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质疑探究融入高中数学课堂

2017-07-27沈春波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7期
关键词:深化理解

沈春波

【摘 要】开展数学教学时,教师不可违背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教学,否则必然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全面挖掘学生的潜能,利用有效的手段提高学生们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诱思激趣;深化理解;思维困顿

创新来源于质疑,人类因为敢于质疑才能得以发展。因此,质疑是一种重要的潜质,教师在向学生们传授理论知识时也不能忽视加强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这样,高中生才不会沦为做题的工具,他们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独立的思想,他们的主体作用才能得以有效的发挥。教师要善于利用一切教学资源,利用更加合理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们进行质疑探究活动,全面提高教学效率。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如何将质疑探究融入高中数学课堂提出了几点建议,望给广大教师带来帮助。

一、于新课引入处精心设疑,诱思激趣

新课引入部分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在这个环节引发学生质疑。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引出教学内容,还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他们探究的欲望会更加强烈。教师在新课部分设疑前,需要把握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在一些重难点部分设置疑问,帮助学生们明确自己学习的目标,加强他们学习的针对性,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同时,还要在设疑环节添加一些趣味性的元素,激发兴趣,调动他们探究的欲望。

比如在讲解“等差数列前N项和”时,我在新课引入环节设置了疑问,并且引入了一个故事情境:著名数学家高斯在很小的时候,老师给他们列了一道数学题1+2+3……没过多久,高斯就给出了答案。不光其他学生,就连老师都感到極为惊讶,一开始老师还以为高斯“胡闹”。可是,一听到高斯说出来的结果,老师真正的震惊了。此时,我问到:“同学们,你们知道高斯是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吗?”学生们的好奇心得到激发,探究欲望十分强烈。接下来,我引出了“倒序相加法”,学生们学习了这个计算方法后也都试着利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果然都能快速地得出答案,学生们的脸上透露出了愉悦的笑容。

在这个课例中,我利用一些疑问来激起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和学生们的兴趣,激发了学生们探究等差数列前N项和计算方法的欲望。因此,在讲授新课时引入一些趣味性的疑问,可以点燃学生们的情绪,让学生们逐步养成质疑思维,这对他们以后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二、于教学重点处巧妙设疑,深化理解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结构、教学观念等都发生了变化,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们理解知识,还要引导他们自主探索,深化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有效地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会利用一些习题帮助学生们巩固知识,理解教材中的重点部分。可是,这种教学模式只能起到一时的效果,并无法帮助学生们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促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以发展。而利用巧妙的设疑,制造一些“陷阱”,给学生们造成思维冲击,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并让他们养成举一反三的能力。

数学题无数,但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想却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利用“题海战术”帮助学生们巩固知识,不如对一些重点的教学内容设疑,帮助学生们把握数学的规律,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比如在讲解“等比数列前N项和”时,我为了帮助学生们进一步熟练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我利用一道例题,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变换,如改变原题的条件、改变原题的结论、改变原题的问题来促使学生们利用逆向思维进行思考。通过这样的变换,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们举一反三的能力,让他们能够综合地运用等比数列的定义式、通项公式、性质及前N项和求和公式解决相关的问题,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促进了他们数学素养的提高。

教师要对数学教学中的一些重点知识进行剖析,将其疑问和重难点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然后利用更加合理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自主探究问题,提高他们总结归纳的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提高。

三、于思维困顿处灵活设疑,柳暗花明

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历:解决一道习题时,这个习题给自己的思维造成了阻碍,出现了“卡壳”现象。当评价自己的思考、分析和探究把这道习题解决后,我们对这道习题的理解会更加深刻。这也验证了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道理。因此,教师要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学生们的思维,在了解了学生们的思维状况后,在学生的思维困顿处设置疑问。然后,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他们逐步剖析习题所涉及到的知识,理解习题的原理。当学生们最终将习题解决后,他们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此时,学生们对这道习题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他们解决的也不仅仅是这道习题,而是学到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

除此之外,给学生们制造思维困顿,还可以利用学生们的一些错题资源,将其进行有效的整理。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们的错题大致分为:细节性错误、知识性错误、思维性错误。造成这些错误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如审题不清、知识漏洞、缺乏解题思路等。教师要针对某类错误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对一些习题进行加工、变形,在某些容易出现问题的部分设疑,帮助学生们再次解决这些习题,让他们知道自己错误的原因,并突破自己的思维困顿,加深他们对知识的印象,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总之,学贵有疑,教师要针对学生们的认知特点对设置一些思维屏障,并引导学生们打破这些屏障。同时,还要给设疑点制造一些趣味性的元素,激发学生们探究的主动意识。久而久之,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更加浓厚,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也会得到加强。这样,数学教学的价值才能得以体现,才能真正实现素质化的教育,促进学生们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赵会丽.关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J].学周刊,2013(33)

[2]吴瑞春.用系统科学的观点理解如何上好高中数学课[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07)

[3]张永生.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高中数学课堂[J].成功(教育),2012(02)

猜你喜欢

深化理解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应用
化解难题 深化理解
概念在经历中生成
“用教材考”而不能“考教材”
类比: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