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三明市竹业经济发展问题初探

2017-07-25郑双全江祥庆连华萍孟庆银陈清惠

安徽农学通报 2017年13期
关键词:对策措施开发利用

郑双全+江祥庆+连华萍+孟庆银+陈清惠

摘 要:该文分析和研究了三明市的自然条件、竹类资源优势、竹类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三明实际,提出一些发展竹业经济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竹业经济;竹类资源;开发利用;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3-0109-04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Bamboo Industry in Sanming City,Fujian

Zhang Shuangquan1 et al.

(1Guangzhuang State Forest Farm of Shaxian,Shaxian 36505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d and studied the natural conditions of Sanming City,bamboo resources and bamboo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status quo and existing problems,and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anming,some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to develop the bamboo industry economy.

Key words:Bamboo economy;Bamboo species resource;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Countermeasure

三明是福建省的重点林区,也是福建竹资源最为集中和丰富的区域之一,竹子种类繁多,竹分布面广,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1]。这些年来,在各级政府领导的重视、支持下,充分利用竹子具有生长快、成材早、产量高、用途广、效益好、创汇多、再生性强的特点,把竹林作为三明市一大重要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已成为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取得较好的成绩;但也难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结合三明实际情况,分析了三明市竹业开发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措施,旨在能为发展全市竹产业经济有一定指导作用。

1 概况与现状

1.1 自然条件概况 三明市位于福建省中西部,北纬25°29′

~27°07′,东经116°22′~118°39′;处在武夷山脉西南段与戴云山西北坡之间,沙溪横贯其中,南部玳瑁山众多的山体相间其中,形成山体雄伟、山峰林立、切割强烈、沟谷发育复杂多样的地貌状况;属中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日照时间长,雨量充沛,无霜期260~300d,年平均气温17~19.4℃,年平均降水量1565.4~1795.8mm,年蒸發量1199.1~1712.6mm,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相对湿度79%~84%,降雨天数多达150~200d;全市林业土壤中,呈酸性反应,适宜竹类植物生长的红壤占林业用地面积82.9%,遍布全市[2]。总之,三明优越的自然条件为竹类植物的生长创造了优良的环境条件。

1.2 竹类资源概况

1.2.1 竹林面积 三明市辖区有12个县(市、区),全市现有竹林面积30.73万hm2(详见表1),立竹量58607万株[1]。其中毛竹林面积27.67万hm2,占总面积的90%;中小径竹种主要为绿竹、茶秆竹、苦竹、雷竹、糙花少穗竹等,面积3.07万hm2。已开发的笋用竹林面积1.67万hm2,占竹林面积5.4%;材用竹林面积1.8万hm2,占竹林面积5.9%;笋材两用竹林面积22.93万hm2,占竹林面积74.6%;公益生态竹林面积(含竹类观赏园、竹种园)4.13万hm2,占竹林面积13.4%。

1.2.2 竹子种类 根据调查资料记载,全市竹子种类除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Pubescens)、绿竹(Dendrocalamus oldhami(Munro)Keng)、苦竹(Pleiblastus amaruskeng)、台湾桂竹(Phyllostachys makinoiHayata)、茶秆竹(Pseudosasa amabilis(McClure)Keng f.)、黄甜竹(Acidosasa edulisT. H. Wen)、糙花少穗竹(Oligostachyum scabriflorum(McClure)Z. P. Wang)、雷竹(Phyllostachys praecox‘Prevernalis')、孝顺竹(Bambusa multiplex(Lour.)Raeusch. ex Schult.)等已较大面积开发利用的笋材两用竹种外,还有石竹、黄麻竹、河竹、紫竹、福建酸竹、甜笋竹、箬竹、方竹、刚竹、黄竹、三明油竹、三明苦竹、实心竹、油苦竹、淡竹、芽竹、金竹、橄榄竹等共16属130多种[3-5]。绝大多数竹种具有可观的经济和观赏价值。

1.3 竹类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 三明富有悠久竹类栽种历史,三明人民也积累了丰富的竹林栽培和笋竹加工生产经验。三明竹业正从个体农户、庭院经济为主的粗放生产经营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商品化过渡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3.1 竹林面积迅速增大[1] 全市竹林面积,1953年约为3万hm2,1962年约为6万hm2,1985年为13.45万hm2,1999年为24.35万hm2,2015年增至30.73万hm2,2015年比1985年增加了17.28万hm2。

1.3.2 经营水平逐步提高 过去全市竹林生产经营种类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毛竹、绿竹、苦竹、茶秆竹等少数几个竹种,特别是中小径竹开发利用较少,经营也较粗放。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竹业经济效益越来越得到重视,竹林管理水平逐渐提高,经济效益持续提升。全市竹山产值从2003年的9.5亿元增加到现在的35.3亿元;平均产值从3555元/hm2提高到11295元/hm2。竹农人均竹山收入由2003年910元增加到现在的3370元,净增2460元。同时,采取深翻、施肥、全锄等集约化经营管理措施,竹林的产量和质量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三明市现有人口总量为284万人,全市从事竹产业相关工作的约有41万人,竹业总产值141.68亿元(详见表1)。竹业已成为全市大林业产业之一。

1.3.3 规模向集团化迈进 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市已有国有、集体、三资、民营竹材(笋)加工企业623家,其中年总收入超1亿的有15家,年总收入5000万元~1亿元的有25家,年总收入2000~5000万元的有19家,以永安、沙县、尤溪3个县(市)的加工企业为较多,以福建三和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福建和其昌竹业有限公司、福建鑫恒达车厢底板有限公司、福建新立丰竹业集团有限公司为规模较大企业。笋竹加工产品从以前的笋干、土纸、清水笋、竹香芯和简单的竹编织品等,发展到竹工艺品、竹胶板、笋制品、竹炭、竹车厢底板、集装箱底板、竹家俱等产品。加工产品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逐步上升。

1.3.4 品牌建设初见成效 永安市、沙县、尤溪县分别获“中国竹子之乡”称号;永安市、沙县、尤溪县、将乐县、泰宁县等获得“中国笋竹之乡”称号;沙县获“中国竹凉席之乡”称号[1];尤溪县获“中国绿竹之乡”称号。“明健盛”笋制品和“家丰”牌竹日用品荣获中国驰名商标;“明通”、“永庆”、“永宝”牌竹胶板,“天河”牌竹凉席,“家丰”、“华福”牌竹制日用品,“孟宗”牌笋制品,“竹神”牌笋竹制品等8件商标荣获福建省著名商标;“永安闽笋干”和“尤溪绿竹笋”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1]。

1.3.5 竹种资源逐年增多 泰宁、三元岩前百竹园和三明仙人谷国家森林公园竹类观赏园的建立,先后从省外、闽南、毗邻县(市、区)引种和移植红哺鸡竹、黄皮刚竹、台湾吉竹、金镶玉竹、黄古竹、梁山慈竹、银丝竹、金明竹、大明竹等共100多种[6],既增多我市竹种资源[1],又丰富竹子文化内涵,也提高森林旅游景点的观赏价值。

2 存在问题

2.1 竹林资源培育力度仍然不足 这是一个涉及面广、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由于受传统经营竹林观念的影响,普遍缺乏科学育竹意识,纯林化明显,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功能下降,竹林病虫害呈上升趋势,加上部分竹农过度使用化肥,导致笋竹品质下降[7];同时,“企业+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推广不够,专业合作社数量不多,竹林仍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从而影响到竹林基础设施建设和集约化经营水平的提高。

2.2 笋竹加工龙头企业有待提升 主要表现为:一是龙头企业较少。全市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仅10家,集聚带动效应不足,623家笋竹加工企业中,年产值达1亿以上的仅15家;二是技术创新不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仿制品多,高精尖的终端产品少,初中级产品多,精深加工不足;三是产业链条延伸不够。竹加工大部分侧重物理利用,生物及化学等利用少,资源浪费严重,全竹利用率不高;四是品牌意识不强。以生产出口产品为主的企业也没有自己的品牌,没有自营进出口权,产品主要通过外贸出口和贴牌销售。

2.3 中小径竹资源开发力度不大 由于一些部门及竹农对中小径竹开发利用的认识不足,存在重大径竹轻小径竹,重取轻管护等突出现象,使许多中小径竹处于野生状态,自生自灭,导致丰富的资源优势无法转变为经济优势[8]。据调查,全市有中小径竹林面积3.07万hm2,仅开发约0.93万hm2,开发利用率不到30%。

2.4 部分县(区)竹产业水平偏低 从表1可以看出,仅永安、尤溪、沙县、将乐等县(市)的竹产业发展势头较好,已形成几处较大的竹加工集中工业区,具备多家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但在提高企业经营水平上仍有许多问题要去面对,如产品的转型问题、销售渠道问题等;其他县区的企业数量较少,发展不平衡,且大部分企业技术力量薄弱,加工规模小,整体水平仍然处于单一、初级阶段。同时,也说明全市竹资源整体培育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竹林下经济发展潜力大。

2.5 竹产业发展的配套建设不够 虽然全市通过连续多年举办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暨投资贸易洽谈会、国际(永安)竹具博览会等大型活动,加强全市竹产业与国内外企业机构合作,促进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也进一步优化现有的产业结构。但是,全市第三产业发展仍然滞后,竹市场、竹旅游、竹电子商务、竹创意产业才刚刚起步。竹农与企业之间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对接平台,使得原料竹、半成品流通没能实现就近配送[2];现有笋竹产品交易仍处于传统方式,新兴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使用规模不大、市场组织化和信息化程度低。

3 对策措施

任何一种产业的发展,都是土地、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多种生产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无论是从优越的自然条件,还是从丰富的竹类资源,或从三明人民在竹林栽植和笋竹加工上积累了丰富的經验等方面来讲,发展三明竹业经济都将大有可为,前景广阔[2]。但如何在各种优势面前,特别是在国家为缓解日趋紧张的木材供需矛盾,将在今后10a内重点加强竹产业的研究开发,争取在部分领域实现“以竹代木”进阶“以竹胜木”的大好形势下,如何从多方面、多层次地解决如上分析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笔者认为:除了要充分运用政府重视资源、宏观调控的能力,投入足够的资金和人力,开发和引进各种高新技术之外,关键要落实各项改革措施,建立一些有利于竹业发展的制度。

3.1 强化竹林资源培育

3.1.1 加强政府引导作用 《三明市现代竹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5)将竹业纳入全市大林业产业发展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做好政府对竹类的生产、加工、资金投入、科技开发、人才培养、市场培育等方面予以的支持、扶持政策的落实,以及相关引导工作,避免浪费资源、重复建厂和无序发展,也为竹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有序、平等竞争的环境[1]。

3.1.2 培育生态健康竹林 “十三五”期间,全市竹林面积控制在现有31万hm2之内,不提倡新植毛竹林。严禁毁坏竹林周边树木,圈死竹林中的针阔叶树,防止毛竹林随意扩鞭蚕食侵占生态公益林。通过合理留养、补植套种阔叶树、发展竹林下经济等途径,逐步提高竹木混交比例,促进生物多样性。同时,实施竹林生态经营,大力提倡和引导竹农多施有机肥,慎施或少施或不施化肥,大力推广应用无公害防治、水肥一体化浇灌、电烤笋等系列技术,生产绿色、有机笋竹产品。

3.1.3 推广种植以绿竹、小径竹为主的固土护岸林 结合“两沿一环”重点生态区位林分修复补植项目,在沿溪河两岸种植以绿竹、雷竹为主的固土护岸林,既可固土护岸、美化环境,又可形成区域规模,增加林农经济收入,进尔实现生态美、百姓富。

3.1.4 向外扩展竹资源供应链 笋竹龙头企业或集团企业可在周边省市建立原料林或半成品加工基地,来满足本地日益增长的竹资源需求量。

3.2 优化竹山经营模式

3.2.1 巩固承包责任制 将承包到期竹山依据“大稳定、小调整”或“动钱不动山”原则,稳定现有承包制度[2]。加大竹山转包、转让、租赁、抵押、入股等林权流转力度,推进资源评估中心、流转交易中心等服务机构建设,实现竹资源向有经济实力和管理能力的企业或能人集中。

3.2.2 创建专业合作社 在坚持自愿、合法、有偿的前提下,鼓励竹农采用自愿联合、合理流转等方式,组建竹业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生产、统一销售,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经营。

3.2.3 推进利益联合体 积极引导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等合作模式,探索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更紧密的利益联结新机制,用经济杠杆把企业的基地农户、合作社捆绑起来,做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3.3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3.3.1 加快优势企业培育 实行扶优扶强、抓大放小的产业发展指导政策。开展一对一帮扶,切实解决企业存在的问题。重点扶持产值上亿元的笋竹企业,促使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并积极引进和培育关联度大、带动性强、位于产业前沿的大企业采取联营、合作等方式,做好项目,做大市场。

3.3.2 实施集团化管理 通过创新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大企业整合力度,支持笋竹加工龙头企业通过联合、兼并、租赁、控股等运作方式,适度合并扩张,组建笋竹企业集团。逐步统一技术规程,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商标品牌,统一开拓市场,实行集团化经营,并助推上市,促进行业集群式健康发展。

3.3.3 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鼓励龙头企业将一些配套件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形成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从而细化产业分工和上下游产品紧密配合,提高企业专业化、产业化经营水平[1]。同时,通过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培育一批小而强、小而精、小而特的中小企业和半成品加工企业,从而带动行业快速发展。

3.4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3.4.1 发展竹文化旅游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迅速转变,人们的生态、绿色意识整体增强,人们对竹产品消费需求也由单一的笋竹制品向竹文化、竹创意、竹旅游和保健康养等多元化服务转变。因此,应充分发挥“中国笋竹之乡”、“中国竹子之乡”、“中国绿竹之乡”等国家级品牌效应,在永安、沙县、尤溪、将乐等竹资源大县,开展竹文化旅游资源的系统挖掘和竹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加快中国(永安)“竹天下”、九龙竹海国家森林公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利用现有“林博会”、国际(永安)竹具展销会等科技文化平台,建设一批有地方特色的竹乡森林人家、竹文化主题商务酒店、竹子展览馆与竹主题公园,策划举办竹产业主题节庆会等,用悠久的笋竹文化、浓郁清新的竹乡风情、琳琅满目的竹艺制品、风味十足的笋竹美食等一切竹时尚元素、一切竹品牌形象,努力打造新兴的三明竹文化旅游产业。

3.4.2 发展竹物流配送 依托现有三明北部物流园区,探索建立竹产业第三方物流配送体系,通过专业的物流配送,缩短流通时间,扩大流通半径,减少流通损耗,降低流通成本;同时,加快永安北部新区物流园区、海西笋竹产品交易市场项目建设,将其建设成为全省最大的笋竹产品集散中心、物流中心、信息中心等综合笋竹交易市场。

3.4.3 发展竹电子商务 以现有“林品汇”网上商务城、“中国竹具城”、“竹天下”等为载体,构建展会展销、商场销售和电子商务等线上线下多种交易形态,实现集竹产品展示、科研培训、游、购、娱于一体的商贸运营模式,进一步促进笋竹产品专业交易市场的发展。

3.5 全力推进科技创新

3.5.1 重视人才培养 要鼓励龙头企业培养业务骨干,积极引进高层次管理、科研、电子商务等人才,并在工资、待遇和生活上给予优待;同时,与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培养有技术含量的数控工、钳工等工人,解决企业人才缺乏问题。

3.5.2 重視新产品开发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组建企业技术中心,加大与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力度[9],进一步依托现有院士工作站、永安竹产业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等科技研发平台,研发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产品)、新装备,攻关竹子翘、裂、竹重组材产品等关鍵技术。

3.5.3 重视技术成果转化 全市现有专利产品近150项,永安竹制品大赛获奖产品几十种,真正投入生产的不到1/3。因此,应鼓励和引导企业注重新产品生产,并将专利产品进行有偿转让或作为入股条件,促使无形资产变为有形资产,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和发展后劲。

3.6 加大资源开发力度 全市有约3.07hm2近天然散生的中小径竹类资源可供开发,中小径竹种丰富,分布面广,发展的潜力很大,大多具有材用、笋用和观赏价值。

3.6.1 开发中小径笋材两用竹 如台湾桂竹在明溪、尤溪、沙县、永安、建宁、泰宁等县(市)均有分布,大多在村前屋后作为笋材两用竹栽培;还有青篱竹属种类最多,且分布均匀,有一定的面积和数量,其中如茶秆竹、苦竹等许多竹种都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利用。

3.6.2 发展“菜竹”工程 可利用竹子不同产笋期,对雷竹、刚竹、石竹、黄甜竹、苦竹、绿竹、方竹等竹种进行合理配置,确定基地建群竹种和面积进行培育,以达到全年和四季供笋,发展“菜竹”工程,为国内外市场提供鲜嫩青脆、味美可口、营养丰富、独具保健功能的“绿色食品”[10]。

3.6.3 适度开发利用观赏竹 如佛肚竹、凤尾竹、人面竹、龟甲竹、方竹、花毛竹、绿槽毛竹等都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开发前景看好。

3.7 继续强化政策支持

3.7.1 加大政策支持 积极争取将我市竹地板、竹家具等系列竹制品列入“政府采购”和“建材下乡”产品名录。加大对品牌建设的支持力度,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支持相结合的品牌宣传体系,对各类竹业品牌进行整体打包策划、统一宣传推介,提高品牌推廣运用效果。同时,倡导敢为人先、先行先试的胆略,在竹产业园区的土地、税收等方面加大优惠幅度[9],做大永安大兴、洪田,尤溪西城、沙县琅口等12个笋竹加工集中区,吸引更多本市和国内外大型笋竹企业入住园区,促进园区发挥聚集效应,推进竹产业集约化进程,促使全市竹产业持续、健康、有序的发展。

3.7.2 加大金融支持 进一步推动创新林业金融产品,成立林业担保公司,简化程序,放低门槛;同时,探索创新以专业合作社为载体,提供适合竹产业专业合作社内部组织方式和经营特点的信贷产品,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担保基金+协会会员”等信贷模式的应用和推广,提高专业合作社融资能力。

参考文献

[1]连华萍.科学经营推动三明竹产业快速发展[J].福建林业,2013(5):26-28.

[2]夏德全,林华,陈家标,等.加快三明竹业产业发展的思考[J].林业勘察设计,2003(1):64-67.

[3]梁天干,黄克福,郑清芳,等.福建竹类[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4]邹惠渝主编.沙县竹类图志[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5]游为贵主编.明溪竹类图志[M].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

[6]郑双全.福建三明仙人谷国家森林公园竹类观赏园竹子种类及生长状况调查[J].世界竹藤通讯,2016,14(3):17-23.

[7]胡明方.福建笋用竹种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对策研究[J].竹类研究,1993(2):18-21.

[8]罗国芳.加速闽东竹类资源培育的对策探讨[J].竹类研究,1997(2):39-41.

[9]陈存及,唐小丽.福建竹业发展的基础与前景[J].竹子研究汇刊,2002(3):13-20.

[10]潘金灿,郑燕明,郭连城.永春县发展“菜竹”工程的探讨[J].林业勘察设计,2000(1):57-60.

(责编:徐焕斗)

猜你喜欢

对策措施开发利用
提高烟草基层防控廉政风险有效性的对策和措施
医院财务风险的控制及预警措施探析
审计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审计成果利用探析
天台县忍冬科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及开发利用
云南食用花卉开发利用浅析
档案的开发利用在供电公司全面管理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