蒂芬·茨威格是二十世纪以来国际上拥有最多读者的现代德语作家之一,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1],享譽世界文坛。作为东西方文学的著名代表,鲁迅和茨威格的创造风格虽然不同,但两人却不约而同地以知识分子为题材创作了诸多作品,其中茨威格的小说《旧书商门德尔》与鲁迅的《孔乙己》在这一方面有着极其相似的表现。

二、茨威格小说与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悲剧形象分析

茨威格小说中的旧书商门德尔是一个“旷世奇才”,他具有常人不能及的管理图书的超常能力。小说中有一个情节对此作了详细介绍:小说叙述者——“我”当时还是一名大学新生,“正研究一位即使在今天也还不大出名的帕拉采尔斯派医生和催眠术专家梅斯梅尔”[2],苦于可资参考的著作不够,研究工作遇到了很大困难,在向大学图书馆管理员求助碰壁之后,由一位朋友介绍在格鲁克咖啡馆见到了这位“绝种的史前食书怪兽”——门德尔,“直竖的灰白眉毛下,一双惊奇的眼睛——这是一双黑黑的、警觉的小眼睛,像蛇信子那样尖锐和敏捷。”当我说明来意以后,“他聚精会神地思索不过片刻工夫,便立即像读一份无形的图书目录似的,顺畅无阻地列举出二三十本书来,每本书还带有出版者、出版年代和大概的价格”。“我”听得目瞪口呆,这才明白,门德尔是一位记忆力非凡的怪才,是一本有着两条腿的百科辞典或者包罗万象的图书目录。[3]

然而战争的到来将门德尔的生活完全打乱,将门德尔带向悲剧的深渊:门德尔因为一张寄往敌国的催书的明信片而锒铛入狱,加之其俄国侨民的身份,最后被关进集中营,饱受牢狱之苦,后经人搭救出狱,被释放出来后由于格鲁克咖啡馆被出售,门德尔遭到新老板弗洛里安·吉尔特纳的虐待,门德尔的精神世界便彻底坍塌了,生活的巨大变迁使他完全丧失了应变能力,对生活他也不能作出任何反抗,只能沦为生活的乞讨者,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最后不幸的事情发生了:新来的堂倌头多次发现结账时面包数目不对头,便对门德尔产生怀疑,一次门德尔正偷面包时,被当场抓住,铁石心肠的咖啡馆新老板当众羞辱了门德尔,于是门德尔吓得浑身发抖,顶着严寒颤巍巍地逃出了咖啡馆。最后的结局与孔乙己十分相似:饥寒交迫、受肺炎和高烧折磨的门德尔梦游来到咖啡馆,他想再度回到他的方桌旁,好心的清洁女工怕他又遭受老板的凌辱,叫醒了他,他打了一个哆嗦,全身发抖,在门口摔倒,被送到急救站,当晚就死了。

那么,孔乙己何许人也?鲁迅仅用一句话便将其概括出来:“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为什么站着?因为没有钱坐下来慢慢品酒;为什么穿长衫?因为是读书人,但是从未中举。长衫尽管破旧,但仍然是有别于普通人的骄傲象征。孔乙己甚至都没有自己的真实姓名。周作人在《鲁迅小说里的人物》中提到:“这名字定得很巧妙,对于小说里这主人公是十分合适的。他本来姓孟,大家叫他作孟夫子,他的本名因此失传。这本也是个绰号,但只是挖苦读书人而已,没有多大意思。小说里用孔来影射孟字,本也是平常,又因孔字联想到描红纸上的句子,拿他来做他的诨名”[4]

关于孔乙己的人生经历,鲁迅在小说中并没有对此正面描写,而只是从酒客们的侧面谈论中对孔乙己的生平做了一个简单粗略的介绍:“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抄抄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他抄书的人也没有了。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我们可以看出:孔乙己是一个固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

孔乙己的生存状态极其卑微、低贱:他穿着破旧长衫来到酒店:

“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5]

孔乙己就这样在众人的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表演”,在笑声中悲惨谢幕。孔乙己在小舞台上演绎了自己的人生,却折射出了那个时代读书人的大悲剧。孔乙己是科举考试中的失败者,科考失败就意味着人生的求学过程不被认可,这对一个读书人而言是致命的,也就意味着整个人生被全部否定。所以,孔乙己即使穷困潦倒也不愿意脱下那“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过的长衫”,以显示自己的读书人身份,不愿与短衣帮为伍。这种特定的心理腐蚀了他的性格,使他麻木、迂腐,受尽凌辱而不觉醒,最后因偷东西被打折了腿,默默地死去。

三、茨威格小说与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悲剧形象的异同

《旧书商门德尔》与《孔乙己》这两部小说有很多相近之处:一、两篇小说均以主人公的名字为题目,也就是说主人公的人生故事是作品的主要内容。二、两部小说发表的时间相近,《旧书商门德尔》于1929年发表在《新自由杂志》上,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而《孔乙己》最初于1919年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小说中的环境相似,一个是中国江南小镇上的小酒店,一个是维也纳的小咖啡馆。三、两部小说中的主人公的生命轨迹几乎重合:偷东西——挨打挨骂——受尽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而悲惨死去。

茨威格和鲁迅来自不同的国家,虽然都生活在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上半叶,他们的生活背景却迥然不同,文化差异很大,他们笔下的人物必然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差异。

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生活在社会底层,和普通劳苦大众一样命途多舛,穷困潦倒,处在被压迫的地位,衰弱和痛苦是他们的性格特征,孔乙己是科举道路上的落魄者,最后为了生计不得不去偷书,被挤压在封建社会的最底层,丧失了人的尊严。

相比之下,茨威格笔下的门德尔的处境就好得多。他有一技之長,能够在文化氛围浓厚的维也纳颇受尊重。他在格鲁克咖啡馆“安营扎寨”,有无数的顾客和问询者,为咖啡馆也赚取了不少利润。咖啡馆的老板施坦德哈特那先生是一个厚道的商人,每天早晨都来到门德尔的书桌旁向他问好,奉门德尔为上宾。门德尔在咖啡馆享有很多特权:他可以免费使用咖啡馆的电话,侍者为他代收邮件,清洁女工为他刷洗大衣和钉纽扣。就这样,门德尔在他的那张四方桌上度过了一生中三十多年舒适宽裕的时光。

门德尔虽然贩卖旧书,却对赚钱的兴趣不大。他视金钱如草芥,金钱在他的世界里是没有地位的:

“如果看见一本罕见的珍品或孤本,他就毕恭毕敬地退到一边,在下面垫上一页纸——看得出,他突然为自己那双墨渍斑斑的脏手和黑黑的指甲而感到惭愧;然后,他便含情脉脉、小心翼翼、怀着高山仰止的心情逐页翻阅起来……最后,他恭恭敬敬地在手里掂量着这本古老的皮装书,半闭着眼睛,吸着这本沉甸甸的方形古书的气味,无限陶醉,不亚于一个嗅着晚香玉的多情善感的女郎。”[6]

在貌不惊人的门德尔身上,我们看到了与孔乙己迥然不同的人生价值观。正是这两种不同的价值观,造就了两个人不同的生活状态。

四、茨威格小说与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悲剧形象的根源及其社会意义

孔乙己的悲剧根源是中国的封建科举制度,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戕害。鲁迅通过这个人物对封建科举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并对民众的麻木和冷漠进行了无情的挞伐。孔乙己遭受的屈辱和苦难只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这样一种社会环境是病态的,人性是扭曲的。鲁迅作为一名真正的人道主义战士,用笔作武器,对当时的封建社会进行了强烈的控诉。同时,鲁迅想借此暗示:知识分子要想有出路,要改变被压迫的地位,就必须要觉醒,反抗黑暗的统治,同时也需要不断战胜自己的性格弱点。

门德尔的悲剧则具有深刻的历史根源。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次战争给门德尔带来了灭顶之灾。门德尔这样的小人物在和平环境中尚能得到尊敬,在战争环境中则轻如草芥。茨威格通过门德尔这一人物的遭遇控诉和反思了战争的罪恶和人性的泯灭,表达了自己对于“消逝的欧洲”的怀念。

通过两位主人公的悲惨命运,鲁迅和茨威格表现了深刻的主题思想。首先是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鲁迅借孔乙己揭示当时社会上人们的麻木和愚昧,这已经超出了孔乙己的个人悲剧,而是把一个更大的社会悲剧触目惊心地推到读者面前。茨威格则通过旧书商门德尔的形象,对帝国主义战争和资产者的冷酷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其次,两位作家都表现出了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孔乙己》中,鲁迅通过不露声色的冷峻描写,意在“除制造并赏玩别人苦痛的昏迷和强暴”,字里行间充满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感情,对那些非人道的现象的揭露和批判正是鲁迅人道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茨威格用平淡的叙述、细腻的描写,通过门德尔这样的小人物的遭遇来关爱人性、呼唤正义,企图以手中的笔为武器,来维护人类千百年来苦苦追求的人道主义精神。

五、结语

通过以上对比研究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茨威格和鲁迅来自不同的国家和社会环境,但这两位作家都关注人的精神和价值,擅长将重大的社会主题灌注在平凡的人生故事中,从文化角度对知识分子的痛苦进行挖掘,且在刻画对象和表现力度等方面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虽然门德尔和孔乙己所处的环境不同,但是茨威格与鲁迅都从灵魂深处去挖掘知识分子对时代的抗争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由此,他们的悲剧命运更能震撼读者的心灵,引起读者的思考。

参考文献:

[1][韩]金良守.殖民地知识分子与鲁迅,现代东亚语境中的鲁迅研究——中韩鲁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Zweig, Stefan. Die unsichtbare Sammlung - Buchmendel - Zwei Erz?hlungen, Grossdruckereihe Voss Verlag, 1972.

[3]Gemmel, Mikro. Die Magie des Erinnerns und Vergessens in Stefan Zweig's Buchmendel. Meridian Critic, 2011, Vol. 17 Issue 1, p19-26.

[4]周作人.鲁迅小说里的人物[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3年,第8页。

[5]鲁迅.孔乙己 鲁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118页。

[6][奥]斯蒂芬·茨威格. 犹太人的命运:茨威格的心灵世界[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9年,第196至197页。

猜你喜欢

茨威格比较知识分子
作家的办法
作家的办法
作家的办法
作家的办法
同曲异调共流芳
中日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比较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