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机制专业“二平台、三核心、四通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7-07-27高奇峰

职业教育研究 2017年7期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

高奇峰

摘要:为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能复合型机械人才,本文以“设计、制造、装调”为三大专业核心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目标,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探索实施“二平台、三核心、四通道”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培养模式层次结构模型,深入探讨培养模式、核心目标、实施成效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并验证“二平台、三核心、四通道”人才培养模式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人才培养模式;职业岗位能力;层次分析法(AHP)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7-0042-06

机械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面对当前产业升级改造需求,企业生产一线极缺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作为制造类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专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以下简称机制专业),如何培养行业需求的人才就成了重要课题。而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是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实质是创新型高技能人才[1]。高职机制专业则担负着培养机械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创新机制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教学模式是解决这个课题的重要途径,也是高职高专院校内涵建设的重点方向。本文在结合已有经验基础上,以解决当前高职机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以“设计、制造、装调”为三大专业核心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提出机制专业“二平台、三核心、四通道”人才培养模式,并且在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实施,取得良好效果。

一、高职机制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目标定位模糊、脱离企业实际,创新能力培养明显滞后产业升级需求

工信部《中国制造2025》纲领文件提出力爭在2025年从工业大国转型为工业强国,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制造业科技创新是发展必经之路,高素质技能创新人才是关键。作为技能人才培养主体的高职院校,一直以来将培养企业需求人才作为首要目标。而另一方面,高职机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诞生之日起就深深受到本科机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虽然强调工学结合,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是四年制本科的翻版,甚至被称为本科的“压缩饼干”。实践教学往往脱离企业实际,仅仅是对理论教学的简要验证和补充。在知识本位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处于被忽视的位置,明显不符合当前制造业创新升级改造的需求[2]。

(二)课程体系学科化,难以匹配职业岗位能力

高职机制专业以“设计、制造、装调”为三大专业核心职业岗位能力为培养目标,然而现有课程体系学科化,以理论教学和零散的实践教学为主,理论课程体系相对完整,学生实践能力缺乏系统性训练,尚未形成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3]。毕业生无法快速适应企业岗位工作,高职机制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脱节。

(三)知识技能传授渠道单一,教学组织呈现固化

课程体系学科化,带来教学组织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行“满堂灌”教学方法,知识技能传授渠道单一[4]。多数教学实践过程以教师为中心,缺乏师生之间联动机制,教师了解教学效果片面,学生无法参与教师的企业项目课题。

二、高职机制专业“二平台、三核心、四通道”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针对传统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整合现有教学资源,搭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交叉融合的两大培养平台,开发由“设计、制造、装调”三大专业核心能力构成的机制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开辟课外技能创新、学科(技能)竞赛、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教师科研项目四大培养通道,着力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技术技能创新能力,探索高职机制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规律,积累高职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经验。

(一)搭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交叉互融的两大培养平台

改革高职机制专业旧有的本科压缩式学科课程体系,构建培养从事机电产品设计制造、安装调试、技术改造、检测维护、经营销售和技术管理等方面具有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课程体系。构建第一课堂(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大类平台课程模块、专业主干课程模块、专业拓展课程模块)课程体系,开设第二课堂(课外实践、科技创新等)对第一课堂进行补充,尤其是对第一课堂中的实践训练体系,形成相对完整的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第一课堂中公共基础课程和大类平台课程模块的目标是使学生学到扎实、符合培养规格要求的科学知识,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专业主干课程模块的目标是保证学生能掌握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确保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和实践能力;专业拓展课程模块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改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选择学习的能力。而第二课堂(课外实践、科技创新等)模块则主要是以创新和素质拓展为基础,通过学科(技能)竞赛和第二课堂兴趣小组实践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交叉互融的课程体系框图如图1所示。

(二)开发由“设计、制造、装调”三大专业核心能力构成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第一课堂学习平台中置入创新能力培养的诉求,开设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如“机械创新设计实训”“机械设备装调与控制技术综合应用实训”等课程,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机电产品创新设计与改造的能力。同时,根据专业岗位群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结果,依据国家教育政策、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4],确立“设计、制造、装调”为机制专业的三大核心能力,通过设置仿真、设计、制造、装调、技术改造、顶岗实习等六个层次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创新人才培养课程,来实现该专业第一课堂平台中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提高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猜你喜欢

层次分析法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道路拥堵的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