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大家谈
2017-07-26薛小琴聂蕾
薛小琴 聂蕾
高考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关系国家发展大计,关系每一个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万千学子的前途命运。我国于2014年出台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改革考试科目设置,改革考生录取机制,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增加学生的选择性,分散学生的考试压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截至目前,已有天津、北京、青海、江苏、海南、西藏、宁夏、广西、广东、甘肃、黑龙江、辽宁、贵州、河北、山东、湖南、贵州、江西等地陆续出台高考改革方案,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时间集中于2014年到2019年,浙江与上海已经开始试水。通过梳理不难发现,改革招生批次和科目设置是改革的重点,对于这场改革的利与弊,社会各界又是怎样看待的呢?本期我们邀请了高考改革方面的专家学者为大家进行深入解读。
专家怎么说
上海市教委主任苏明:
苏明表示上海市2017年高考采用“3+3”模式,即学生可以从六门选考科目中选择三门参加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成绩记入高考总分,这实际上是在高中阶段三年當中,随着学习的进展逐步完成的。第一次学业等级考试目前已经结束了,整体来说还是非常顺利的。
这次高考改革一个很大的意义就是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更多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以及按照全面发展的要求。来更好地、更扎实地学好高中阶段的课程。高中教育本质上是要为人的全面素养培育奠基,如果过度关注考试科目和分数。将会限制高中教育的丰富价值。不利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上海开启了新一轮高中教育教学改革。在下列几个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一是普遍实施走班教学,让学习更加个性化;二是实施综合素质评价,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基;三是持续推进高中特色多样化建设。让高中课程更丰富。
在谈高考改革时,苏明说:“有家长反映说。高考改革会‘倒回去,我负责任地给大家说,改革不走回头路,高考改革的方向不会变,配套政策将会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请大家不要轻信谣言。”
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韩平:
在新高考改革方案出台后。省教育厅立即出台文件,要求学校进一步完善学校课程方案。统筹安排高中三年教学。
韩平表示:就目前来看,最迫切需要改革的有两个,一是分类分层走班教学,二是学生生涯规划教育。
选课走班包含了课程改革的所有元素,是对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充分尊重,也在考量学校校长与教师的理念与智慧。浙江省早在2012年深化课改时就提出每周至少有20%课时开设选修课程,实行选课走班。2014年初由16所学校试点必修分层走班教学。新高考实行多次考试和选考,与深化课改倡导的选课走班完全对接,大大促进了走班教学。
目前,我们正在积极探索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教学管理制度,重新定位行政班和教学班功能。行政班应该是一个充分发挥教育功能的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团结协作的学生精神家园;教学班应该是学生个性发展,有共同的学业追求的学习乐园。行政班和教学班共同存在,相互补充,协同推进教育教学。同时,还要加强学段制、导师制、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教师评价与调配制度研究。
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中心副主任高升:
建国至今,每次高考改革都给中学教学带来改变。本轮高考改革之后,“班级”“同学”“班主任”等这些我们无比熟悉的概念也将发生巨大变化。传统意义上的“班级”很大程度上会淡化甚至不存在了。因为学生是流动、不固定的。
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当传统意义上的“班级”已不复存在,“班主任”这个名义即便仍然保留,其真实含义和具体职责也将发生巨大变化。今后高中“班主任”这一角色可能会更接近于大学里的“辅导员”。
在大多数高中,英语这个科目很可能会分成“快班”和“慢班”,实行分层教学。当然,这里所说的“慢班”其实并不“慢”,只是相对于前面的“快班”而言。
另一方面,学生一旦进入高中。其本人和家长必然会尽快对其三年后将要选考的高考科目作出规划,在理、化、生、史、地、政、技这7个科目中,同一个科目,有的学生只将其作为学考科目。有的学生则会将其选定为高考选考科目。
学考属于标准参照性考试,达到高中毕业标准即可;选考属于选拔性考试,将在高考中面临激烈竞争。因此,虽然是同一个科目,作为学考还是作为选考。二者的要求和难度差距极大。在这种情况下。中学很可能在高中一年级就不得不将这7个科目的每个科目都分成“选考班”(快班)和“学考班”(慢班)。实行分层教学。
这样一来,中学的教学管理和组织将面临许多需要研究解决的新问题。作为中学校长,首先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必须设法提供足够多的教室,而且由于每个科目、快班慢班的人数并不相等。所以这些教室还应分成大、中、小等不同的规格,才能满足教学需求。
按照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语、数、英是每个学生必须报考的必考科目,而且分值进一步提高,在录取中所占权重进一步加大。那么毫无疑问,语、数、英在未来的中学教学中将成为绝对核心,中学的课时安排、师资配备、教学资源都将更进一步向这三个科目倾斜。
陕西省教育厅高校学生工作处处长张和平:
2016年6月14日,《陕西省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对外公布。这标志着我省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我省2014年启动有关考试招生单项改革,2015年按照国务院《实施意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安排。制定我省《实施方案》,2019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到2022年高考综合改革全面实施。到目前为止,按照《实施方案》对各单项改革所明确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我省各项改革任务正稳步推进。
《实施方案》明确,从2019年启动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当年6月底前公布方案,从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实施。
从2022年起,高考成绩由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的等级性考试成绩组成。保持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选择较好的一次成绩计入总分。计入总分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每科满分100分。由考生根据招生高校要求和自身兴趣特长,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6个科目中自主选择3科参加考试,每科可报考1次。endprint
校长怎么说
杭州第二中学校长叶翠微:
在高考恢复40年后,“一考定终身”的统一招考模式将完全打破。根据浙江省的新高考改革方案,语文、数学、外语为必考科目,取消文理分科。考生根据本人兴趣特长和拟报考学校及专业的要求,从其他7门高中学考科目中选择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
叶翠微说,2017年高考有着“专业导向”的特点,就是要让孩子高中的学习和大学的学习。乃至和未来职场的工作发生联系。当然这就给我们提出了挑战,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规划,并适应这样的规划。其中的核心,就是认知自我:认识自己的兴趣。特别是真兴趣;认识自己的优势,特别是强项优势;然后怎样把自己的真兴趣、强项优势聚焦到相应学科的学习。
叶校长认为,高考改革对于学习基础、学习习惯比较好的学生来说的确遇到了好时候。他们从“齐步走”改变为“自主走”,从统一要求走向个别要求,我认为这对他们来讲是一个福祉。对于多数普通学生而言,新高考的影响或许还要靠10年、20年以后进行判断。国外的小学和初中教育注重让孩子依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进行扬长的学习,而在我国普遍还缺乏这样的基础。也正是因为这样,学校需要家长共同面对学生专业选择,实际上也就是面对孩子的成长设计。
浙师大附中校长何通海:
新高考打破文理分科,将选择权还给学生。2014年浙江进行了高考改革试点,一举打破了原先文理分科的局面,迈出了高考改革的第一步。何通海说。2017年高校招生录取的考试科目为“3+3”。“7选3”的科目“一考两用”,其中“必考题”(70分)的成绩作为高中学考成绩,“必考题+加试题”(100分)的成绩作为高考选考科目的成绩。
“打破文理分科是新高考鼓励个性化发展的体现”,这样的趋势只会越来越明显。他给出了一组数据,按照“7选3”选课规则,有35种不同的组合。目前浙师大附中选择“两文一理”的同学占24%,“两理一文”的占38%,“一文一理一技术”的占13%。也就是说75%的学生都选择了文理兼修,这是与原来文理科泾渭分明的最大不同。
除了分类选课。新高考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就是分层选课。高中三年每年增加春秋假。从而划分出12个学段。除了高一第一个学段,为了让新生更好地适应高中生活,实行行政班制度外,从第二个学段开始,学生就要进行分层教学,也就是说学生需要根据自身的水平和潜力选择每门课的层次。每个层次的基本教学要求一致,但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梯度安排会有不同。何通海介绍,与分类选课一样,分层选课也是将选择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在选择中认识自我,主动学习。
他认为,目前高中教育在为学生提供更适合、更多样教育的同时,也对学生的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高一开始每个学生就要在分析自身优势的基础上,不断作出选择,并为之付出三年的努力。
何通海认为,让学生“自由选择”考试科目。实际上是让学生提前对自己的未来人生进行规划。对于如何选好选考科目,何通海提出了3点应对策略;一是学生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目。二是选择具有优势。发展潜力大的科目。三要从今后希望报考的专业乃至从事的职业考虑,有针对性地选择选考科目。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海宁高级中学校长周彬:
让学校选择学生,最后淘汰的是学生。而且这种淘汰是不可逆转的;让学生选择学校,最后淘汰的是学校,学校可以在教育变革中求得新生;让学生选择老师,最后淘汰的是老师,老师可以在专业学习中获得逆转;让学生选择学科,最后淘汰的是学科教研组,教研组可以在组织学习中实现重构。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我们愿意把更多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既可以看到学生因为自主选择而负责任的成长,还可以看到学校因为学生选择而可持续发展。
对于新高考,周彬强调,无论是“6选3”,还是“7选3”的模式,作为中学的校长,不要把太多的心思用在关心这个政策的好与坏上,既然这个政策已经出台了,并落实到学校层面,那么真正需要校长琢磨的问题,是这个改革方案会给学校带来什么样的挑战与机遇,以及学校如何适应和应对这个方案。
新高考不仅仅会改变高中育人模式。它还会改变高中的办学格局。周彬说,对于最好的学校来说,新高考绝对是挑战,我们正在努力把挑战变成机遇:对于水平不高的学校,虽然不能在综合实力上胜出。但在某几个学科組合上,还是有机会证明自己教育实力的。
新高考让学生选学科,这也就给了一些综合实力不强。但单个学科或者几个学科很强的学校向前冲的机会。新高考,让每个中学都把学科拿出来让学生“检阅”,比较的是学校最强学科的组合,最终形成各个学校的办学特色。并逐步改变当前的教育格局。
教师怎么说
浙江教师黄忠:
新高考对于有独立思想。真正从孩子长远考虑的家长而言,是减负了,不是加重负担了。以前,有想法的家长想抓一下孩子的强项,老师就说,高考第一,耽误了高考怎么办。尤其是高三,一切兴趣爱好都得为高考让路。现在。很多科目在高三前分数就定了,完全可以选择在高三用更多的时间主攻自己的强项,好好准备一下自主招生、艺术考试。
从孩子的长远发展考虑,“突出特长,全面发展”比“全面发展,狠抓弱项”更符合孩子的长远发展。新高考给了孩子更多的选择。虽然由于条件所限,还做不到量身定制。但比过去所有学生都学一模一样的东西多了些选择。也给社会储备了更多不同类型的人才。
任何一项新制度的实施。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没有人是圣人,犯错了,要想办法去改进,怎么改进比全盘否定更重要。
江苏省苏州市第三中学教师王德明:
来自教材的挑战。新教材正在紧锣密鼓地编纂之中,除了一些教师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之外,我们在忐忑之中心慌意乱,总感觉孤独无助,感觉自己的内心没有底。新教材即将在2017年解开神秘的面纱,而隐藏在面纱之下的那张面容到目前并没有展露真容。以往教材也几经修订,即使再大兴土木,也只是在原有框架之下“添砖加瓦”而已,原有的体系还是被完整地保留下来了。未来在新高考之下,我们将拿到非常陌生的教材,这些教材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这将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悄悄的革命”。
来自理念的挑战。新高考是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考。也需要教师基于核心素养组织课堂教学和应试复习。这里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对知识自身的挑战。传统课堂教学大都是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和熟能生巧的机械训练。知识和技能成为课堂教学的重点。甚至可能成为课堂教学的全部。新高考形势下可能出现两种极端的偏差,其中之一就是不考虑新的高考模式理念的转变,在重大的变革中依然如故,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装旧酒,课堂教学依然依靠知识点和习题训练讲解打天下。这种教学模式将在新高考中“死”得很惨。
来自命题的挑战。未来高考命题的模式和特点如何?可能我们并不是十分清楚,但有一点是非常清楚的,就是与当前的高考命题将大不一样,甚至存在着,天壤之别。俗话说,高考就是指挥棒,高考怎么考,老师就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有几点我们需要提前预知的:第一,试题开放性。相比较以往知识和技能性命题来说。未来核心素养下的命题将更多采取开放性试题。让学生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答案。第二,答案层次性。相比较传统命题中给出大一统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来说。核心素养下的新高考命题给出的参考答案具有多样性,无“标准答案”。另外,题库的建设将为未来的高考作出科学有效的评价提供了可能性。PISA考试中体现的各种素养将成为我们新的高考命题可供借鉴的参照物。高考命题不再是仓促之中组建命题专家组进行命题,试题的偶然性以及受命题教师影响也将大幅降低,评价将更加科学、客观和有效。
新高考巨轮已经开始试航,在新高考的试水过程中将会有很多不可预测的困难和陷阱等待我们去克服。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对新高考的研究必须走在前头,必须摸着石头过河,必须与时俱进。打开我们的思想,打开我们的思维,打开我们的理念,打开我们的传统,使新高考真正地解答我们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的诸多困惑,解决原来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新高考改革对我们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