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潜山县中低产田利用现状及改良措施

2017-07-25徐立林

安徽农学通报 2017年13期
关键词:利用现状改良措施中低产田

徐立林

摘 要:根据潜山县耕地利用现状,针对中低产田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全县的布局情况,提出不同的改良措施,为全面提高地力等级,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中低产田;利用现状;障碍因素;改良措施;潜山县

中图分类号 S156.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3-0075-02

1 概况

潜山县位于大别山南麓,长江北岸,皖河上游,总面积1686.03km2,耕地总面积32850hm2,山场面积87330hm2,水面面积6130hm2。全县辖11个镇5个乡1个综合经济开发区,185个行政村(居委会),总人口58.41万人。土壤类型主要包括水稻土、黄棕壤、红壤、石灰土、潮土、紫色土和棕壤7个土类、13个亚类、42个土属、80个土种。其中水稻土面积17477.66hm2,占土壤面积53.204%。中低产田面积19068.21hm2,占耕地总面积的58.1%。

2 中低产田利用现状及问题

潜山县中低产田既有水田,也有旱地,妨碍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其形成大多是由于水、肥、气、热4因素间发生矛盾的结果,也是在一定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全县耕地中低产田面积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水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匀,干旱和季节性涝害频繁,农业灌溉水资源浪费严重,水利设施相对薄弱,抗灾能力较差,易旱易涝。(2)在地势低洼的圩畈平原、沿河两岸坝边和山丘冲垄下部,因局部地势低洼,排水不畅,造成常年或季节性渍涝的土壤或由于季节性洪水泛滥及局部地形低洼,排水不良,以及土质黏重,耕作制度不当引起滞水潜育现象的土壤。这种土壤土体中还原性物质明显积累,水气热不协调,肥力通常不低,但有效养分贫乏,禾苗生长差,发棵迟,无效分蘖多,产量不高。(3)由于地形、水文等条件以及肥料的不合理施用的影响,潜山县的耕地土壤呈现酸性化趋势。(4)土层浅和耕作层浅。这些都不利于作物的根系发育,严重影响农作物产量的提高。(5)土壤表层质地黏重,耕地有机质含量较低,质地黏重,物理性状差,湿时黏,干时硬,适耕期短,管理不便,产量不高。(6)土壤淀浆板结,插秧困难,不利作物扎根,作物活棵分蘖慢,肥劲短促,易脱肥早衰,在地势稍高的岗地和冲塝上,受雨水冲刷而引起侧渗、水漂、黏粒淋失,出现淀浆现象。(7)耕地质地偏砂或耕层下有沙层,漏水漏肥。(8)土壤养分不合理。潜山县土壤中除铁、锰、钙、镁、硫等元素含量较高外,其它元素含量都不高,其中磷较缺乏,钾、锌严重缺乏,已成为全县农作物增产增收的主要限制因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重用轻养、用养失调,化肥施用量大,有机肥、微肥施用一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3 中低产田的分布及類型

中低产田在全县所有乡镇均有分布,只是类型不同,数量不等。中低产田类型主要有干旱灌溉型、渍涝潜育型、坡地梯改型、瘠薄培肥型。

3.1 干旱灌溉型 面积6845.51hm2,占总耕地面积的20.8%。主要分布在潜山县北部和西部地区的山地地区,土壤多为山地黄棕壤,灌溉条件相对较差,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该类型中低产田主要分布在塔畈、官庄、黄柏、五庙、水吼、龙潭、天柱山等乡镇。

3.2 渍涝潜育型 面积1784.61hm2,占总耕地面积的5.4%。主要分布在潜山县东南部地区,此地区多为河流冲积平原、岗地和丘陵,潜育型水稻土大量分布。由于所处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土壤排水不良,易受渍涝危害,地下水位上升与地表水相连,土壤长期处在持水条件下发生潜育化,土壤质地一般较为黏重。该类型的中低产田具体分布在潜山县的王河、黄泥、油坝等乡镇,在潜山县北部和西部山地沟谷低洼地区也有零星分布。

3.3 坡地梯改型 面积1422.50hm2,占总耕地面积的4.4%。坡地梯改型中低产田零星分布在潜山县北部和西部的山地地区,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耕地耕层土壤由于受到侵蚀,耕层较薄,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

3.4 瘠薄培肥型 面积9015.59hm2,占总耕地面积的27.5%。为潜山县主要中低产田类型,主要分布在县境东部和东南部地区。多分布于塝田,离村庄较远,耕作管理水平较低,有机肥源不足,土壤黏重结构差,土壤瘦瘠,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

4 改造中低户田主要措施

改造中低产田,提高粮食产量,必须因级施策,分级治理,使地力提高一个等级。

4.1 5级地改良成4级地 首先加强排灌工程配套,达到灌排兼顾,根除旱涝威胁;其次,深耕深翻,改善土体的构型与质地,加厚耕层,熟化土壤;再者,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潜山县5级耕地面积2332.35hm2,如果改良成4级地,每年可增产粮食0.35万t。

4.2 4级地改良成3级地 4级地在全县均有分布。要使4级地转变为3级地,首先应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灌排工程配套,达到大、小、毛渠相通,并要做好分段截流工作;其次,对质地偏黏的土壤,积极增施有机肥,推广秸秆还田,扩大绿肥种植面积,并有计划地进行深耕深翻,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养分含量和提高土壤保肥供肥能力。潜山县现有4级地面积6767.1hm2,如果改良成3级地,每年可增产粮食1.02万t。

4.3 3级地改良成2级地 3级地在潜山县耕地面积最大,在全县范围都有分布,灌溉、排涝能力一般,土壤养分含量水平中等。要使3级地转变成2级地,首先,做到沟河相通,能灌能排,充分发挥水利资源优势,提高工程效益,扩大旱涝保收面积;其次,推广秸秆还田腐熟,增施有机肥,争取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全面推广稻田秸秆还田腐熟技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潜山县现有3级耕地面积9986.4hm2,如果改良全部成为2级地,每年可增产粮食1.5万t。通过中低产田改良,将现有的19068.21hm2中低产田分别提高1个级别,每年可增产粮食2.87万t。

(责编:徐焕斗)

猜你喜欢

利用现状改良措施中低产田
济源市中低产田类型分布及改良利用措施
三江侗族自治县中低产田障碍类型及改良措施
滨州市滨城区耕地资源利用与改良对策研究
关于工程建设中的环保问题分析
中低产田及其改造利用方法