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理论品质

2017-07-28孙寅生

观察与思考 2017年2期
关键词:理政治国协同

孙寅生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理论品质

孙寅生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其理论品质凸显人民性、遵循规律性、突出务实性,体现时代性、注重创新性、彰显战略性,富于辩证性、具有系统性、把握整体性、强调协同性。

习近平 治国理政 思想 理论品质

作者孙寅生,男,河南工程学院副教授(郑州 450007)。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时代主题,习近平总书记以非凡的理论勇气、高超的政治智慧,把握时代大势与潮流,围绕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初步形成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其理论品质凸显人民性、遵循规律性、突出务实性,体现时代性、注重创新性、彰显战略性,富于辩证性、具有系统性、把握整体性、强调协同性。

一、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凸显人民性、遵循规律性、突出务实性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一个有丰富思想内涵和内在逻辑的科学体系,蕴涵真挚为民情怀、务实思想作风、科学思想方法、宏伟战略运筹,是当今中国发展进步的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纵观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理论品质,人民性体现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价值取向、价值引领,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服务人民、造福人民根本宗旨的内在要求,是以人民的福祉为度量衡、推动共享发展的内在要求;遵循规律性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体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凸显人民性的内在要求;突出务实性是造福人民、兴党、强国、强军的内在要求,是践行求真务实、集中精力做好中国的事情的根本要求。

(一)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凸显人民性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价值追求是什么?为了人民的幸福,追求人民的福祉。人民性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价值指向和原则,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服务人民、造福人民根本宗旨的内在要求,是在治国理政中处理各种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牢记人民的重托,牢记权为民所赋,践行权为民所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想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全体人民都过上好日子。全面依法治国是为了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合法权益。全面从严治党是为了更好地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全面深化改革也是为人民谋取更多的福祉。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坚持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96、4、28页。“五大发展理念”,最后的落脚点是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贯穿于新发展理念之中。践行新发展理念的过程,就是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强调把人民共创、共建、共享、共有、共同富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致力于提高发展的创新性、整体性、包容性、公平性、普惠性,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习近平同志强调:“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②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将民族的责任、国家的责任、历史的责任扛在肩上,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人们从中看到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真挚情怀。

人民幸福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落脚点和目的。党的十八大刚刚结束,习近平同志在会见记者时就深情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③《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96、4、28页。这句话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党的宗旨,鲜明地宣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价值目标。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既是共产党先锋队性质的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习近平同志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④《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96、4、28页。“以人民为中心”的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体现在发展理念上就是坚持共享发展,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归宿,把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福祉,作为发展的价值取向与目标。

(二)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遵循规律性

遵循规律性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凸显人民性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科学性在于其遵循规律性,体现了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目的性和规律性相统一。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坚持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坚持遵循经济规律科学发展、自然规律可持续发展、社会规律包容性发展,积极开创当代中国治理新气象。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协调” 是遵循经济规律科学发展的重要体现,“绿色”是遵循自然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开放、共享”是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体现。所谓遵循客观规律,就是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始终坚持了尊重规律、发现规律、揭示规律、按规律办事的重要原则。

历史和现实表明,治国理政必须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群众路线,遵循历史规律,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大胆探索实践。比如在遵循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坚持以创新理念为引领,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理念,实施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和谐发展、竞合发展、共赢发展,解决人类社会发展持续驱动力问题;坚持把发展生产力和理顺生产关系同步协调,使生产关系的调整和上层建筑的完善协调推进,通过深化改革解放生产力,通过体制创新优化生产关系,最大限度化解二者之间不相适应的矛盾,将政策的制定建立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比如供给侧改革是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经济运行的规律及发展阶段的新特点而提出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治国理政思想。纵观这些思想,一个鲜明的特点是:这些思想都是在遵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治理国家和社会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系统运筹、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必须遵循规律性。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要提高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战略思维能力,提高知古鉴今,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的历史思维能力。①转引自刘亚洲:《照耀中国梦的思想火炬——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人民日报》2015年2月4日。比如在人才培养问题上,要遵循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人才培养的过程是一个完整的链条,一个杰出人才的出现,既离不开校园的滋养培育,也离不开校园之外的广阔实践和人生历练,一般都要经历入门、成长、成熟和专家等阶段,这是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人才成长周期、科技研发周期、庄稼成长周期都是有规律的,人才培养不能急功近利。唯有充分遵循人才成长发展规律,科学规划、合理用人,才能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人才,才能让更多优秀人才展其才、创其业、建其功,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不竭动力。

(三)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突出务实性

习近平同志总是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现实进程,聚焦于发展和改革的现实,以强烈的问题意识,研究和解决问题。因此,他的治国理政思想,不是从理想的、理念的、价值的抽象原则出发,而是结合治国理政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实践需求,尤其是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体现了面对现实破解难题的问题意识。治国理政,必须从实际出发,高瞻远瞩而又着眼于现实问题。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要求。

习近平同志指出:“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良好风尚。”②《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48、26页。我们的所有成就,都是干出来的。这里的关键,就是始终注重抓落实。如果落实工作抓得不好,再好的方针、政策、措施也会落空,再伟大的目标任务也实现不了。因此习近平同志号召各级领导干部工作要“接地气、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抓工作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③转引自刘亚洲:《照耀中国梦的思想火炬——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人民日报》2015年2月4日。。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自觉坚定实事求是的信念、增强实事求是的本领,时时处处把实事求是牢记于心、付诸于行。”④《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48、26页。正是由于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来源于实践、直面现实、直击事物的本质、注重实干,反复强调“空谈务国、实干兴邦”,因而务实性成为其治国理政思想的突出理论品质。

在中国无论革命还是建设,都不能离开中国的国情,都不能脱离实际,把握国情而又求真务实、脚踏实地、艰苦奋斗是革命和建设成功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坚持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把握现实要求、现实问题和长远问题。务实性是遵循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在要求,是实事求是的决策力和求真务实的执行力的内在统一。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突出务实性是造福人民、兴党、强国、强军的内在要求,是践行求真务实、集中精力做好中国的事情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顺应了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符合当代中国的实际,具有强烈的问题导向和现实指向,充满务实性。比如“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精准扶贫”的提出与落实等都是务实性的体现。

二、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体现时代性、注重创新性、彰显战略性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体现时代性是党执政兴国这个第一要务的时代性课题的内在要求;注重创新性是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内在要求,是理论不断与时俱进、保持生机与活力的根本要求;彰显战略性体现了在解决时代性课题中以创新的精神实现战略突破、在把握战略全局中推进各项工作的内在统一,体现了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目标阶段性与长远性的内在统一。

(一)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体现时代性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体现时代性主要体现在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当今中国之国情、民情、党情、世情的时代要求、时代呼唤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已走到一个历史紧要关头。一方面,中国从来没有如此接近民族复兴梦想;另一方面,形势环境变化之快、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都前所未有。肩负着引领中国实现从发展中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历史性跨越重责的中国共产党,使命极其光荣,考验也极其艰巨。当今中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时代挑战,表现为:一是党情,我们党要加强自身建设以肩负起时代使命,从严治党必须常抓不懈。二是民情,利益诉求多元,民主意识增强。三是世情,各种力量的博弈,世界仍很不安宁。四是国情,各种矛盾交织,阶段性特征明显。再加之,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诉求相互碰撞,汇集交织成综合性时代课题。

时代要求、时代呼唤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发展,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信息化迅猛发展对经济、政治、文化造成深刻影响所提出的时代性课题,解决改革发展稳定的实践所提出的时代性课题。习近平同志针对时代提出的问题和存在的短板,提出目标且精准发力,既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又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也围绕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及为国家发展提供战略支撑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还针对利益博弈和思想分化,提出作为最大公约数且能凝聚共识的“中国梦”。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因为这是当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运动的规律之所使然。理论只有不断与时俱进,才能保持生机与活力,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实践的需求。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灾难加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这三期叠加的矛盾凸显出来。 中国发展面临的各方面风险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 这些矛盾和风险,既包括国内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风险以及来自自然界的风险,也包括国际经济、政治、军事风险等,而且各种风险往往不是孤立出现的,很可能相互交织甚至形成一个风险综合体。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矛盾凸显期及国际风云变幻的新形势下,解决这些矛盾和风险,解决当今中国所面临的时代性课题,需要以创新的理论来指导。

(二)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注重创新性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进行了理论创新。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1页。实践的发展要求理论走在时代的前列,理论要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创新体现了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体现了当今中国时代的发展要求。当代中国语境下的创新,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涉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全要素、全系统、全方位变革。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的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体现了解放思想、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是重大的理论创新。创新性体现了破除迷信、超越过时的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创新性来自于实践的理论自觉。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特别强调“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②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6年5月18日。。2013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③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2日。他用“三惟”强调了创新在改革、发展、中华民族振兴中的重要位置。改革创新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内在逻辑使然。创新就是破除迷信、超越过时的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进取。创新的哲学依据就是唯物辩证法。辩证法强调事物发展的无限性,强调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规律性。正是用辩证法看待改革,习近平同志认为:“改革没有完成时,改革永远在路上,要以创新的精神不断推进改革。”④转引自姚桓:《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时代特征和哲学意蕴》,《前线》,2016年第3期。因此,从理论到实践都强调创新,将困难、风险、挑战、问题转化为创新、突破的机遇,将创新作为破解改革发展难题的法宝。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创新思维的结晶,创新精神贯穿在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和方面。比如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中国特色”主要包括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又如“五大发展理念”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整合与创新。“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⑤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习近平同志为什么要强调“四个自信” ?因为今日之中国的发展已经开始新一轮自我意识觉醒,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到文化自信,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以创新的精神开启了中国从大国向强国转变的心理建设,以创新的精神开启我国科学发展光明大道。“四个自信”的提出,实际是我国创新意识的再次觉醒,而这种自我意识觉醒的逻辑起点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时这种自我意识觉醒的依靠也是来自实践的自信和注重改革创新——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彰显战略性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直面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重大课题,用马克思主义宽广的眼界来观察世界和观察中国,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把握治国理政的若干重大关系,科学统筹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改革发展稳定,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所进行的全局性的思维,集中体现了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核心要义和思想精髓,是习近平同志在谋划中国发展战略时从全局角度、以长远眼光、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发展趋势和方向的思想结晶。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彰显战略性体现了在解决突出问题中实现战略突破、在把握战略全局中推进各项工作的内在统一,体现了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目标阶段性与长远性的内在统一。

战略思维是指从全局视角和长远眼光客观辩证地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体现的是一种战略整体观、全局观和敏锐的洞察力、预见性,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自觉运用。战略思维是人们分析和解决全局性、长远性、宏观性、前瞻性、政策性等重大问题的一种方法。战略思维就是要善于把握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和方向。高瞻远瞩、统揽全局,把握事物发展总体大势是战略思维的特征。从“两个一百年”的发展目标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到“五大发展理念”,从“八规六禁正党风”到“战胜于廷肃军纪”,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从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从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到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到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无不彰显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战略性。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彰显战略性的底蕴在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以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基点,以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为导向,以实现民族最高利益为目标,以高屋建瓴的战略视野,着眼长远、放眼全局、把握大势,科学谋划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问题。从国际大局来看,要努力推动形成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格局,来构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国际秩序,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从国内大局来看,要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

三、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富于辩证性、具有系统性、把握整体性、强调协同性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富于辩证性、具有系统性、把握整体性、强调协同性是其科学性的重要体现,是迈向兴党强国强军实现“中国梦”的奋斗目标、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内在逻辑,是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一)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富于辩证性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从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等方面都体现出辩证性。譬如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辩证法、两点论,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把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①《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华网,2015年11月24日。,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近年来,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新自由主义”的破产、金融危机的爆发都证明“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协同发力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科学机制。

辩证思维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提高解决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能力。辩证法要求以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把复杂的事物看做一个系统,把握其内在联系。在改革开放之初,为解决“温饱问题”,为打开新局面,我们选择一些重点方向和重点领域进行突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则必须把握“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改革事业必须把握整体性,强调系统性,统筹规划,全面推进。以上所述都体现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富于辩证性。

坚持辩证思维,就要学会观察事物的矛盾运动,增强问题意识,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习近平同志号召全党要有全局观念,对各种矛盾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又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我们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是注重总体谋划,又是牵住“牛鼻子”,掌握战略抓手的辩证统一。

(二)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具有系统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它要求我们必须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去处理问题。系统思维就是从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以及系统与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把握社会,注重各基本要素之间的协同、配合和优化,注重事物构成的基本要素、结构和整体功能,注重事物的整体协同。系统性体现了从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以及系统与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把握社会。

客观事物不但作为矛盾而存在,而且作为系统而存在,所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必须具有系统的观点,运用系统的方法。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使系统得到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指导下,党和国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全面加强从严治党,推行的新理念、出台的新政策、实施的新措施层出不穷、接踵而至,但是这些理念、政策、措施之间,并不是各行其是、孤军深入、单打独斗,而是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充分体现了全局与局部、重点与一般、先与后、缓与急的战略部署,治国理政实践呈现了整体有序、配套衔接、协同配合、有章有法、张弛有度、前后贯通的系统性。

研究系统的目的在于调整系统结构,协调各要素关系,使系统达到优化目标。系统论的任务,不仅在于认识系统的特点和规律,更重要的还在于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控制、管理、改造或创造一系统,使它的存在与发展合乎人的目的需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系统,它的每一个“全面”,也都是一个子系统。譬如全面从严治党,不只是查案子,抓贪官,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全面方针,涵盖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制度等各方面,是党的建设系统工程。

(三)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把握整体性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发展,是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以及全面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大思想在内的科学思想体系。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一个突出特色是把握整体性。譬如习近平同志指出:“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88、68页。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把握整体性——通过治党、治国、治军统筹推进,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整体方略,不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整体性原理是系统论中观察和处理问题的一条重要原理。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全面深化改革、保持经济发展活力、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法治中国、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社会建设、推进祖国统一、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布局做好外交工作、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这些论述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理论体系所构成的治国理政思想具有整体性的特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把握系统的整体性所得出的必然结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也是把握发展的整体性所得出的科学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要以创新增强发展动力,以协调促进整体发展,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绿色发展,以统筹双向开放、内外联动推动开放发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共享发展。

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者,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②《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26页。“四个全面”确定了中国现代化近期的一个战略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战略举措,即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其内在联系是,实现了战略目标与实现路径的有效对接,体现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全面性和把握系统的整体性。比如针对改革进入“深水区”、发展进入转型期、国际环境错综复杂的新阶段、新形势、新特点,特别是针对长期以来国家在顶层设计上和战略规划上的不足,以前瞻性的思维、强烈的问题导向,站在顶层的高度,进行整体谋划、系统设计,理清思路、方略,直面问题、矛盾、挑战,增强各项改革发展举措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形成纲举目张、统分结合、前后贯通的整体解决方案,进而从根本上解决制度政策条块分割、各自为政,或者前后矛盾、“法规打架”的问题,防止政策空转、劳民伤财、胡乱折腾等弊端危害全局发展,探索走出一条立足顶层设计,谋定而后动,最大限度释放宏观政策效能的治国之路。

(四)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强调协同性

习近平同志指出,“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③《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88、68页。,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423、94页。, “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②《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423、94页。。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就是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注重治国理政的协调性、协同性、协作性,致力形成协调运作、协同发力、协作互促,整体推进、内应外合、上下联动的治理新格局。比如坚持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把统筹兼顾、系统协同体现于改革的各个方面,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相统一,坚持治党治国治军一盘棋,坚持民族利益、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相一致,坚持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相融合等等。

我国改革开放经过30多年的实践,现在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需要解决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解决这些难啃的“硬骨头”,零敲碎打解决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个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协同、系统推进。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要“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指出“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是下好全国发展一盘棋的制胜要诀。③参见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0日。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就要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把统筹兼顾、系统协同体现于改革的各个方面,既要考虑动力机制内部的协同、平衡机制内部的协同,又要考虑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之间的协同。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凝聚成攻坚破难的合力,产生了共振叠加的实际效果,这都与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强调协同治理密不可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协同推进,相互支持,实现了治国理政科学性、针对性、系统性和有效性的高度统一。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之所以强调协同性是因为:协同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在当代中国,协同体现在众多的领域、方面、层面等多种关系之中。诸如协同涉及部门之间的协同、地区之间的协同、城乡之间的协同、政策之间的协同等等。比如促进城乡一体化,需要协同推进土地、户籍制度、公共服务、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方面的配套改革;食品安全需要解决“各行其是”问题,需要解决行政缺位、越位、错位问题,需要法制规范、部门协同、行政整合、信息公开等配套政策的协同治理;全国各地在探索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中央和地方在探索改革及其配套措施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中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呼唤:各项改革的统筹谋划、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推进,因为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密切配合。

责任编辑:孙艳兰

猜你喜欢

理政治国协同
创造力的“阴暗面”与“创新—保新”的协同论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신시대
京津冀协同发展
韩新政府成立百日:文在寅谈治国理政重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