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思想品德有效课堂教学探究

2017-07-27张业成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7期
关键词:有效教学探究

【摘 要】传统教育以“填鸭式”、“管束式”教学模式为主,始终把学生作为接受知识的“机器”,作为教师教育的对象,单纯强调智商的开发,忽视问题意识的培养,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思维僵硬,课堂效率低。因此教师必须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必须创设活生生的政治教学情境,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这样才能实现高效课堂。那么,如何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呢?我结合教学实践,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同仁探讨。

【关键词】初中思品课;有效教学;探究

一、导入激趣,加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在新课程理念下,趣味性应当是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万事开头难”。开好头,是课堂成功的基础。我们可以选择多种有效的方式导入:

故事导入法。故事,谁都会讲,谁都爱听,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以启迪,并能开阔视野、拓宽知识。例如,在教学《合作竞争》时,先给学生讲“蚁球漂流”的故事。而后引导学生思考:“若是蚂蚁个个都想爬上来,不抱成一团,各自逃生,能行吗?”进而导入本节课学习内容“合作,竞争”。

时政导入法。用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导入,引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例如,在教学《尊重和维护隐私权》时,运用2008年时政热词“人肉搜索”以及相关案例导入,引导学生从正反两面探讨“人肉搜索”的利弊,进而引出课题“尊重他人隐私权”。

当然,课堂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悬念导入法、情景导入法、发散思维导入法、直观教具导入法等。不管运用什么方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做到:导语的内容要与新课的重点紧密结合;导语既要短小精练、简洁,又要新颖独特;在导入方式上,既要灵活多样,又要讲究综合。

二、教学内容要结合现实生活

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的源头之水,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无处不在,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学只有根植生动、丰富的现实生活世界里,才具有与时俱进的生命活力。让学生通过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围绕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以达到思想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化,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思想品德课必须尽量地围绕学生的热门话题展开教学。

例如,在讲《生命和健康的权利》时,可以選择运用“5.12”汶川地震、山西“黑窑工”事件、三鹿奶粉的“三聚氰氨”事故等实例组织教学,既教育了学生要珍爱生命,又教育了学生要尊重法律,而且还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法律。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达到了多维教育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社会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从学生的优势发展需要出发,从现实生活的实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追求和谐的课堂活动,在师生交流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目前的政治课教学中,我们教师仍然是在唱主角,在尽情地灌输,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要打破这种局面,教师就必须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责任,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这种方法既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又能够放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例如:如在教学“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时,出示了“法律与道德”中报道的一则案例:某女青年到超市去购买物品,但在走出时,大门的警报器响了,而超市工作人员怀疑她有偷窃的行为,随后女青年被一名保安人员截留并进行检查,当保安检查完毕后,没有发现可疑物品时,要求女青年脱下衣服进行检查,遭到女青年的拒绝,但在保安人员的坚持下,还是进行了检查。事后女青年觉得自己冤屈,所以向法庭提起了上诉。

根据这个案例,学生分工负责,律师、法官、检察官、原告、被告等远离校园的各种形象在学生的模拟法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验和展示。小法官们经过一番思索和讨论,有人认为:超市有超市的规章制度,检查是为了防止货物被盗。有人认为:超市的行为已经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最后公正的判决认为:超市应对女青年赔偿一定的精神损失费。通过模拟训练使学生理解了为什么要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费者享有哪些权利?侵权后求助哪些司法机构?以及具体解决的途径等。这一节内容学生难以理解,但通过具体案例,学生轻轻松松地理解了许多难点。学生把自己融入到了具体的案例之中,体验了当时的情景,较好地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一主体意识。

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构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宰者的真正解决之道。让学生由“要我学”、“我要学”变成“我会学”、“轻松学”。实现上述目标关键在于教会学生提问。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理应在适当的时候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凡事问个为什么”,学会提问。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提问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上《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一课时,基于初中生的思维特点,很难让学生完全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等概念,所以教学中不宜采用为理论而谈理论的方法。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播放人大代表走访群众、听取群众的例子,或学生在家庭、社会相关问题的所闻所见,例如,选取“个人电子邮箱的规范使用”和选票相似性等跟学生的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进行关联启发,然后根据例子设问:“人大代表是谁选出来的?代表反映的是谁的意见?如果这位代表不称职群众可以怎么做?”学生通过获取的信息来回答问题,就能够比较直观的理解什么是人民代表大会制了。

总之,初中思想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有效的学习方法。就必须从转变教师,真正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习热情,引导正确思维,进而实现学科的德育功能,提高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闫承利.教学最优化实施通论[M].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10

[2]毛多宽.新课改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政史交流,2007.5

【作者简介】

张业成,本科学历,中教一级,研究方向:初中思想品德教学。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

猜你喜欢

有效教学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下神峪村“由乱到治”之路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初中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
走进农村课堂 实施有效教学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