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017-07-28哈战荣黎茂霜

观察与思考 2017年2期
关键词:四个全面中国化布局

哈战荣 黎茂霜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哈战荣 黎茂霜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需要不断随着实践的发展为其增添新的内容和活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向何处去的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战略布局,是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深化提炼、凝练表达和显著标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推动了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创新成果,深化了党对“三大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的与时俱进及党治国理政思想的新飞跃,引领着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方向。

四个全面 治国理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作者哈战荣,男,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黎茂霜,女,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1)。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 21 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①《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新华网,2015年1月24日。“发展 21 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不但指明了我们的要务是发展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内含着构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正是我们构建和发展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现实基础和重要理论来源,它不但推动了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及其理论重心的转移,也初步架构了这一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框架,深化了党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更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引领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方向。所以,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角度,研究其与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及良性互动关系,意义重大。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推动了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指导

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到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领导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逻辑起点。这一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依靠新型的人民军队,通过长期人民战争战胜强大的敌人,以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伟大的实践和所需的理论决定了这一阶段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心是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涉及的内容是了解清楚近代中国的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革命的性质,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近代中国的根本任务等;弄清楚革命的对象和革命的朋友,革命的领导、动力,革命取得胜利的保证等;明确革命的性质、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明确革命的道路、理论、策略和前途,并在不断总结经验中推进革命不断前进,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成果,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个形态,是由一系列理论构成的,可以称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

(二)社会主义建设到改革开放初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任务是把一个千疮百孔,经历了一百多年战争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适应于这一目标和任务的需要,当时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重心逐步转移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在三大改造积累的丰富、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就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也提出了一系列睿智的想法和认识。后来,由于认识上的失误,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巨大挫折。改革开放后,我们党进一步明确认识到,发展是硬道理,解决中国当时社会面临的所有问题都要靠发展,所以,发展应该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因此,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发展就成为20世纪末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重心。为了实现发展,在实践中经历了摸着石头过河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摸索过程,在动力和保证上实行了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的国策,在发展思路上采取拨乱反正,在发展重心上逐步实现了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移,在理论上弄清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在认识上澄清了姓公姓私、姓资姓社、公与非公等的关系,解除了人们思想上的藩篱,另外,还确定了以追赶型为特征、以“三步走”为思路的发展战略,提出了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路线,明确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发展的具体目标,制定多种所有制并存与发展、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与应用、先富带动后富的等方针政策等,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中国人民经历了一个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过程。

(三)21世纪初,“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成为新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的行动指南

改革开放使中国实现了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同时取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01、92页。特别是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体制性、结构性等深层次矛盾集中暴露,改革的难度明显加大,加上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我国的改革开放向何处去,如何越过“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如何加快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等,不但需要新的理论作指导,更需要新的发展思路和战略来推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思考并回答党在现阶段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伟大复兴的目标提出的重大方略,它不管是在理论创新上,还是在实践发展上,正好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它把“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01、92页。作为最根本的任务,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改革和调整生产关系的着力点和目的,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一剂良药和强心针,有望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恢复昔日的繁荣与辉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也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注入了鲜活的内容,促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展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非常重要,但是解决现实问题更加重要,所以,发展现阶段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应该深入研究全面深化改革战略、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政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文化与意识形态、中国道路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等问题,从而通过对问题的破解凸显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和在场性”③王海锋:《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5月14日。,在解决现实问题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破解我国发展中面临的难题提供理论武器,推动了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成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系列创新成果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布局,也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发展总纲,实现了党治国理政方略的与时俱进,是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要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最起码要具备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明确的理论主题,二是理论经过实践的检验证明是正确的,三是有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严谨的内在逻辑。“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当前形势下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主题,或者说近期的战略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主题顺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顺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以实现更为健康、更高质量的发展为目标,最能体现民意,顺乎民声,凝聚民心,为实现长远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其中的全面深化改革,紧扣改革能进一步解放思想,扫除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活力这个重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动力;全面依法治国,能理顺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消除各种不合理不合法因素的影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保障;全面从严治党,重在树立党的形象和威信,提高党的战斗力和拒腐防变能力,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领导核心。可见,“‘四个全面’不是简单并列的关系,具有‘总分总’的逻辑结构”①李升泉:《“四个全面”:新时期治国理政总方略》,《人民日报》2015年1月28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表面上看,涉及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近期和长远目标、发展动力、基本保障和领导核心等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也内含着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近期目标和长远规划的现实依据、总体布局、时代主题、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主要矛盾、发展道路、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奋斗目标、领导力量、依靠力量等内容,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既有目标又有举措,既有全局又有重点,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四者不是简单并列关系,而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②《引领民族复兴的战略布局——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人民日报》2015年2月25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借鉴历史经验,立足我国当前,着眼长远发展,既有宏大的全局考虑,又有细节的统筹安排,既有系统的理论构想,又有坚实的现实基础,内在逻辑严密,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彰显了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蕴含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所以既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开辟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又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就是因为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维,分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其结论建立在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之上,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人民立场。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决定作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是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人民立场出发,着眼于人民福祉,期望通过改革与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定为近期战略目标;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思维,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实现战略目标的根本动力;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着力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依法打击、扫除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合法现象与行为、障碍与阻力,将全面依法治国确立为实现战略目标的有力保障;顺应广大人民的期盼和意愿,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赢得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作为最根本的标准,筑牢党执政的坚实根基,将全面从严治党确立为实现战略目标的领导核心。③参见罗志军:《实现中国梦的行动指南——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全面”的重大战略思想》,《求是》,2015年第4期。很显然,贯穿“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始终的,都是唯物史观中的群众观点和人民立场,这就从根本上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和根本,即战略目标的实现要靠人民,社会发展的成果也应该让人民享有这一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和内容。

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观和重点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从来都是作为一盘棋全局考虑、整体安排、协调推进的。它涉及到多个视角的内容,如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等领域,历史现实未来、党情国情世情、速度效率公平等方面,又多又快又好又省、从紧从严从实从快、力度深度广度程度等状况。他们相互作用,彼此影响,构成了一个诸要素协调配合的系统工程,只有注意它们之间的整体性、关联性和协同性、共生性,才能使这个整体正常、快速运转,积极、高效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涉及的不管是小康目标,还是改革动力,甚至法治保障,以及治党措施,都是上述领域、方面、状况中的核心部分,每一个部分本身都涉及多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的内容和问题,需要统筹兼顾、相互协调,稳步推进,另外,“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所涉及到的直接的和间接的内容也都需要从系统思维和整体推进的高度进行观察和处理,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观点。一个社会是一个有机体,在推动其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相互协调、整体推进,但是在任何时候,力量、经历和资金、资源等不可能平均分配、同等对待,否则,就分散精力、自减锐气,不能实现既定的目标,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是在整体推进的过程中抓住主要矛盾,予以重点突破。不管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近期目标,还是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远战略,涉及的内容和要素、领域和方面很多,党中央重提四个方面,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重点论的体现。在整体的逻辑思维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整体论和重点论、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辩证统一,也体现了注重总体谋划和主抓主要矛盾的辩证统一。

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基本矛盾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其运动的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以及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本质和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既定目标,在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和通过不断改革充分解放了生产力的基础上,依然紧抓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有机统一,推动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近期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远目标提供不竭动力,彰显社会主义的特色和优势;深刻领会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原理及其巨大现实作用,以“四个全面”为战略布局和总体设计,总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率各部门各行业,协调各方关系和利益,既推进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相协调,又推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深入思考并回答新形势下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前瞻性问题,创新、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式和道路,实现国家治理领域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推动中国社会蓬勃发展。

(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新思路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每一个方面,或者说每一个“全面”,都不是新一届政府的独创、发明和创造,不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全面深化改革,或者建设法治国家,乃至全面从严治党,都是改革开放以来,甚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远还可以推至建党以来,如“全面从严治党”)我们党在重视和主抓经济社会发展时的重中之重、核心任务,而且每一个方面在实践中都取得了巨大成效。但是,在新一届政府将它们作为我们党的一个总体战略布局提出之前,每一个方面都是相对独立存在和运行的,从没有像今天这样作为一个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发挥巨大的合力效应、冲击力量和广泛影响,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思考和探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再一次结合和升华,进一步拓展了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视野和境界,尤其重要的是它指明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主题,全面深化改革深度激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活力之源,全面依法治国系统绘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法治蓝图,全面从严治党深刻阐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党建保障。①参见罗志军:《实现中国梦的行动指南——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全面”的重大战略思想》,《求是》,2015年第4期。“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所规划的发展、要推进的改革、着力建设的法治,都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进行的,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因此,只有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才能站稳政治立场、把好政治方向、增强政治定力,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也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更丰富、更有针对性和指导作用。

(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体观在治国理政上的具体应用和生动体现。首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所重点强调的每一个方面,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社会健康、持续、稳定、良性、和谐、有序、快速发展的范围内的重点领域和重要方面,属于社会主义性质,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表征社会主义目标。其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所建设的每一个方面,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任务或者核心工作,尽管每一个方面在实践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障碍或者困难,但是不管困难再大,障碍再多,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绕不开的任务,不但绕不开,而且还要尽力、设法做好、做出成效,取得长远效益。再次,就全体社会成员而言,尽管每个人从事的工作不同,所在领域有别,追求目标相异,但是,不管是实现个人的小目标,还是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大目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每一个方面,都是实现各层次目标的有力保证和重要方式,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躲不掉的责任和义务,是他们每天的行动都超越不了的主题或者任务。因此,这几个方面,不管是在新一届领导做了整体规划之前,还是将其作为一个整体专门提出之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小康是目标、改革是动力、法治是保障、治党是关键的定位没有变,作用也没变,性质更没变,它们相互关联,交互作用,都是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伟大复兴这一主线,都是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总体工作部署分步研究、有序推进基础上的逻辑展开和实践深化,②参见张志蓬:《正确把握“四个全面”的内在关联》,《山西日报》2015年8月11日。永远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了党对新时期中国发展息息相关的基本规律认识的新飞跃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中央着眼于我国近期和长远发展的现实需要,遵循与我国新时期发展息息相关的基本规律,筹划执政兴国的宏伟蓝图而提出的战略布局。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长远发展规划中实现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和我们的目标是全面实现现代化的新飞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又一重要依据和根本遵循。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深了对执政为民这一理念的新认识

执政规律,最根本的是人心向背规律。所以,才有了“政之所兴在顺民心”的古训与戒条。不管是历史经验,还是近几年世界一些国家发生的惨痛教训,都无一辩驳地证明了这一点。对一个执政党来说,人心没了或者散了就什么都没了,也就什么都干不成,这才是执政党面临的最大危险。因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反复强调和警示大家,“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新一届党中央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首当其冲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且其中最关键、最核心的是“全面”,即其内容不只是经济方面的,诸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等,还包括扩大人民民主、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①参见任理轩:《认识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飞跃——一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人民日报》2015年6月25日。其目标是使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我国的十几亿人口,逐步消除城乡差别、区域差别、行业差别,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一句话,这里的小康社会是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小康社会,是充分体现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普惠性的小康社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调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同时,把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确立为实现这一目标的三大战略举措,相互配合、协同发力,着力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的发展不够全面、不够均衡等突出矛盾,着力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法治建设盲区,着力遏制腐败现象易发多发趋势,增创优势、补齐短板,②参见任理轩:《认识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飞跃——一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人民日报》2015年6月25日。为在2020年现这一战略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可见,党中央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根本,把执政在于顺民心、增民利作为最大的政治,把执政为了人民、执政依靠人民作为自己的理念,把执政必须扎根于人民作为自己的信条,把为民谋福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顺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绘制了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蓝图,致力于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党和人民各项事业的健康推进凝人心、齐人气、聚人力,加深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核心是执政为民这一千古同理、万国一律的新认识。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化了对社会主义要加快建设理论的新理解

社会主义制度是比资本主义制度更为优越的社会制度,具有资本主义不可比拟的巨大优越性,主要表现在社会主义的经济适应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代表了劳动者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和自我创新的能力等方面。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实的发展状况,我国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还没有充分地体现出来,在某些方面还赶不上资本主义国家的水平,也表现出与社会主义不相适应的地方,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贫富差距拉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国际竞争力弱;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缓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依然艰巨,贫困人口基数依然庞大不利因素依然存在,等等。另外,我们还面临新自由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冲击、“中等收入水平”的陷阱等不利因素的干扰,使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时面临诸多障碍,甚至重重困难。那么,要解决这些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前进道路上遇到的障碍,唯一的道路就是遵循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强我们自身的发展;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改变不属于社会主义的现象和状况,实现共同富裕,突显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优越性。

可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我们党站在21世纪新的历史高度,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统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设、现在与未来诸关系,①参见任理轩:《认识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飞跃——二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人民日报》2015年6月26日。深刻领会社会主义的本质,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变革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清除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种种障碍,理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在转型中升级、在升级中发展;促进生产力诸要素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激发人民的激情与活力,汇聚人民的智慧与力量,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②参见任理轩:《认识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飞跃——二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人民日报》2015年6月26日。升华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即社会主义要通过加快建设与发展来解决前进道路上遇到的所有问题这一规律的理解, 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党的奋斗目标提供指引和遵循。

(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拓了对人类社会要实现全面发展认识的新境界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观察世界,阐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要求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正是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这就正确而鲜明地回答了人类社会为什么会发展及怎样发展等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又认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它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未来新社会的根本标志。

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趋势,要求社会主义社会不断解决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尤其是带有普遍性的矛盾、社会发展中的阶段性矛盾,努力促进人的发展。遵循这一规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事业的推进和世界经济政治科技的发展,党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人是实现所有发展的关键,没有现代化的人,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提出以人为本等思想,并为实现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充分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现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规律特征,把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确定为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出发,紧抓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是解决各种社会矛盾的钥匙,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它是党中央牢牢把握我国社会发展阶段性规律特征,明晰当今国内国际发展大势,明辨我国发展的方向和面临的机遇挑战,为实现我国发展战略的与时俱进而设置的导航仪和推进器;是党中央牢牢把握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在新的发展高度上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统一,推动中国社会蓬勃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总体布局;是党中央既遵循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又把握我国现代化的特殊性和现阶段实现现代化的阶段规律,着力思考和回答什么是治国理政的现代化、怎样实现治国理政的现代化这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在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布的阵、筑的基。①参见任理轩:《认识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飞跃——三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人民日报》2015年6月30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科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准确判断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审时度势、运筹帷幄,提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更好治国理政、更好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战略部署,为我国乘风破浪、实现整体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世界各国实现本国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参考的方案,使党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境界。

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里程碑

“四个全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时代和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入认识把握与中国新时期发展紧密相关的诸多规律,紧紧围绕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致力于执政兴国而提出的战略布局,它不但是我国稳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理论指南和方向指引,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又一次结合与飞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中有着里程碑意义。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推动了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又是建立在坚实的社会实践基础之上,需要社会实践的经验总结上升成的理论不断为其增添新的内容。因此,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是在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形成的,又是与时代的发展和每个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任务紧密相连的。那么,发展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要求我们对时代的主题、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密切关注,以敏锐的视角和宏阔的视野,在学术自觉的基础上对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作出科学的学理阐释。20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分别思考并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的革命、怎样进行革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思想观点,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解决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成就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效,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节节高式的飞跃。同样,发展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我们也要站在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以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总纲,以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作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着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和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长远战略目标过程中遇到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解决,客观、全面、透彻领会、分析这一理论形态的哲学基础、理论范式、时代背景、思想内涵、价值意义,②参见王海锋:《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5月14日。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背景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并汲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以比较精炼、高度概括、高屋建瓴又高瞻远瞩的方式和远见,抓住21世纪上半叶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急需认真做好、关乎全局的几个重要方面,作为重大的战略布局,要求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认真扎实做好。把握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规律性特征,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之道,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都要靠全面深化改革,用好这“关键一招”,形成党在治国理政上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针对有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强调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提出全面依法治国,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方向和路径;根据我们党自创立以来就形成并践行的从严治党规矩,针对一个时期、一些地方口头上高喊从严治党、实际上未能做到从严治党的实际,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把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起来,教育、立制和落实“三管齐下”,锻造坚强领导核心。①参见任理轩:《党治国理政战略的新飞跃——四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人民日报》2015年7月2日。这些方面的战略布局和顶层设计有力回答了党在新时期如何更好治国理政、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实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理论、新时期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治国理论、科学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学说的创新,把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治国理论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责任编辑:孙艳兰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研究”(14ZDA007)、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课题“‘中国梦’主题教育与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契合研究”(BJSZ2015ZD02)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四个全面中国化布局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布局著名变例典藏集锦
起马转中炮对屏风马布局探秘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布局著名变例典藏集锦
医疗布局决定未来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